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次细致成熟的写作实践

(2011-12-28 11:52:07)
标签:

杂谈

一次细致成熟的写作实践 

——谈弋舟的《走失于葵花之间》

梁鸿鹰

刊《文艺报》


    弋舟的作品看得不太多,中篇小说《走失于葵花之间》算是印象最深的一部。但能感觉出他的细致与成熟。这部作品写的是一个当代女青年的生活情态,反映了这个重要群体的现实境遇——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生活都狠狠地教训了她,为什么会这样?似可引起人们长久的思索。
    《走失于葵花之间》是部写女性的杰作,从始至终,一个名叫阿莫的女性的命运紧紧地牵扯着每个读者。这个女性简单到了没什么可说的地步,但一步步地,我们分不清楚是作家让她有的可说,还是她自身变得有得可说了。反正,她变成了一个有故事的人,而且故事多得不得了。在大学时代,“许多自己不想的事,已经将自己置于了凶险的境地,让自己成为了被耻笑的对象。”而在走向工作岗位——确切地说是进入一所大学之后,一天天地,她都在不停地翻开新的“篇章”,而她之翻开人生新的篇章,要得益于她的“懵懂”,这个“懵懂”有着对现实的不认识,对事物的不自觉,是“稀里糊涂”的意思,是“爱谁谁”的感觉,吃了睡、睡了吃,似乎“一切随缘”,其实危机“已经将自己置于了凶险的境地”,表面上看,阿莫拿单位的钱给同学兼情人黄郁明买衣服,以及自己挥霍是“懵懂”,是“不自觉”,但也何尝不是困窘呢?现实似乎在向她张开了一个巨大的网,让她难以摆脱,她走入一切都不顺利的怪圈——“内裤有破洞”的同学黄郁明占她的便宜,“文艺青年”潘冬子对她始乱终弃,对男性伙伴的投入导致巨大的账目亏空,她转而向“老骥伏枥”的杨院长投怀送抱,但一切只是向着更糟的方向发展,最后,导向一个可以想象的结局。故事讲得张弛有致,显出作者的成熟与自信。
    我佩服弋舟还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写女性的入微,一个年轻的男作家,把女性写得那般入木三分,说实话,还真是不多见。阿莫的命运是这篇东西的核心,不过,但凡读过魏微、姚鄂梅、金仁顺等作家的作品,便不难觉出阿莫的熟悉,阿莫被抛进这个有些复杂的时代,一如这些女作家们笔下的一个年轻女子——年轻,在通往人生的重要阶段里跌跌撞撞,但阴差阳错,命运总是在她的身上拐弯、留下意想不到的痕迹,她挣扎着向善、向好,但越努力越失败,让人唏嘘不已。二是语言到位、出彩,弋舟是个精于打理语言的作家,其实语言的饱满反映的是思想的清晰、透彻,比方说小说写阿莫首次失身于黄郁明后的感觉:“忽然一抬眼,看到了镜中的自己,阿莫的心一直沉了下去,想,还来不及大方地面对自己的身体,她就要安静地老去了。”比方她和黄郁明头一次见到乡下那片葵花地,“爬过一座低矮的山坡,一片在夕阳下极尽灿烂的金黄色刺痛了阿莫的视觉。它们出现得太突然,翻过阴坡,视线刚刚越过山脊的阻碍,它们就扑面而来,像一片汹涌的、金黄色的海水。”这些段落写的都是感觉,但何尝不更是思想呢?语言是包裹、是张扬、是放大,但恰如其分,显出作家的功力。三是结构的能力,这篇作品有个重要的意象就是“极尽灿烂”之能事的葵花地,当初,女主人公与黄郁明沉浸在爱河里时,来到这里,随后,在她失意、迷惘的时候,她还是要回到那里,这个葵花地几次在小说中出现,结构着故事,推动着情节,但恰恰在她最想在里面找到些许安慰的时候,她怎么也找不到了这个地方了,“就在这时,她看到在车灯的照射范围里,路边有一株嫩黄色的幼小植物。”“阿莫把自己的脸最大限度地贴住冰冷的玻璃,仔细地看那稆生的植物,心被猛烈地揪住,想,这样的一朵野花啊,如同一株被无限缩小了的向日葵,是什么让你在这世界‘动人的冷漠’里开放,开放时是否也炽热地向着太阳?”这是小说的结尾,点题也好,收刹也罢,你会感觉到必不可少。
    说到最后,我还是认为,弋舟写的阿莫应该是个案,也仅仅是个案,有时候只有把个案拿出来,才会获得最大的说服力,但个案的问题是容易被“普化”、被放大,这样的话阿莫的命运会被不少人拿来对照和比附,特别是年轻的人们也许会想,我们是否还没有这样不走运吧,会这样吗?但愿他们有自己的解读、有自己的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