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制作课件的反思与困惑

(2010-10-28 22:39:12)
标签:

制课件反思困惑

分类: 教育教学

制作课件的困惑与反思

广东省梅州曾宪梓中学   胡旭洪

 

我校政治科组共九人,分成三个年级备课组各三人。为了上好公开课和示范课,我们更亲密地合作,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共同研究和讨论,集体参与课件制作。

制作课件实录:高二年级政治备课组其中两人,一个是我熟悉教材、且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学能手”,一个是大学刚毕业的、熟悉电脑操作和有娴熟制作课件技能的年轻教师。我俩利用另一位教学骨干使用过的教学课件——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文化生活》课件。我俩从上午9点开始重新制作、更新,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座位,竟一直制作到中午13点15分,时间长达四个多钟头。同样是我们俩个,运用从网上下载的第十课第二框《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课件,从晚上19点30分开始,只有喝水时间,没有泡茶、喝茶时刻,竟一直干到23点05分,时间长达四个钟。

制作过程有点累,但也伴着劳有所获的喜悦之情,制作过程不断地探讨,不断地更新,以制作更加科学、更加精确、更加有效的课件。

既要熟悉教材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又要擅长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术,定思路、定过程、定操作,更新、修改……制作后第二天再审阅一遍,又不如意,再修改,力求精益求精,力求科学、准确、高效,干着,累着,不断完善着……

就这样,我想耗费那么多时间来制作课件干嘛?现代技术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又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复杂、更艰巨、更繁重的工作,我怀疑我是不是成了软件制作开发商、电影电视编导者,而不是教师了。难道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都成为教材的主编吗?

有一位资深专家给传统教学打零分,我认为:上公开课和示范课为什么非要约定俗成地上多媒体课?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非要采用这样的模式?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难道就一无是处?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就该打零分吗?

中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相比,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搞科研工作,中学基层教师每周的课时一般要比大学教师多,备课、改作业、下班辅导的负担重,工作量大,所施教的对象和教育教学目标差异性较大。所以,怎样更有效地采用多媒体教学,不可作简单的、绝对的比较。

不可否认,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耗费了我们中学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极尽搜罗网络相关知识之能事。在备课上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不说,所选用的课件资源可以说丰富多彩,让人眼花缭乱,还得精益求精地修改,我怀疑我们中学老师是不是变成了教材编撰者。教材许多典型的资料和较为权威的教学资源弃之不用或很少使用,使得教材资源空置。就拿政治学科一些老师制作的课件来说,或让人眼花缭乱,或使人思路混乱,或例子缺乏典型性和说服力,或欠准确和科学……给学生又带来了什么呢?听一些多媒体课,我这个挺喜欢记笔记的“老手”,也忙得不亦乐乎,甚至也跟不上节奏。对我这个老教师已经是目不暇接,那么对学生而言,能听多少?能记多少?能理解多少?上课时已让学生眼花缭乱、思路“千变万化”,与教材主干知识思路又有点距离和陌生之感。课堂上学生倒是热烈欢迎、气氛高涨,但课后学生能掌握和理解多少呢?学生复习教材课本会不会另起炉灶呢?

如果我们中学教师整天沉溺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那么还有多少时间来改作、辅导、解惑?还有多少时间来做其他相关教学工作?尤其是又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又能剩多少时间来从事繁重而琐碎的班务工作呢?备课这一环节就花费了那么多时间,上课、改作和辅导等其他教学环节呢?一周思想政治课有2至3节新课,高三年级一般有3至5节复习课或新课,制作课件会占据很多很多的教学时间,要花费大量精力,大多数政治教师对此都深有同感。

各学科制作课件的需求不同,有些学科,如生物、数学等上多媒体动感十足、具体直观,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易于接受,效果挺好。同样,思想政治课各章、节、框的制作需求又不同,有些适宜上多媒体课,但也有不少适宜上传统课的,根本不必要搞那么多“花拳绣腿”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今年5月17至18日由广东教育学会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专业委员会在顺德碧桂园学校举办的“2010年广东省思想政治同课异构活动”,各位参赛选手的课件无疑都是代表各市和各地区的优秀课件,也代表我省思想政治课整体的发展水平。各选手上的同课异构课都可以说上得很有水平、相当优秀,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亮点。但在这个活动中,我也存有一些困惑。我校派一位教师参加,我俩共同探讨、制作课件做了精心的筹备,花费了我俩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准备长达10多天,集体备课、探讨占用了整个周末。可以想象,每位参赛选手肯定也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来制作课件。如果要求每一位政治教师都按这样的要求去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我想没有哪一位教师能消受得起。参赛课型无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偏重于以素质培养为主的实践探究课和偏重于以应试为主的传统型讲授课,这两类孰是孰非,评价标准我想是大相径庭。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我认为他们大多数都偏离教材、丢掉课本,能很好结合和利用教材课本的不是很多。

我感到悲哀,我们处在中学教材编写者和高考命题者的狭缝中,也处在学校、家长、学生的高考需求和上级行政部门要求的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需求的狭缝中,不知如何适从。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张云平老师对高效课堂、优质课堂的观点很切合中学教学改革的实际,他对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的评课、说课和评价很中肯。省实验中学的一位参赛选手以启发式的传统教学课型上的活动课,一样得到了普遍赞许和认可,获评一等奖。作为担任了十六年高三毕业班政治课的教师,我对两类课型都感受颇深,挺赞赏这位教师的传统课型。

有位经验丰富的中学政治老师说,搞素质教育,上多媒体课;为了高考,上传统课。大学授课与中学授课不同、对象不同,上哪一类课型当然也不能够一刀切。我校一个年级备课组上课多以多媒体课型为主,另一年级备课组上课以传统课型为主,高考成绩两相比较,整体成绩不相上下,尖子生群体后一类型居多。孰优孰劣当然不能够作简单的、片面的评价,不论哪一课型,我们共同的目的是高效、科学,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又要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因年级而有别、因学科而各异、因对象而不同,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堂,才能更科学、更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