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剪纸《放风筝》

标签:
文化图片 |
分类: 陈耀剪纸作品 |

南京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陈耀的剪纸作品《放风筝
风筝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两千多年。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故称为“纸鸢”。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
中国传统的风筝一般分为硬翅、软翅、板子、串子、立体(筒形)等几类,按地域和风格又分为潍坊、天津、南通、北京等地方特色的风筝。中国最大的风筝制造地在山东的潍坊,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
放风筝是中国民间广为盛行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
大都于春风和煦的二、三月放飞风筝。风筝的技艺全在做工,从扎细竹骨架,到糊以纸绢,涂以彩绘,调准提线,系以长线,各道工序十分讲究。小的无风鹞子,巴掌大,在室内靠手牵引,就能飞起。大的风筝,在海边要二十多人才能拉上天空。
记得,儿时乡间风筝特简单,一张草纸,对角穿上两根麦杆,扎上线就能拉上天了,对了,还要装上一根细草绳尾巴,保持角度和平衡。后来叔叔做的风筝就高级了,用竹蔑做龙骨,糊上彩纸,上面还要装上几排葫芦哨,风筝上天,会发出嘹亮而悦耳的哨声,引发众多大小朋友的欢呼,后来才知道家乡如皋风筝全国闻名。
常放风筝有益身体健康,中国有句古话:“鸢者长寿”。当人们眺望自己的作品摇曳万里晴空时,专注、欣慰、恬静,这种精神状态强化了高级神经活动的调节功能,促进了机体组织、脏器生理功能的调整和健全。双目凝视于蓝天白云之上的时候,会让“低头一族〞的人们改善脖力状态,恢复颈椎结构。
放风筝时有益视力极目远眺风筝的千姿百态,能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消除眼睛疲劳,对防治近视眼、老花眼视神经萎缩极为有利。
在春光明媚的春天里和空气清新的田野上放风筝,可以吐故纳新,促进血液循环,清心肝之火,散内结郁热。此外,所有病情较轻的慢性疾病,都可以应用风筝疗法来辅助治疗,加速康复。
从中医角度讲,放风筝可可以降血压释放压抑的情绪,通过排除浊气,顺畅清气,使体内气息顺畅,从而起到降压作用。
放风筝时,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可使处于紧张状态的大脑皮层和脑血管放松,使大脑皮层得到休息,对神经衰弱及失眠症有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