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尽管每个故事人物形象不同,剧本剧情各异,拼接成却是一步步足迹、一串串记忆┄┄人有了故事才会成长,经历的故事越多,越丰富多彩,阅历越丰富,人生的体味越深,因为每一个故事的结束都会刻下岁月与往事的痕迹,或是收获,或是遗憾。
壹
小时候爱听老人讲故事,那时的故事叫“瞎话”。“瞎话”一词从何而来不得而知,也许彼时人们文化程度不高,故事在众口相传中,多牵强附会、以讹传讹,让真实程度大打折扣,故而以此相称。
最早关于故事的记忆,应该是从91年家里买的12寸黑白电视机开始的。那时村里电视很少,一家有台电视甚是新鲜,周围老少爷们一到晚上便聚了过来,冬天坐在热乎的炕头上,夏天则把电视搬到天井里,熙熙攘攘地“围观”。其实,与贫乏的电视节目相比,当时的我似乎对大人们在插播广告期间讲的故事更感兴趣。十里八乡的旧闻典故、村里的奇珍异闻,例如蚯蚓变作姑娘报恩、抗战战争的惨烈、三年自然灾害情形,等等。大人们绘声绘色的讲着,我则在墙角懵里懵懂的听着,故事从大人们的嘴里钻进了我的耳朵里。小小的故事像是一粒种子,有了合适的土壤、充分的温度和水分就会发芽长大,它们在满足小孩好奇心理的同时,也激起了无限遐想,打开了思想的空间。多年之后,我还是坚定的认为,如果非要套用“启蒙”这个词,我觉得那些故事可能就是开启我智慧最好的“钥匙”。
其实,与贫乏的电视节目相比,当时的我似乎对大人们在插播广告期间讲的故事更感兴趣。十里八乡的旧闻典故、村里的奇珍异闻,例如蚯蚓变作姑娘报恩、抗战战争的惨烈、三年自然灾害情形,等等。大人们绘声绘色的讲着,我则在墙角懵里懵懂的听着,故事从大人们的嘴里钻进了我的耳朵里。小小的故事像是一粒种子,有了合适的土壤、充分的温度和水分就会发芽长大,它们在满足小孩好奇心理的同时,也激起了无限遐想,打开了思想的空间。多年之后,我还是坚定的认为,如果非要套用“启蒙”这个词,我觉得那些故事可能就是开启我智慧最好的“钥匙”。
贰
不知不觉中,上学了。与童年大部分时间皮打皮闹相比,开始接触更多的书本。印象很深的是,课本上的秋景很漂亮,描述丰收的文字很动人,除了图片上劳作的人们咧嘴笑和现实中大人们忙着干活的不同外,似乎与我们村南的景象一模一样,一切都是那么美!也许因为有这些感悟,并由感悟上升到喜欢,才会对读书那么感兴趣。
谈读书就不得不提借书。四年级的时候,同学的姐姐刚初四毕业,家里课本不少,但不是被我同学折成了“大宝”,就是成了他家的“手纸”。同学“通情达理”给了我两本初一、初四的语文课本,我饶有兴致的读了起来,也第一次接触到了古诗词、文言文以及散文、小说等文体。
还有就是买书。99年除了那次洪水外,最难忘的就是买书了。那年初冬,和家里人路过现在实验中学北校区门口,便去几家书店转了转,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深吸引住了,第二天母亲将它放在了我的手里,这是给我的生日礼物,也是我读的第一本国外名著。后来,又相继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鲁迅全集》等等,这是书籍都是从自己午饭钱里节省出来购买的。那时读初一,中午在学校吃饭,一餐1元,其中馒头、炒菜各0.5元,中午和同学合吃一份菜,一三五我买,二四六他买,算起来一周下来能省1.5元,不用两个月即可凑齐8元,到小书贩那里买书。那时哪管缺页错页还是文字超小,一买到就尽情的读,晚上往往到半夜,每每都是月到中天、亮光盈满屋子才睡去。现在回想那段时光,满满的感动┄┄
叁
三十而立,不错的。以前是孩子的我们,现在也有了孩子。以前我们听故事,现在开始讲故事。
宝宝很听故事,早上起床来一段,晚上睡觉来一段。前些日子心血来潮,给宝宝读了我写的几个故事,他先是一愣,继而打断了我,叫嚷着读他的绘本。看来还是温暖而多彩的童话世界吸引人。不仅如此,每次在我拿出手机浏览网页时,他就跑过来趴在我耳朵上,诚恳而稚气地说:“爸爸,看手机对眼睛不好”,此时此刻我明白,需要给小家伙讲故事了。
妻子也爱看书。偷偷翻阅了她的笔记,工整而详实,几乎每本读过的都有写,可见意志之坚毅、处事之认真。前段时间,她问我回家怎么不看书了,我答“白天看材料太累,晚上换个状态岂不更好。你见过哪个厨师回家了还做饭?”谬论坚持一万遍也不会变成真理。读书不需要借口。幡然悔悟之后,现在即使再忙,也会在睡前读几页。
凌乱的写就,写就的是故事也是生活。史学界有句名言“现在即历史”,现在的我们梳理着过去的故事,将来我们又会讲述现在故事。别人可能成为你故事中的主角,你也可能成为别人故事中的主角。生活即是如此,讲好每个故事,守好自己的背影┄┄
• END •
文&编辑 | 惠斐
作者 | 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