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食品安全的关键是农产品价格

(2010-10-08 15:03:13)
标签:

食品安全

农产品

价格

制度

绿色食品

有机食品

杂谈

分类: 他山石

  相较以往,现代社会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大幅提高。随着奶粉致婴儿提早发育事件的发生,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再一次引起了全民的关注。食品安全性与食品安全感的混淆给食品安全的认识带来了许多误区。而发展绿色食品能否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疑问也亟待解答。 

W020100926359523694094.jpg

www.gdcct.gov.cn

  食品安全性≠食品安全感 

  食品安全实际上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食品供应的安全,一是食品卫生的安全,这里主要讨论食品卫生的安全。实际上,食品安全并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自有人类以来,这个问题就始终存在。现在人们对食品安全格外地关注,或者叫格外地敏感,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资讯和科学研究的发达,食品安全的科学知识越来越普及。科技的进步,使许多食品的加工过程有很多可操作的技术渗入。然而,这些技术使一些不法分子或是一些企业为获取不正当的利润有了可乘之机。利用这些技术造假,或是忽视这些技术,抑或是由于无知,错用这些技术,都可能造成食品安全事件。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我们社会工业的发达,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第三个原因就是心理上的,也就是食品安全感。我们平常所说的对食品放不放心,或是很多消费者对某些特定食品的恐惧,主要涉及的就是食品安全感。 

  实际上,食品安全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食品的安全性,另一个是食品的安全感,这两者是不一样的。 

  食品的安全性是客观的,可以客观地评价,可以科学地测定。平常所说的国家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就是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凡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我们都认为它是安全的,也就是客观来说它对我们的健康影响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 

  科学家或者专家对食品安全性和安全感也做过研究。普通的消费者往往认为是安全的东西,并不见得一定安全,往往担心的东西实际上危害也很小。比如美国和日本都做过研究,当人们担心食物因化学污染或是化肥农药残留给人们造成危害时,实际上,这个概率远低于很多普通的食品,例如烤肉串、油炸土豆片、甚至喝酒和抽烟等,对人们的伤害。所以,研究或是学习食品安全,首先要对食品安全有一个科学和客观的认识。 

  现在大家之所以在食品安全上有很多恐慌,就是因为我们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有很多疑问,这些疑问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究竟哪个更安全;一个是微生物的安全性;还有所谓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不是更加安全;以及大家经常说的,食品添加剂是不是安全的,纯天然的安全还是添加剂安全等。 

  消费者的这些未知疑问,也给了投机分子以可乘之机,比如:做馒头买面粉的时候都希望面粉越白越好;买黄鱼的时候希望鱼越黄越好;吃鸡蛋的时候误以为蛋黄越红越好等。许多不法分子就是利用了消费者这样的心理,你要什么,我给你里边添什么,如苏丹红、吊白块、漂白剂和增香剂等,造成了很多安全隐患。所以,消费者一定要对安全有更深入的了解,有一个理性的消费。 

  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的歪路 

  现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已经脱节:生产的人他不吃,他是卖的,吃的人又不种。这种脱节造成了利益的不同。 

  有一种说法就是,为了解决中国食品的安全问题,应该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甚至还有这样的说法,说有机食品最安全,下来是绿色食品,再下来是无公害食品,最不安全的是一般食品。对于这样的一些认识,甚至很多政府人员和专家都不太清楚是不是这样。 

  我们的《食品安全法》里第三章第十九条有规定,食品的安全标准是强制性的标准,而且是由国家定的,只此一个。除了食品安全标准这个强制性的标准以外,不能再有其他的标准。反过来说,就是国家对于食品安全性的管理是绝对的,任何合法销售的食品,都不能够有安全的问题。 

  所以说,食品的安全问题没有多重标准,没有谁比谁更安全。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实际上,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好不好呢?其实它们是好的,是应该发展的。但是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实际上强调的是对于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利用。  

  绿色食品是我国提出来的,其他国家提出的是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的、安全的和优质的营养类食品。然而,这个定义本身就有不严谨的地方:那是不是其他的食品就都是有污染的?是不安全的?或者是没有营养的? 

  另外,能够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这些企业或者产品,都要花比较大的代价。因此,现在真正能做到有机生产或绿色生产的农产品是十分少的,就是发达国家也不多,比例也不到10%。如果我们吃的90%以上的东西都是不安全的,那能保证我们的安全吗? 

  为什么现在我们有些人提出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就是要大力发展有机食品或是绿色食品呢?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我们国家只有世界上7%的耕地,要养活全世界22%的人口,那么就要增加产量。土地的负担很大,你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这些现代化的措施,就获取不了那么多的产量。 

  那为什么有很多人赞同这个提法呢?这与政府的管理方式有关。现在有一种以评代管的倾向,就是要管理整个大众农产品的安全太复杂,范围太大,太费力气,如果让大家都去申请评为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那么我就可以进行审批,还可以收钱,业绩的总结也更好写。然而,如果大众农产品的安全没有保证,那么光是绿色食品或是有机食品安全,这个安全肯定是不可靠的。 

  做不为考试的学生 

  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应该参考一些国际上已解决的有关食品安全的焦点问题。这里边的焦点问题固然很多,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食品管理模式的转变。 

  从社会层面来讲,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特殊的地方。除了在有关监控体系的法律法规方面和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以外,以下几个方面也应该着重地进行改革或整顿:一个是管理体制,一个是生产体制,还有一个是诚信意识,再一个就是分配制度。这些更深刻的社会问题是我们真正要解决的安全问题之本。 

  说到管理体制,不得不提到联合国的食品法委员会,它隶属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近年提出了要转变食品安全的管理模式。原来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全世界都相似,叫危机管理模式,即以强化监管为基础,以不发生危险为目标,出现安全事件马上制定标准,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购买更先进、更加精密的仪器测量。换言之,就是用查和管的办法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但是,现在这个办法大家都认为已经过时了,解决不了问题了,所以提出了新的管理模式,叫风险管理。这种模式首先要求建立良好的生产系统,以良好的生产系统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和安全感,以不发生任何安全隐患为主要目标。在良好的生产系统中,哪怕只有一点没有做好,结果都会有安全的隐患。 

  这样介绍可能比较抽象,举个危机管理的例子,就像老师管学生一样,怕学生学不好,就用考试的办法,来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这样管理的一个结果就是,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学好,而是为了应付考试。60分的及格线,管他用什么手段,只要在卷子上过了这个分数就行。现代风险管理呢,就是要建立良好的生产体系,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制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生怕自己学不好,生怕哪一点知识没掌握,跟考试没有关系。 

  现在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要解决,从本质上来讲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良好的生产体制,另一个从国家的层面来讲,就是要有一个有效的管理体制。我们国家食品安全工作之所以与其他发达国家有一些差距,主要是我们食品安全长期以来的这个管理体制不是很恰当。在食品领域的管理权上,我国是多部门分割的,这是受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 

  当食品还在种植、养殖和畜牧阶段时,是归农业部管。当小麦、大米或者油料作物种出来以后,农业部就不管了。碾米、磨面和榨油这类粗加工就归过去叫粮食部,现在叫国家粮食局来管。那磨完面、碾完米,大家把米和面买回去做主食时,主食这一块还没人管。像点心、烟、茶、酒、糖果和罐头等这类副食又归过去叫轻工业部,现在叫轻工业联合会来管。另外,生鲜的蔬菜归全国供销总社管。这些都是独立的部门。在协调食品安全的时候,往往责任问题推诿不清。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这就给我们的食品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难以协调。 

  农业现代化新解 

  另外,从良好的生产体系来讲,大家都知道,任何商品都要保证质量,生产的企业要负责。但是,我们所有食品的原料是农村生产的,是农民生产的,而我们现在的农业经营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非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农民连企业都不是,连法人都不是,那他对自己的产品怎么负这个责任? 

  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但是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实现。好多人对农业现代化有不同的诠释,例如说农业现代化就是机械化、信息化,或者说农业现代化是产加销一条龙等,实际上这些都不算是本质。 

  现代化农业最本质的有三条:一个就是经营的企业化,第二个是生产的集约化,第三个是产品的规格化和标准化。任何现代产业都必须具备这三点。我们的农民从社会地位来讲,他不被人雇佣,那么他自然地就应该是一个经营者。 

  在发达国家,农民首先就是一个经营者,其次才是生产者。外国农业的生产都是以企业的形式存在,它们对自己的产品有一个保证。对于一些人均面积比较小的国家,它们的情况跟我国有些地方比较类似,都是通过农协的形式形成集约化的生产,使得产品有品牌、有质量,规格化、标准化,这样才是现代化的生产。 

  而我国现在的农业,绝大多数没有一个经营的概念,光是生产。农民没有一个经营的意识和经营的地位,所以说只能拼命地生产,然后打价格战,在无序的竞争中间以压低价格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引起农产品经常地波动,他们也因此没有办法正确地去处理自己生产中间的各个环节,这样质量自然就无法保证。 

  永恒的真理:便宜没好货 

  消费者经常看到农产品或食品涨价就很恐慌,觉得应该越便宜越好。然而,大家要仔细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农业没有一个好的经营环境,换句话来说,农产品过于便宜,那么农业经营者他们的生产欲望就没有了。事实上也可以看到,很多农民已经失去了对自己产业的热爱,不愿意当农民了,也就对自己的产品失去热情。这样就给我们现在的食品安全造成了真正巨大的危机。 

  实际上,三聚氰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往往把三聚氰氨事件归结为几个不法分子造成的。不法分子为什么能有可乘之机呢?事件发生之前,奶农生产出来的牛奶已经卖不出去了,很多地方出现了倒奶事件。过去一斤奶的收购价是1块8,奶农们勉强还能收回成本,后来降到1块2,甚至最后降到8毛钱还不收,每天挤出来的几百斤奶,都得白白地倒掉。他一年才挣多少钱?他这个家怎么维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农民就想能用什么东西添加或用什么技术让奶合格,可以顺利卖出去。他只是考虑这个问题,没有考虑到后面的巨大危害。 

  事实证明,影响我国食品质量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已经不再是技术、气候或是耕地面积了,而是农产品的价格。农民通过现代化的经营,组织集约化的生产,建立起农民合作组织,成为一个具有法人性质的团体。然后在物价稳定的环境下,他们通过售卖产品,以获得合理的收入。这个过程中,保证产品质量就会成为他们自觉维护或者说是必须维护的一个准则了。如果不是这样,仅仅靠宣传号召大家讲诚信,是很难办到的。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严格的检验和检测管理不重要。然而,每次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总是通过马上设立很多的检查部门,购买很多贵重的精密仪器,最后上报很多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方面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呢?降低了大家多少对食品安全的恐惧呢? 

  对于如何建立我国农业安全生产系统,最后有三点建议:一是要加大政府的改革力度,建立有效、高效的管理体制,克服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多部门分割的状态。二是迅速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建立良好的农业生产系统,给农民一个良好的经营空间。三是消费者在增强安全意识和关心食品是否廉价的同时更多地关心农业、关爱农民、节约粮食和保护环境。只有建立这样和谐的社会,食品安全才有真正的保证。 

  作者简介:李里特,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美国农业工程学会会员。(整理:三农直通车杂志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