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黑夜已至,黎明安在?

(2013-12-07 23:30:52)
标签:

转载

〔札记〕李建学

夜读弋舟的中篇《而黑夜以至》(《十月》2013年第五期头条),久不成寐。在黑暗里眼大睁着,一时无法走出小说营造的语境,被作者独特的视角折服,亦被其深邃的思考和直抵心灵的追问震撼。读完这篇深刻揭示社会现实特别是展示人心善良与邪恶难分皂白的小说,不禁自问:对于人的内心而言,如果黑夜以至,那么黎明又在哪里?何处才是灵魂的家园?

《而黑夜以至》满篇充斥着悬念,许多细节都流露出作者对世事人心的鞭打和拷问,小说通过主人公内心的脆弱求恕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坚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朴素迷离而又逻辑严密的故事。可以说,这是一部构思奇特,颇具冲击力的现实主义力作。小说以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短暂经历,给读者展示了现实生活一幅复杂而又耐人寻味的断面。

政法大学艺术专业教授刘晓东在丧母和离异的双重困顿里,情绪低落、情感失控,整天神经兮兮地操心着一些杞人忧天甚至怪异的事情,他以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目光,洞悉着我们这个病态的社会,闲得“无事可做”,就给自己提各种实际而又无用的问题,满脑子对个人生活与社会现实的纠结。他在学校特批的半年假期内,无所事事而沉于懒散,除了频繁地刷微博,就是无聊地拿手机拍照,再就是对网络的过分依赖,甚至自我诊断和开方子治疗。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受人之托,帮助一位戴美瞳的女歌手去揭穿一起十年前导致其父母双亡交通事故的疑案,去找这个社会的“强势阶层”讨要当年他醉驾伤人后以司机顶罪的另外赔偿。事情出人意料的成功,想不到那位身价过亿的“穿鞋的”私企老板多年来也被罪恶的心理煎熬着,好不容易逮着赎罪解脱的机会,很快就答应并完成了赔偿。可是,女孩却意外死于车祸,更想不到的是刘教授竟然被女孩设局所骗,而且是一个善良的毫不为己的骗局。女孩根据男友的信息利用刘教授“讹诈”成功,她把所得一半分给了男友助其出国深造,把三成打给待自己如同亲妈的小学老师(刘教授儿子的小提琴老师),另外两成按当时她单方面的承诺转给刘教授,自己分文不取。

作者用大量篇幅描写人的内心变化,通过抑郁症、交通事故、大气污染、有钱人玩艺术、流行音乐、私人情感等细节描写,通过几组当下流行的统计数据、随意的手机拍摄、即时的微博新闻、中国人过马路跨栏穿越、女孩身上的带状疱疹、甚至迷恋喝咖啡等等暗示,力图揭开人心邪恶的表面,积极展示人性善良的本质,读来别开生面,有一种欲罢还休的味道。

作者在结尾写到:“人的欲望很糟糕,可以和自己儿子的小提琴老师上床,可以让自己的手下去顶罪,可以利用别人内心的罅隙去布局勒索。可是,起码每个人都在憔悴地自责,用几乎令自己心碎的力气竭力抵抗者内心的耻辱”。这些,就是社会生活的真实,也就是当下市井人情的普遍心态。人们一边随波逐流的麻木着甚至作恶,一边又良心发现渴望精神的救赎。这些人和事,这些无边无际的纠结,应该就在我们身边。

这样的小说并不多见,这样的写法值得认真学习。当然,更重要的是作者观察生活的方式和独特的文学切入手段。对于读者而言,特别是对于那些能够进入这篇小说的读者,是不是也会产生如我一样的感慨:“黑夜已至、黎明安在”?也就是说,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活,蚂蚁般忙碌的芸芸众生,何处才是灵魂的家园?我们还需要抗争和寻觅到哪一天?才能真正得到救治。

  

                  2013116晨于西安。

0

前一篇:2013年11月21日
后一篇:2013年12月12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