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访杨桃的中国足迹

(2010-09-29 11:37:09)
标签:

杨桃

吴川

黄埔

徐闻

小洲村

农产品

文化

分类: 自耕地

W020100926369704401138.jpg

www.gdcct.gov.cn

  转眼又到中秋。在城里生活久了,有时会把四时的变化忘掉。现在的都市人麻木得只知道过中秋送盒月饼,甚是无趣,比不上我们小时候过的中秋那般丰富多彩。记得以前每年到了这个时候,父母都会买些散装的月饼回来。此外,还有青的田螺、黄的柚子、黑的菱角、红的柿子等应节食品,其中自然少不了小朋友们很爱吃的——黄绿色的杨桃了。 

  那时家里虽然还没电视,但全家人坐在一起,举头望明月,低头咬“星星”(杨桃),共聚天伦,其乐融融。有诗为证:“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馈送多。拜罢嫦娥斟月下,杨桃啖遍更香螺。”清清爽爽,皎皎明月,酸酸甜甜,翠脆杨桃,是我美好的童年回忆。 

  其实,杨桃一年通常可收4-5造(造,指稻子等作物从播种到收割的次数),但每年中秋前后的杨桃品质最佳,即所谓“正造”。在广州,杨桃我是吃过不少的,可仔细想来,却没有小时候在老家时吃的印象深刻。 

  杨桃情结: 

  酸甜味道的乡愁 

  在我老家粤西吴川,杨桃是很常见的水果,以前外婆家就种了几棵杨桃树。乡下人称杨桃不叫“杨桃”,而是“五敛(子)”。为什么叫这样一个怪名字呢?我想大抵与其外型上有五条棱有关吧!吴川人习惯在描述一瓣瓣的水果时用“敛”作量词,如“一瓣西瓜”,我们会说“一敛西瓜”。而用刀切水果,切字通常会用“杀”字来代替。如果你到吴川作客,听到主人家喊着要给你“杀五敛”,千万别误会,那是为你切杨桃吃的意思。 

  杨桃的形状在水果中算是相当“另类”的,很多北方人初次拿到手里时往往不知道怎样吃。其实很简单,洗洗,用小刀把五条棱上的深色边去掉,就可以吃了。当然,斯文一点的吃法是再用刀横切,一颗颗可爱的小“五角星”便会出现在眼前。而在我老家吴川,人们通常的吃法是:用小刀沿五条肉棱的基部,往果身中轴线方向分别纵向割五刀,这样便可轻松将五瓣果肉卸下来了;用刀抹上一点盐,将五瓣果肉相互擦拭至盐粉分布均匀,便可一瓣瓣取下,很优雅地品尝了。抹盐的目的在于去酸涩和增清甜。好好体味一下那饱满的果汁从口腔中迅速迸出的感觉吧,清爽润喉,酸甜提神。 

  想到杨桃,乡愁暗涌。老家吴川是一处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清代粤西唯一的状元林绍棠便生长于此。林公平生淡泊名利,热衷教育。他有位挚友,清末名臣阮元,江苏扬州人。在品尝过杨桃后,阮公惊艳不已,写诗赞道:“谁知五棱桃?清妙竞为最。试告知味人,味在酸甜外。”意犹未尽间,又补充说,杨桃“八月熟时其味似合橄榄与蔗而共嚼之,未熟时则酸涩,可代橄榄入茶,且能解瘴”。真乃知音也! 

  在众多岭南佳果中,相比“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清雅素淡的杨桃则低调得多,不过正所谓“五敛有本心,何求美人舌”? 

W020100926369704426349.jpg

  杨桃,热带常绿果树,分为酸杨桃和甜杨桃两种。它有许多异称:如杨桃、杨榣(《临海水土异物志》)、五敛子(《南方草木状》)、羊桃、五棱子(《桂海虞衡志》)、三薕子(《本草纲目》)、杨榣子(《花镜》)、三薕(《生草药性备要》)、山敛、三敛子(《广东新语》)、酸五棱、三棱子、木踏子(广西)、风鼓、鬼桃(福建)、五薕、阳桃、洋桃、粤果、星苹果。 

  黄埔古港: 

  杨桃树下的狂欢 

  去年10月22日,中国广州第二届黄埔杨桃欢乐节在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隆重开幕。举办这次欢乐节,目的是以杨桃的丰收作为一个契机,大力推广当地的特色农产品。 

  据悉,黄埔区长洲社区居委1992年开始引进1000株泰国大果杨桃,大果杨桃早结丰产,果实饱满,大而爽滑、果汁多,味道甜酸适中,且带蜜味,很受市场欢迎。由于经济效益较好,陆续扩大种植。果农尝到甜头后,2002年又引进马来西亚大果杨桃。马来西亚大果杨桃在外观及品质上比泰国大果杨桃更佳,具有果大色泽金黄、味清甜、纤维少等优点。到目前为止,长洲大果杨桃种植规模已发展到270亩左右,成为具有区域优势特色品种。 

  当天开幕仪式上的表演异彩纷呈,其中“波斯风貌”方阵巡游最吸引人。它展现的是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一支外国商队沿着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Maritime Silk Route)进入中国,并在长洲口岸登陆的历史,他们就是著名的巴斯商人。当年长洲深井一带,水深港阔,对外贸易兴盛,长洲岛上的巴斯楼、外国人公墓都印证了这段历史。如今,身穿波斯服饰的现代人,演绎了昔日长洲岛上的异域风情。 

  据专家考证,当年,广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国外引进了许多粮种、蔬菜、水果、药材、花卉等等,其中就包括本文的主角——杨桃。 

  广东徐闻: 

  杨桃的中国起点 

  从史书记载中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东吴之前,凡通往西南海上的史事,常说“某国在徐闻、合浦、日南以南若干里”;两晋南北朝以后,则称“去广州若干里”。这说明:东吴以前,广州未能与外国直接通航,徐闻、合浦、日南是南海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东吴以后,广州则直接与外国通航,再加上地理优势,从而取代了徐闻等地,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早期的航海技术不高,每次出海都带有极大的冒险性。“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当时应该不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迢迢地专程把杨桃引入中国。因为就算是在今天,杨桃在中国仍属于小宗水果,尚未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范畴。我国北方地区多数人都未曾听说过它。由此推断:杨桃传入中国,或许只是历史的一个“无意之举”。 

  中共徐闻县委宣传部主办的宣传图册《徐闻汉港》记载“海上丝绸之路给徐闻引来大量物种,如椰子、木棉、菠萝蜜、刺桐、缅茄、芒果、杨桃、菠萝、香茅、甘蔗、橡胶、胡椒、番石榴等。”这批引进物种的名单中,“杨桃”赫然在列,而且有考古专家认定,它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引入中国的。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杨桃引进中国的“第一站”应该是广东徐闻,传入时间可以锁定在“公元前111年以后的三国两晋时期”(史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原地分设九郡。在此时期,由日南、合浦、徐闻这三郡的港口起航,开辟了往印度的海上贸易航线)。 

  千年回眸: 

  杨桃的中国简史 

  东汉:未可确定已有种植。 

  东汉杨孚《南裔异物志》有载,“薕实虽名三薕,或有五六,长短四五寸,薕头之间正岩以正月中熟,正黄多汁,其味少酢,藏之益美。”三薕,即杨桃。杨孚,东汉时南海郡番禺人(今广州市海珠区人)。不过,此书虽托名东汉杨孚所作,但却是汉唐间才出现的一种专门记载周边地区及国家新异物产的典籍。故而不能将其中的内容作为汉代的信史。 

  三国:闽越始有种植,食用情况未详。 

  据三国《临海水土异物志》,“杨榣子:生闽越。其子生树皮中,其体有脊,形甚异而味甘无奇,色青黄,长四五寸。”杨榣子即杨桃。该书是当时的吴国编纂有一部临海郡(今浙江省临海县)的地方志书,编者为吴国丹阳太守沈莹,成书时间为公元264年-280年。 

  南北朝:交州盛产,制作加工方法多样。 

  据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记载:“《广志》云:三薕似翦羽,长三四寸,皮肥细,缃色,以蜜藏之,味甜酸,可以为酒啖,出交州,正月中熟。”《广志》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博物志书,约成书于南朝刘宋时期或北魏前期,现已散佚,作者郭义恭。 

  宋代:广南西路已广泛种植,其中闽中的杨桃味酸,要经蜜渍方可食用。 

  据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记载:“五棱子,案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作五棱子,以义考之,当作棱。形甚诡异。瓣五出,如田家碌碡状。皮黄,甚薄。味酸,久则微甘。朴切之,或以蜜渍,始可食。闽中亦有之,谓之羊桃。”该书记载了宋代岭南地区(今两广一带)的社会经济﹑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以及物产资源﹑山川﹑古迹等情况。它其中提到的《桂海虞衡志》是一本记述广南西路风土民俗的同时代著作。广南西路包括今广西全境,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 

  明代:岭南及闽中出产,对其种植、性味和功效已相当了解。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五敛子,出岭南及闽中。其大如拳。其色青黄润绿,形甚诡异,状如田家碌碡。上有五棱如刻,起作剑脊形,皮肉脆软,其味初酸久甘,其核如柰,五月熟,一树可得数石,十月再熟。以蜜渍之,甘酢而美,俗亦晒干以充果食。又有三廉子,盖亦此类也。陈祈畅《异物志》云:三廉出熙安诸郡。南人呼棱为廉,虽名三廉,或有五、六棱者。食之多汁,味甘且酸,尤宜与众果参食。气味:酸、甘、涩,平,无毒。主治:风热,生津止渴。” 

  清代:对其认识更为透彻,可作水果、菜蔬、药材,种植上还有秘诀。广东一带已经将其作为蔬馔食用,并探出此果并非本土原产。 

  据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羊桃,其种自大洋来,一曰洋桃。树高五六丈,大者数围,花红色,一蒂数子,七八月间熟,色如蜡,一名三敛子,亦曰山敛。敛,棱也。俗语讹棱为敛也。亦以其味酸能敛颜色也。有五棱者名五敛,以糯米水浇则甜,名糯羊桃。广人以为蔬,能辟岚瘴之毒。中蛊者,捣自然汁饮,毒即吐出。脯之,或白蜜渍之,持至北方,不能水土与疟者,皆可治……” 

  民国:鲁迅的至爱,在全国乃至日本亦有知名度。 

  鲁迅先生曾赞道:“广东的花果,在外江佬(粤闽等地对外省人的称呼,笔者注)眼里,自然是奇特的,我所最爱吃的是杨桃,滑而脆,酸而甜……我常宣扬杨桃的功德,吃的人大抵赞同。”此外,日本有些园艺学家还把它形容为“软体翠玉”。 

  一花千叶: 

  中国杨桃地理 

W020100926369704437039.jpg

  禅宗始祖达摩大师有一首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年,达摩从南天竺(即南印度)而来,正是从广州上岸,然后进入中国弘法传经的。禅宗在中国扎根以后,至六祖慧能及其门下,形成了南禅五家。佛法如此,杨桃亦然。 

  自杨桃被引入中国后,在南方各地得到广泛种植。现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等地。 

  广东过去以广州市郊栽培最多。此外,广东高州、湛江、江门、佛山、惠阳、潮州等地也有栽培。 

  广西杨桃种植在北纬23°以南各市县都有分布,其中平南、玉林、浦北、南宁市郊较多。 

  海南文昌、琼山原有多种酸杨桃或小果甜杨桃。后来从马来西亚新街场引进了香蜜杨桃,经过多年试种、研究获得成功,通过相关审定后在省内得到大力推广。 

  福建以漳州、云霄、诏安较多。该省原有的杨桃品种多为酸杨桃,不宜直接食用,因而长期以来,杨桃在福建基本没有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闽台农业交流的深入,从台湾引进了一些杨桃品种,其特点是:肉质细软、纤维少、风味清甜可口、全果可食、无核,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暑和调味等作用。 

  在台湾,杨桃属于大宗水果之一,主要分布在台湾中部和南部,以漳化最多,屏东、高雄、台南、台中、苗栗也较多。 

  杨桃在国外以马来西亚出产的最为著名。此外,美国佛罗里达州也有大面积种植杨桃。以色列、西班牙、菲律宾、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国也有少量栽培。 

  老广之痛: 

  花地杨桃今安在? 

  广州市郊鹤洞乡花地出产的甜杨桃,早在清末时已颇负盛名,尤其经过着意培育而呈青边红肉的花地红果杨桃,更是上品。甜杨桃未熟时,果呈淡黄绿色,称青果;足熟时黄红色,称鹅黄;起白蜡色时称红果。 

  甜杨桃主要分布于珠江沿岸冲积土围田区。上世纪30年代后期,花地地下水位提高,杨桃失管,其产区逐渐转移至新滘一带。目前主要分布于新滘区的仑头、北山、小洲、土华、上桥等地,此外鹤洞的葵蓬,沙河的猎德,东圃的宦溪,南岗的南湾及番禺的大石,增城的东洲等地也有栽培。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广州通过不同渠道,从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台湾等地引入多个大果型的甜杨桃品种,通过试种筛选出适合本地栽培的优质品种,大果甜杨桃逐渐成为广州杨桃主栽品种。 

  当年著名的“花地杨桃”原产地芳村花地、茶滘一带,如今或者变成了工厂租铺,或者变成了花木基地。在城市化的进程里,农业的经济价值大抵都是敌不过商业的,人们很自然地砍掉杨桃树,盖上商铺收租赚钱。 

  有学者认为,花地杨桃的消失也不能算是一件坏事。理由是: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原先花地一带已经被纳入广州城市的一部分,原先用来种田的土地被用来发展经济,生活在花地的居民的收入肯定是提高了;另一方面,水果品种肯定是一代代更新的,许多外来品种的优势是老品种的水果不能比的。花地杨桃相对于现在引进的新品种,虽然口感上有其独特的地方,但在整体上,无论产量还是个头,都比现在普遍种植的大果甜杨桃要小。亩产量上不去,经济效益自然就低了。 

  杨桃公园: 

  观光农业的尴尬 

  杨桃公园始建于1997年,位于广州市东圃边缘的前进村,距离广州市天河区中心约10公里,是在广州市政府的主导下,由前进村村委自主建设和经营管理的观光果园。该公园总共占地300亩,以种植杨桃林为主,兼有少量的木瓜种植。不过,该园自建成后年年亏损,农民无利可收,成为当地百姓的一块心病。村民觉得还不如把这些土地拿去给人建工厂,自己坐收地租划算。 

  有学者调研后认为,造成杨桃公园目前窘境的原因有四:其一、维护成本大,经营收入低;其二、产品品种单一,深度开发不够;其三、农民对观光果园旅游的认识不足;其四、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经营效率低下。学者就此开出药方: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强引导扶持,增强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对观光果园的关注。同时,当地居民应该加快观念转变,积极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设计果园景观和观光项目,增强园区对游客的吸引力,提升观光果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小洲村: 

  杨桃树下忧杨桃 

  周末,我与朋友来到广州的小洲村,在细雨中漫步杨桃树下,望着树上那些清新的果子,联想到杨桃的前世今生,不觉有些困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水果。杨桃品质好不好,品种很重要,栽培很重要,但水土更重要。遗憾的是,当以前我们拥有好的水土时,我们缺乏先进的技术条件;而在农业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下,我们却已失去了好的水土,甚至已经没有土地来种植杨桃了。 

  像小洲村这样接近原生态的杨桃园,不知今后还能存在多久?

    本刊记者:林观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