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698c1393gb1a87548768b&690
导语:随着志愿者服务概念深入人心,大学生短期支教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但有人说“很多孩子都是在‘被支教’”,也有人坦言“学校疲于应付而又不好意思拒绝大学生”……为何这样一项曾受追捧、旨在支援落后地区教育的活动会陷入如此窘境?
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的初衷和希望
从个人自发到国家引导
http://s4/middle/698c1393gb1a8887b7333&690
7年间约有7万余名大学毕业生被动员到西部基层进行服务。
“支教活动”是针对教学环境差、又缺少老师的山区小学、福利院、聋哑学校以及农民工子女所在学校而开展的教育支援活动。它最早是一种单纯的个人或集体活动,其动机主要是出于一种理想的追求、道义上的责任感或是瞬间的震撼。
2003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在财政部、人事部的支持下联合发起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一计划的开展为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正式化及规模化拉开了序幕。2005年教育部进一步提出了“继续把农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鼓励大学生到经济落后地区开展教育支援活动,7年间约有7万余名大学毕业生被动员到西部基层进行服务。
详情介绍:从个人自发到国家引导
短期支教和长期支教的不同
http://s15/middle/698c1393gb1a891cfe35e&690
落后地区教育资源贫乏,支教为他们带去新鲜血液。
目前长期支教即支教至少一个学期,每年国家都会有西部计划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短期支教一般是高校在读生利用暑假或是寒假的时间,走近西部到贫困的地方从事支教活动,这类支教团一般在支教地点不会超过一个月。
长期支教活动很多都是国家西部计划的一部分,很多情况下国家对这类执教者有一定的补贴政策,而且当志愿者返回到原来的地点后,在参加工作,或是考研,考公务员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长期支教志愿者在支教地点从事与当地老师同样的教学,即全面系统的掌握教学活动,为西部义务教育的师资力量做了很大的贡献,为全面提升西部义务教育水平做出了很大贡献。
详情介绍:短期支教和长期支教的不同
大学生短期支教从被追捧到饱受争议
过半校长不信任大学生支教者
http://s8/middle/698c1393gb1a8bb8878c7&690
大学生短期支教像泡泡一样,看起来很美,其实它很脆。
随着志愿者服务概念深入人心,大学生短期支教也已成为一种流行方式、一种校园文化。很多数百人的小型打工子弟学校,大门前都挂满了金灿灿的某大学支教基地字样,醒目至极。但从最初的献爱心发展到后来的追风赶时,支教甚至已经成为很多农民工学校疲于应付又不好意思拒绝的尴尬事。
据《中国青年报》所登载的一篇调查报道数据显示,虽然95%的受教学校认同大学生短期支教,并表示支教有效果,但同时有9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校方教学困难,8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受教学生上课会不专心,9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未受教学生会跟不上正常课程或有心理负担,这些都给学校接下去的教学造成压力,100%的学校担心受教学生的安全问题……当课堂恢复到老样子,孩子们心理落差很大。
详情介绍:过半校长不信任大学生支教者
横在大学生和乡村人之间难以琢磨的城乡分野
http://s10/middle/698c1393gb1a8c61493b9&690
支教大学生与乡村学校的学生们渴望相互走近,有时却呈现陌生。
在一次为期40天的西部阳光行动中,志愿者们心情沉重,有人哭了。因为他们听这里的几个老师私下说,大学生们其实并没有真正走进农村生活,即使到了乡村,也依然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这是一个令人委屈和伤心的消息。志愿者们为这次支教已经准备和承受了很多:他们从各个高校“三农”社团中脱颖而出;他们自费买书,还制作问卷;他们说服父母,这个假期整个在西北村落度过;他们睡在充满了烧炕味和复杂气息的被子里;他们用下雨时留存的冰凉窖水洗漱;他们必须忍受天天吃土豆,忍受长时间不洗澡……
难以琢磨的城乡分野,横在大学生和乡村人之间,让他们彼此渴望走近,却又呈现陌生。9岁的康星园不理解,那位大哥哥可以给自己的老师讲神奇的计算机,为什么见到地里的土豆时,却满是惊奇:这就是土豆啊?
详情介绍:横在大学生和乡村人之间难以琢磨的城乡分野
大学生短期支教应找到科学模式
很多的支教者,很少的“卢安克”
http://s5/middle/698c1393gb1a8d28158e4&690
像卢安克一样地去支教。
卢安克,德国汉堡人,从1997年至今,他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已经待了十年,辗转多处山村,过着城市中人难以忍受的简陋生活,支教十余年,持续关注中国留守儿童的的教育问题。徐本禹,2003年延迟华中农业大学公费读研,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与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支教,因天涯社区的文章《两所山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而被中国人所熟知,后获选中国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
“卢安克”们固然是少数,但从此类个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前的支教困境,支教方式治标难治本。提升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必须要留住教师、提高教师水平,因此,教育政策还应向农村倾斜,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善生活条件,并逐步使城乡教育公平化,吸引支教大学生长期留在乡村。
详情介绍:很多的支教者,很少的“卢安克”
整顿“短期支教”,推进“长期支教”
http://s14/middle/698c1393gb1a8dc72894d&690
山区教育对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支教有利,最好长期。
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讲,他们把短期支教当作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籍此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这无疑是积极的。但他们对教学活动准备不够,没有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需求,来去匆匆,产生了不少“副作用”,伤害了学校对“短期支教”的热情,也对孩子们产生不利的影响。
与
“短期支教”相比,长期支教无疑更具有积极意义。国家已连续多年推行“三支一扶”计划,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来到了贫困山区,开展服务三年的支教活动。他们深入基层,不仅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同时也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了山区,教育部门对他们的管理也非常规范,服务期满后,通过人事考试,他们还可以长期留在支教地区服务。因此,我们在狠刹“短期支教”风的同时,积极引进“三支一扶”毕业生,使支教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详情介绍:整顿“短期支教”,推进“长期支教”
结语
农村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虽然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呈现出“鸡肋”乱象,但在中国乡村教育整体趋于衰落的情势下,这种支援方式无疑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治标难治本,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需要国家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改善乡村教育条件,使大学生“短期支教”自发地变成“长期支教”,扩充乡村教育资源,遏止其衰落的势头。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 三农直通车-- www.gdcct.gov.cn
精彩推荐:一个大学生的村庄调查:乡村干部影响农村兴衰
退役女兵自愿当抽粪工 坦言职业无贵贱
女孩以身挡车救人被撞 称一条腿换一条命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