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研究》结 题 报 告
(2010-10-27 19:59:01)
标签:
结题报告 |
分类: 教学科研 |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梅州市曾宪梓中学政治教研组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研究》是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2002年10月立项),梅州市普教系统“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2002年5月立项)。自2002年5月开始研究以来,在上级领导和专家组导师的关怀和指导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实验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课题研究概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课题研究背景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无疑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浩如烟海的信息以排山倒海之势呼啸而来时,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在信息技术化的大潮下,思想政治课如何顺时代潮流、受学生喜爱、增学生知识、长学生能力、真正发挥其实效,无疑成了摆在我们所有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改革与研究无疑已是当务之急、迫在眉睫。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在各个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制作了一些CAI课件,出版了一些资料库形式的软件,也建立了一些相关的网站。然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应如何整合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二者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具体学科课堂教学的改革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却仍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政治课在这个方面相对处于滞后状态。
因此,深入而系统的开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研究”,特别是加强科学实验,探索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整合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优势,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才能操作成功,以真正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我校现已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实现校园网与互联网的宽带连接,多媒体教学设备已进入每一间教室。学校的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较高,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
(二)课题设计
1、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研究”的研究主要以信息论、主体论、课程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理论指导,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探索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服务于学科教学的教学媒体,整合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探索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以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
2、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整合,通过使用互联网改革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高我校思想政治课对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认识,提高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3、研究内容设计
本课题的研究,根据我校实际,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水平,探索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思想政治课质量方面的基本教学原则、特点、模式和方式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运用信息技术加深教师对现代教学理论的认识,以及对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的认识。以个案研究为切入口,形成几个典型的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的案例。
(2)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是非分辨能力,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分析筛选信息、运用信息的“信息素质”。
(三)课题实施过程与主要措施:
1、本课题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
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2、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计划为八年,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四个阶段实施。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推广,以确实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提高我校政治科高考成绩。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2002、5——2003、9)
确立课题立项,成立课题组,制定方案,明确成员职责;
收集积累资料,开展各项学习,做好课题研究的理论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探索阶段(2003、9——2005、8)
总结第一阶段任务完成情况,查漏补缺;
加强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的提高,开展调查,进行研究观摩讨论活动;
全面开展和深化专题研究,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
制作教学软件、教学网页,撰写调查报告、教学论文等,初步建立资料库,完成课题阶段性报告。
第三阶段: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05、8——2006、8)
完善教学资料库的构建,整理资料、数据;
撰写实验报告,完成课题阶段总结等。
第四阶段:成果巩固推广阶段(2006、8——2010、2)
进一步结合新课程教学要求,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
3、实验主要措施
(1)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习,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作为德育主要渠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同于其他中学学科教学。它既重视理论的学习,更注重实践;既要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辨证思维的能力,又要发挥其强大的德育功能。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它既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象、声音显示知识背景,又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学生带进网络世界,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创造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展示学生的想象力。现代教育技术能以形象、生动、直观等优点将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政治概念、哲理漫画、知识点比较图表、新闻片段、音乐片段等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营造一个有效的学习氛围,能充分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让他们兴奋起来,兴趣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够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比如教师在进行《银行的职能》一框教学时,通过各银行的网站,获取大量有效信息,并制作了图文并貌的CAI课件,课后布置作业学生上网查找主要银行的业务,从而巩固对银行职能的了解。
(2)建立资料库和题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辅导,巩固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建立一个思想政治教学的资料库和题库,包括学习方法指导、教材重点难点分析、易错点分析、疑难解答、时事热点专题分析、高考试题汇集等等,一来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适当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二来又可以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为学生提供课外的疑难分析、易错点分析等辅导。还可以组织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或是有趣的学习资料等放到资料库中,供大家共享。这样,资料库和题库既成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场所,又成了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
(3)利用网络开展国内外时事政治教育开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是非分辨能力,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信息素质”。
当代中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对新知识和新事物尤感好奇,如“申奥”、“中国加入WTO”、“911事件”、“巴以冲突”……教师因势利导,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一些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能结合并且运用课本既学知识点充分开展讨论,甚至通过“短兵相接”的思想碰撞,使认识得以提高。在学生开展讨论时,教师引导要深入浅出,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从课本知识到提出思考问题、从上网查找到讨论,注意点拨和机动,保护学生思考和发言的主动性与新颖性,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热、难点问题可以得到较轻松的解决,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4)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和贯彻实施,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从思想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教育引导,在实践中精心设计文化课学习和网上活动,为学生提供能发挥潜能,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宽广、健康的舞台。在思想教育方面,要建立德育网站,在网上占有一席之地,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电脑,关注学生的学业,更关注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行。
(四)课题研究成效
1、课题的结题报告;
2、学科教学案例,如《企业家的素质》、《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投资的选择》的整合案例等
3、课题相关的论文:
(1)公开发表论文:①《“强化科组建设、打造优质品牌”的实践与探索》发表于《嘉应教育论坛》2008年第1期(胡旭红);②《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发表于嘉应学院主办《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03年第一期(林芳
(2)省级评选获奖交流论文:①《谈探究式教学模式及其所面临的问题》获得2008年广东省高中思想政治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刘德志);②《新课程体系中政治教学的辩证思考》获得2008年广东省高中思想政治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谢苑芳);③《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获得2008年广东省高中思想政治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林志立)
(3)市级评选获奖交流论文:①《慎防哲学教学的形而上学误区》获得2009年梅州市高中思想政治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钟文杰)②《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教学中的“四性”探究》获得2006年梅州市中学思想政治优秀教学论文一等奖(胡旭红);③《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探究性学习探究》获得2006年梅州市中学思想政治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钟文杰)④《巧用新教材情境
4、成果相关的课件,如《企业家的素质》、《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财政的作用》、《税收及其种类》、《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等一系列优秀CAI课件。
5、在实践过程中,我校政治科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的整体优势,导学创新,引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使学生感知教学内容,活跃思维过程,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目标。我校政治科教学质量连年取得佳绩,高考成绩自2003年以来连续七年平均分名列全市第一,先后培养市政治高分尖子生(全市前20名)二十余名,居全市重点中学前列;其中2004年卓剑锋同学以政治选考科832分,总分859分,名列我校高考榜首、梅州市总分第三名、政治选考科第一名。2005年廖青同学以政治选考总分799分,进入全市前10名;2006年卢文龙同学以政治选考单科798分,进入全市前10名;2007年李鹏飞同学以政治选考单科128分,进入全市前五名;2008年胡柳霞同学以政治选考单科129分,进入全市前五名;2009年刘俊青同学以政治选考单科130分,进入全市前五名。
6、实验以来,我校政治科组建设了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课题组成员在市、校各项评比、技能比赛中皆获得多项突出成绩。2008年我校参加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政治学科教学水平获得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其中2008年谢苑芳老师被评为“梅州市教学改革积极分子”;自2003年开展以来,先后有十三人次获得梅州市高考培养高分尖子奖、四人次获得梅州市“‘邹锡昌高考优胜奖’优秀指导教师奖”;七人次在省市教学论文交流评选中获奖;十余人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
本课题研究成果在梅州市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有一定得推广辐射作用,通过参加省市教学论文交流活动、市教研活动、开展学校教学开放日公开课、与学校支教对象五华水寨中学的教学指导互助等形式对研究成果积极加以推广。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校政治科组将进一步结合新课程教学要求,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中的思考
1、整合信息技术,构建数字课堂。现代化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要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必须正确处理好四要素之间的关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方法。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突出多媒体的辅助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教室、网络教学已开始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学习资源来使用,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教师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甚至生活的工具。在深刻地理解了它的强大功能后,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所在。“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使教师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工具。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将计算机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这种想法实现起来比想象中要困难。教师对计算机相关软件使用不熟练,还有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随机性软硬件故障,达不到相当的水平是难以应付的,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障碍。
教学课件是课程整合的灵魂,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核心是教学课件。教学课件的来源可以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互联网下载;二是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软件自己制作教学课件。
2、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习,可以有效地增加信息量,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但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某些信息很敏感,能够及时接收并予以加工处理,而对于另外一些信息则反应迟钝、视而不见,或者拒之千里,默然处之。研究表明,信息源上的不确定性越多,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小,反之,不确定性越少,获得的就越多。因此,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信息。
3、教师角色的转换。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任何人都能从网上获取信息,学生也是如此。当学生掌握的最新信息比教师还要多时,尤其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出现这种情况,师生关系可能会有微妙的变化,即教师原有的在教学内容方面的知识优势可能丧失或部分丧失,由此动摇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这种情况必然会出现,互联网上每一秒钟都会有新的信息冒出来,教师没有必要更不可能时刻掌握这些信息的变化,特别是当这些信息并不属于教师自身的专业领域时。但它说明: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获取知识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教师再也不能单纯依靠知识的优势来维持自己的主导地位。教师已不再只是教学生学习的问题了,而且还要教学生寻找信息,使这些信息相互联系起来,并且以批判的精神对待这些信息。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变,但教师担任的角色需要转变,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在信息世界中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4、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是我们一贯4的追求,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此都有探索。但从总体上看,教师仍占据着优势地位,甚至师生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平等。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权威者,教师把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自然就站在了居高临下的位置,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与教师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打破了知识权威的神话,谁也无法对知识进行垄断,从知识占有量上来看,教师与学生的差距正在缩小,在一些最新信息的获取方面教师可能还不如学生。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学生根据选题要求,主要通过网络去搜集资料,进行研究。学生得到的是国内外最新的信息,不少是老师不知道的,在许多方面教师要向学生咨询或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也会自行放下尊严,师生教学关系将得到更大改善。
结题时间: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