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生物全国卷Ⅱ卷(甲卷)试题及解析

分类: 高考试卷解析及答案 |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Ⅱ卷(甲卷)
深圳市育才中学 韩善明
深圳市育才中学 冯琳
深圳市育才中学 荆文华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分裂、分化等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生物性状的遗传有贡献
B.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未经分化的细胞
C.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通过组织培养可将植物叶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
【解析】细胞分裂对生物遗传性状的稳定有重要意义,A正确;而造血干细胞由胚胎干细胞分化而来,造血干细胞是初步分化后的多能干细胞,只能分化为血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B错误;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叶肉细胞有全套遗传物质,可以通过组织培养将叶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D正确。
【答案】B
2.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 D.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解析】该物质使DNA双链不能打开,DNA复制、RNA转录都需要经历DNA解开螺旋阶段,所以DNA复制、RNA转录都会发生障碍,A、B正确;DNA分子双链的打开发生在分裂间期,C错误;癌细胞增殖离不开DNA复制等过程,培养液中加入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会有抑制作用,D正确。
【答案】C
3.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解析】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激素的分泌和神经调节,A正确;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会下降,B正确;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分为转录、翻译两步,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正确;血液中胰岛素的增加,通过负反馈调节,可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B细胞不会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D错误。
【答案】D
4.关于高等植物叶绿体中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乙醇中
B.构成叶绿素的镁可以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
C.通常,红外光和紫外光可被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用于光合作用
D.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叶片呈黄色是由于叶绿素合成受阻引起的
【解析】叶绿体中的色素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A正确;无机盐是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B正确;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可见光中的蓝紫光和红橙光,有效光合辐射的波长为400-700nm,红外光和紫外光都不在这个范围,为不可见光。C错误;叶片为绿色的原因是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的含量远高于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色素中的叶绿素必须在光下才能合成,类胡萝卜素的合成不需光,黑暗中植物幼苗叶片呈黄色是由于叶绿素合成受阻引起的,D正确。
【答案】C
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群密度
【解析】种群密度是该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A为逐个计数法,不是样方法,A错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先求出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最后对所有样方取平均值。C正确,B、D错误。
【答案】C
6. 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雌蝇中
A.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B.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C.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D.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解析】此题要注意几个关键词“完全显性”、“纯合致死”、“雌性有两种表现型”。由于子一代中雄果蝇明显比雌果蝇少,可知纯合致死的是雄果蝇,所以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子一代雌蝇共两种表现型,则必有一种基因型为XgXg,由于等位基因(G、g)中一个基因在纯合时即会使合子致死,所以g肯定不会纯合致死,则G会使纯合致死。D正确。
【答案】D
第II卷
三、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29分)
29(10分)
http://s2/mw690/001VQHutzy7epE895AJ71&690
(1)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
(2)在时间t1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
(3)如果在时间t2时,向C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
(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
【解析】(1)酶的活性即指酶催化反应的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由图可知,酶活性最高的是B组(40℃)。
(2)由图可知,在t1时间之前40℃下反应速率高于20℃,因此A组20℃升高10℃,反应速率会加快。
(3)在底物量(无关变量)一样的情况下,反应物完全消耗完,最后产物量应为A组20℃或B组40℃条件下产物浓度的最高值,而C组60℃条件下产物浓度远低于此值,C组在t2时期,产物浓度不再增加,表明酶已失活,因此即便再加入2倍量的底物,反应也不会继续进行,产物总量不会改变。
(4)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或RNA。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反应条件温和、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⑴B ⑵加快
⑶①不变
⑷①蛋白质或RNA
30(9分)
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http://s15/mw690/001VQHutzy7epEdZy6a2e&690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
【解析】(1)如图所示,表示的是乙酰胆碱的合成和释放过程,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从图中可以看出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被D酶分解,形成A和C,C又被突触前膜吸收再利用,重新再形成A-C。故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神经递质分为四类,即生物原胶类、氨基酸类、肽类、其它类。生物原胶类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一氧化氮属于其它类,即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是神经递质。
(2)乙酰胆碱的释放依赖的是生物膜的流动性,通过胞吐实现,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将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
(3)由于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D酶失活,不能将乙酰胆碱分解,故持续与受体结合,就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答案】⑴①C
31(8分)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BTB的弱碱性溶液颜色可随其中CO2浓度的增高而由蓝变绿再变黄。某同学为研究某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少量的NaHCO3和BTB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变成浅绿色,之后将等量的绿色溶液分别加入到7支试管中,其中6支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见下表。
试管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水 |
无 |
有 |
有 |
有 |
有 |
有 |
有 |
距日光灯的距离(cm) |
20 |
遮光* |
100 |
80 |
60 |
40 |
20 |
50min后试管中溶液的颜色 |
浅绿色 |
X |
浅黄色 |
黄绿色 |
浅绿色 |
浅蓝色 |
蓝色 |
*遮光是指用黑纸将试管包裹起来,并放在距日光灯100cm的地方。
若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50min后1号试管的溶液是浅绿色,则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由
(2)表中X代表的颜色应为
(3)5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在照光前后没有变化,说明在此条件下水草
【解析】应用BTB的弱碱性溶液颜色可随其中CO2浓度的增高而蓝变绿再变黄的原理,依据培养颜色变化,探究水草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题中自变量为:①是否有水草;②是否遮光;③试管距离日光灯距离。即光照强度。因变量为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1)1号试管7号试管(距日光灯的距离均为20cm)相比,区别是有没有水草,而2至7号试管颜色变化的原因是光强不同,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引起的情况不同。若1号试管溶液是蓝色的,即没有水草的条件下与7号试管有水草的条件下结果相同,则1号试管不能作为对照存在,2至7号试管实验结果不可靠。
(2)依据单一变量原则,2号与3号试管为一组对照实验(距日光灯的距离均为100cm),唯一的差别是是否遮光。在有光照条件下,3号水草既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又进行光合作用消耗CO2,试管颜色变为浅黄色,说明培养液中CO2净含量增加,则只进行呼吸作用的2号试管,CO2增加量更大,颜色会变为黄色。
(3)5号试管水草既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又进行光合作用消耗CO2,结果试管内颜色不变,说明CO2净增加量为0,即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答案】⑴①不同光强下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⑵①黄色
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吸收与释放的CO2量相等
32(12分)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
(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
(3)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4)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5)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
【解析】(1)根据实验一中有毛和无毛杂交子代均为有毛,可以看出有毛为显性性状;根据实验三黄肉和白肉杂交子代均为黄肉,可以看出果肉黄色为显性性状。
(2)根据题目两对性状独立遗传,说明其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根据实验一可推测A的基因型为DDff,B的基因型为ddFf,根据实验二可推测C的基因型为ddFF。
(3)B的基因型为ddFf,自交结果为ddF_:ddff=3:1;表现为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4)根据实验三可推出子代基因型为DdFf,其自交结果为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5)由上面(2)中可知,实验三中亲本基因型为ddFf和ddFF,其子代基因型为ddFf:ddFF=1:1。
【答案】⑴①有毛
⑶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⑷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⑸ddFF、ddFf
(二)选考题
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苹果醋是以苹果汁为原料经发酵而成的。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的呼吸代谢途径如图所示。图中过程①和②是苹果醋生产的第一阶段,在酵母菌细胞的
http://s9/mw690/001VQHutzy7epEKKB8A58&690
(2)第二阶段是在醋酸杆菌的作用下将第一阶段产生的乙醇转变为醋酸的过程,根据醋酸杆菌的呼吸作用类型,该过程需要在
(3)在生产过程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发酵温度不同,第一阶段的温度
(4)醋酸杆菌属于
【解析】(1)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如图所示,①和②表示无氧呼吸的全过程,场所发生在细胞质基质,消耗的底物是葡萄糖,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的鉴定可以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的颜色由橙红变成灰绿色。过程①和③表示有氧呼吸的前两个阶段,①是形成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③是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即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步,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酵母菌在不同的环境下采取两种不同的生殖方式,在有氧的条件下,营养充分、环境条件好的时候,进行有氧呼吸,一般进行出芽生殖(这个方式增殖速度快),在无氧条件下,或营养不足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一般是有性繁殖(这样有利于变异,更好地适应环境)。
(2)醋酸杆菌是异养需氧型细菌,在进行醋酸发酵的过程中,第一个阶段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乙醇发酵,第二个阶段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醋酸发酵。
(3)在生产的过程中第一个阶段的乙醇发酵需要的菌种是酵母菌,其发酵的最适温度是18~25℃,第二个阶段的醋酸发酵需要的菌种是醋酸杆菌,其发酵的最适温度是30~35℃,故第一阶段的温度低于第二阶段的。
(4)醋酸杆菌属于细菌,是原核生物,故不含线粒体。
【答案】⑴细胞质基质
⑷原
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下图表示通过核移植等技术获得某种克隆哺乳动物(二倍体)的流程。
http://s3/mw690/001VQHutzy7epERjwki62&690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正常细胞核,染色体数为2n,则其性染色体的组成可为
(2)经过多次传代后,供体细胞中的
(3)若获得的克隆动物与供体动物性状不完全相同,从遗传物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4)与克隆羊“多莉(利)”培育成功一样,其他克隆动物的成功获得也证明了
【解析】(1)核移植技术中进行重组的是供体细胞的细胞核与去核的卵母细胞。供体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供体动物的全部染色体。所以性染色体的组成为XX或XY;去核的过程常使用的方法为显微操作去核法;重组的细胞经早期胚胎培养后会移植到代孕个体的子宫中进行胚胎发育,所以②代表了胚胎移植的过程。
(2)细胞经多次传代培养后,遗传物质的变异增多,细胞核型的稳定性降低。
(3)克隆动物不仅继承了供体细胞核中的全部遗传物质,在重组的去核卵母细胞质中也含有少量细胞质DNA,这些DNA也会表达,所以造成克隆动物与供体动物性状不完全相同。
(4)供体细胞的体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其细胞核通过核移植技术,能再次发育成个体,使受到抑制的全能性再次体现,说明动物细胞的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答案】⑴XX或XY
⑶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会对克隆动物的性状产生影响
⑷动物已分化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