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绣史·宋代刺绣

(2010-08-04 05:54:48)
标签:

宋代

刺绣史

针法

台北故宫博物院

绣品

达摩

文化

    宋代是手工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画绣方面,更堪称绝后。绣画受院体画影响,山水、楼阁、花鸟、人物等绣画构图简练,形象生动,设色精妙。绣画及绣法书流行,花鸟绣画达成熟期。
    宋代设立文绣院,绣工约三百人。徽宗皇帝又设绣画专科,纯欣赏性刺绣以仿绣书画为长,多以名人作品入绣,追求绘画趣致和境界。绣画成为独立的艺术创作,仅「平针绣」就创出许多新针法。南宋时苏杭、成都设立锦院。官营刺绣中心移向南方。元代在大都也设文绣局。元蒙贵族喜用金线刺绣,故此期金线绣得以大发展。
    宋元时期绣品的种类从针法上分平绣和钉线绣两大类,从原料是否用金又分为“蹙金绣”和“彩丝绣”两种。一般蹙金绣大多采用钉线绣法,彩丝绣采用平绣法。宋代改良了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针法极细密,色彩运用淡雅素静。
    此期平锈类有齐针、缠针、套针、接针;钉线锈类有平金法、圈金、圈银、拉金锁、铺绒、堆绫、贴绢等技术。套针、切针、滚针为此时期创新针法。针法在南宋已达十五、六种之多。元代出现了贴绫绣法,富有立体感。

1-北宋刺绣大士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绣像中间绣千手观音趺坐法坛,手持法器,上部为华盖,四周空中漂浮香花。绣线以褐色、白色为主,配以深浅不同的蓝、绿、橙等色。尤为重要的是绣线以双丝线绞合而成,即后来一针孔中同时穿入两根以上丝线的“合线”法。针法以长短参差的“套针”、“铺针”为主,针脚不露。针线排列方向依物象形体的不同做正斜横竖不同的排列变化。北宋平针或直针绣法已成为主流,也是顺应“画绣”针法要求结果。即注重针法与线色搭配充分表现出画稿的形色变化。
2-北宋刺绣梅竹山禽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是画绣的盛期,刺绣多采用名家画稿为本。以刺绣品为例,一根丝线劈为极细的丝线,甚至比绢地的丝线还细,这样可绣出很精细的部位。再者是丝线染色技术提高,可以染出间色如深浅变化梯度更丰富的色线,便可绣出色彩变化层次丰富的部位。第三是宋代几乎具备了后世最重要最基本的针法绣法。画中梅树枝干和竹叶用了渐次推晕的“单套针”、“双套针”、“戗针”,还加上“旋针”。表现了树干苍劲盘曲和明暗变化。树干嫩枝则用由浅及深的“施针”。绣禽鸟时背部用“铺针”加“施针”,腹部用“双套针”加“施针”,翅膀用“双套针”加“施针”或“刻鳞针”,眼睛和足部的针法也不一样。总之,禽鸟蓬松的毛茸感表现得十分逼真。
3-宋代刺绣开泰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件刺绣画轴表现一童子骑羊,二童子侍立九只羊寓意九阳启泰。这件绣品的特色是戳纱绣,即以素纱为地,以色线用“一丝串”(即戳纱绣,依纱地经纬,每隔两根经线一根纬线的交织点戳纳一针的针法)针法戳纳花纹而成。绣面厚重紧密,这种绣法产生的斜纹肌理十分奇特。孩童、羊、梅花、茶花、松针等均留白不戳纱,用平针绣成。
4-宋代刺绣菊花帘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绣件为秋季应景挂屏。画面绣花盆中盛开的菊花,飞舞的蝴蝶、蜻蜓、蜜蜂。挂屏下部用平绣铺满,而与兰花交界处则用色线勾勒出轮廓,色线搭配富丽典雅。显示了宋代画绣精湛的绣技。

 

http://www.aihanfu.com/uploads/100212/1_125938_1.jpg 
宋代刺绣秋葵蛱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绣品为扇形册页。画面主要以平针绣成,落在花瓣上的蝴蝶黑白相间,淡黄色的秋葵似在摇曳,均以错针铺绣。叶子用掺针从中间向叶尖运针,在于其中勾出叶脉。色调柔和,将绘画笔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silk/images/ys010501_08.jpg
 
宋代纱绣伦叙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绣品以凤凰、鸳鸯、鹡鸰、莺、鹤飞翔栖息于日、水、芙蓉、竹、梧桐间,暗喻五伦典故。主要用戳纱绣绣成,色线深浅晕染出层次丰富的色调,具有强烈的纹质感和装饰效果。

http://www.aihanfu.com/uploads/100212/1_125938_3.jpg 
宋代刺绣老子骑牛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轴为米色绫地彩绣。画面多用捻线短针交错绣成。老子五官用填充绣法,凸出绣面,面容具凹凸感;胡须用白色丝线接针绣成;衣纹则用彩线勾勒,转折分明;牛鼻用打籽点针法;牛毛用细捻丝线表现出牛毛涡旋状,十分逼真;牛尾用双股粗线盘绣,更具质感。

 

http://www.aihanfu.com/uploads/100212/1_125938_4.jpg
宋代刺绣雄鹰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画轴为蓝色绫地彩线绣。全幅绣线劈丝极细,绣工精雅,能得雄鹰之威猛神态。鹰爪皮肤的粗糙坚实表现,出神入化。鹰身羽毛绣工最精。

 

http://www.aihanfu.com/uploads/100212/1_125938_5.jpg
宋代刺绣黄筌画花鸟芙蓉、翠鸟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绣品以黄荃画册原尺寸大小绣制。翠鸟停立芦草,芙蓉盛开。绣法以长短针。依花叶不同翻转和色彩变化交替运针,达到十分逼真的效果。

 

http://www.aihanfu.com/uploads/100212/1_125938_6.jpg
南宋刺绣佛说图袈裟(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此绣品以绢为地,画绣结合。江水芦苇为笔绘,达摩为丝线绣制。达摩外衣用黄线绣,内衣用蓝线绣。针法以齐针为主,针线细密。画绣结合的技法对后世顾秀有很大影响。

http://www.aihanfu.com/uploads/100212/1_125938_7.jpg
南宋刺绣佛说图袈裟(局部)
日本知恩院藏。这是一件屏风式袈裟,在黄色绢和素色罗合成地上绣成。此片绣件以浅绿色绫为边,中绣月轮中玉兔和桂树。四周装饰海水、云朵、缠枝番莲、花草等纹样。月轮主体为满绣,其他用平针绣的齐针、接针、盘切针,再加上锁绣中的辫子股和打籽绣,绣线简洁粗放,颇具朴拙之美。

 

http://www.aihanfu.com/uploads/100212/1_125938_8.jpg
南宋绛色罗刺绣花鸟璎珞纹残片
山西出土,故宫博物院藏。绣片由两幅拼缝在一起的素罗为地,中间有两只鸾鸟芙蓉和牡丹禽鸟,边上有圆点、古钱、坠角文组成的璎珞纹。大片花瓣用套针,花蕊用打籽针,鸾鸟的羽毛用扎针,花茎用辫子股,针法多样。

 

http://www.aihanfu.com/uploads/100212/1_125938_9.jpg 

南宋褐色罗地金彩纸贴绣缠枝花纹花边
福建黄升墓出土,福建博物馆藏。此花边为褐色罗地,绣牡丹、荷花、山茶等纹样。花头用贴绣金色彩纸,叶用暗绿色绸贴绣,色彩对比强烈。


http://www.aihanfu.com/uploads/100212/1_125938_10.jpg 
南宋绛色罗贴绣牡丹纹褡裢
江苏金坛出土,镇江博物馆藏。此褡裢用贴绣法绣成。先用薄绢剪成牡丹花叶的形状在用锁绣辫子股针法绣制花叶轮廓和花茎。图案布局匀称,针法严密。


http://www.aihanfu.com/uploads/100212/1_125938_11.jpg 
辽代褐色罗地刺绣团花裙(局部)
内蒙古科尔沁左中旗出土,内蒙古博物馆藏。此绣件是裙下摆,在褐色罗地上用金银线锁绣绣双鹿、卷草纹。用深浅蓝、白色等推晕。色彩对比鲜明,纹样华丽。


http://www.aihanfu.com/uploads/100212/1_125938_12.jpg
辽代刺绣骑马人物经袱
内蒙古赤峰市出土,内蒙古博物馆藏。此绣品为包裹经摺的经袱。在红色罗地上铺绣联珠人物纹。中间为团窠联珠环,内绣骑马擎鹰人物,表现了蒙古贵族训鹰的情景。人物主要用平针法,配色光亮,丝理平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