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读书...六安居士
(2011-10-06 17:54:45)
标签:
转载 |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荷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清人这样评价她:“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是的,她是横绝一时独一无二的,是两宋诸大家之外的天才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等一的女才子。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一度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肯甘拜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文字是镜像,映照出人格。读李清照诗词,感觉到她与其他古代才女显著的一大不同,就是健康。她的作品中没有任何病态的成分,自然舒展,个性鲜明。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个大家闺秀,居然可以约上同伴出游,居然可以玩到暮晚时分,还居然喝得酩酊大醉,以致“沉醉不知归路”。想来那湖上争渡的姿态也是活泼泼的吧?眼神明亮,笑声开朗,充满少女的活力。那一刻,藕花乱点,鸥鹭纷纷掠起,薄暮里的少年时光跃然纸上。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一首里,就不独活泼明媚,还胆大狡黠,简直不像是那个时代的人了。“露浓”,自然是清晨。“花瘦”,大约是晚春。一大清早,她就溜到花园里打秋千,直玩得一身薄汗。这时有人闯了进来,不知是何人,但从她的反应可知是男性,也许是一个翩翩少年。她赶紧开溜,鞋子也顾不上套,穿着袜子跑过花径,头发飘散开,金钗斜坠下来……想像一下近似《洛丽塔》那样的镜头吧,美丽的少女,小鹿一样奔跑,衣袂飘飘,藏不住的笑意随露珠一颗一颗滚落在花草间。“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婷婷四尺十的洛。”纳博科夫这样写道。美而迷乱,带着性感,这样拿洛丽塔作比,似乎感觉有些错位?不,古典未必不性感,你看镜头追随到门口时那一个特写:她倚门回首,顺手从檐下拉过一枝青梅,一壁作出嗅的姿势,一壁悄悄瞥了过来,精灵一样迷人。可不是有点性感么?但这性感是健康,洁净,要人大笑着去爱的。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个大家闺秀,居然可以约上同伴出游,居然可以玩到暮晚时分,还居然喝得酩酊大醉,以致“沉醉不知归路”。想来那湖上争渡的姿态也是活泼泼的吧?眼神明亮,笑声开朗,充满少女的活力。那一刻,藕花乱点,鸥鹭纷纷掠起,薄暮里的少年时光跃然纸上。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一首里,就不独活泼明媚,还胆大狡黠,简直不像是那个时代的人了。“露浓”,自然是清晨。“花瘦”,大约是晚春。一大清早,她就溜到花园里打秋千,直玩得一身薄汗。这时有人闯了进来,不知是何人,但从她的反应可知是男性,也许是一个翩翩少年。她赶紧开溜,鞋子也顾不上套,穿着袜子跑过花径,头发飘散开,金钗斜坠下来……想像一下近似《洛丽塔》那样的镜头吧,美丽的少女,小鹿一样奔跑,衣袂飘飘,藏不住的笑意随露珠一颗一颗滚落在花草间。“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婷婷四尺十的洛。”纳博科夫这样写道。美而迷乱,带着性感,这样拿洛丽塔作比,似乎感觉有些错位?不,古典未必不性感,你看镜头追随到门口时那一个特写:她倚门回首,顺手从檐下拉过一枝青梅,一壁作出嗅的姿势,一壁悄悄瞥了过来,精灵一样迷人。可不是有点性感么?但这性感是健康,洁净,要人大笑着去爱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蓼园词选》说此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一首小令,短短六句,如何曲折?且看起拍,一疏狂,一急骤,可知昨宵之恶。芳春花正好,风雨却来袭,叫人幽恨难遣,故而独自吃酒。一场浓睡之后,酒意仍未消,中心却难忘,醒来便急忙询问。问的甚么?借侍女的答话透露,道是“海棠依旧”。问得急切,答得淡然,两下里对花的感情深浅立见。问者禁不住嗔怪答者:“傻丫头,你可知道?一定是红的清减绿的肥硕了。”寥寥数字,明白如话,将风雨之虐、心中之忧、他人之淡漠、自心之深爱悉数道来,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只是刚刚好。时间上,还实现了从夜到晓的跨越。最妙的是结句,“绿肥红瘦”,造语之新,直如横空一笔,不知起于何处,但见奇崛,但见精工,待要探幽却又不知其所往,所谓神来之笔也。俞平伯另从着色上讲:“全篇淡描,结句着色,更觉浓艳醒豁。”解得也妙。
赵明诚能诗文,尤喜治金石之学,《金石录序》中自述说“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以广异闻”。金,指古代金属器皿,主要是青铜器钟鼎等,器上往往有铭文;石,古代石刻碑铭之类。据说他9岁随父亲到徐州任上,即在当地收集一些古代刻录,到十六七岁的时候,已经在这个领域小有名气。有两件事可为证明。他的姨夫是陈师道,当时文坛成名人物。陈师道在徐州任职时,特意写信给赵明诚,说得到了柳公权所书刘君碑。斯时赵明诚之父已回京担任要职,然而陈师道并不与之交好,只愿跟赵明诚这个后生小辈书信往来,可想而知对赵明诚的赏识。另一件事发生在赵明诚18岁的时候。当时有传国玉玺在咸阳(今陕西咸阳)出土,送到京师后,将作监李诫亲手摹印了两本,其中一本就是送给赵明诚的,可见他那时已蔚然而为金石学大家。
李清照待字闺中,名动汴京,自是引起了赵明诚的注意。赵明诚正在太学学习,对于前太学博士李格非敬重有加,对李家才女更是心向往之,十分仰慕。李赵两家又是山东同乡,自然平素有所交往,据说赵明诚与李清照的堂兄熟识。一次元宵节,两个人相约赏花灯,可巧在相国寺邂逅李清照,一场旷世姻缘就此拉开帷幕。遥想赵明诚与李清照,那一种相遇该有多么美好,这边厢是青年俊彦,那边厢是才貌双全,这边厢仰慕已久,那边厢早闻大名,一个是吏部侍郎之子,一个是礼部员外郎之女,一个是爱好金石书法,一个是擅作诗词文章,可不就是张爱玲《爱》里的情景么?“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李清照与赵明诚在私底下是有交往的,彼此也很满意。有学者称,下边这首词就是作于这个时期: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上片记幽会前。芙蓉如面,贴花如绣,一笑间天地如开。宝钗斜偎,香腮溢芬,眼波流动出清泉般的心事。这女子娇痴动人,面容、装束、眼神有掩饰不住的喜悦。“眼波才动被人猜”是本色语,不事雕琢,读来却活色生香,仿佛看见那娇羞、矜持却又欲盖弥彰的情态。下片写幽会后。思念是从分别那一刻就开始的,甜蜜还在心上,娇恨却已生出,所以拿出信笺,约心上人再度相会。“月移花影约重来”,借用《西厢记》里张生会莺莺的典:“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欢喜与期待如春水饱涨,词句自然地汩汩流淌
细腻的描摹,大胆的邀约,堪称古代女性文学中最美的幽会词。在今人眼里是健康、率真、自信而娇媚,古人却要大呼小叫,封建卫道士们更是想把这首词从清照作品中抹去,实属可笑。也有人质疑幽会的对象,认为那时赵明诚尚未出现。在我看来,亦是无妨,男未婚女未嫁,人性本真的萌动无可厚非。如果像二木头一般拘束、守礼、乏味,那她就不是李清照,文学史上也就不会有这么一座秀峰突起了。
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喜结连理。金风玉露一相逢,天地清明,人间如画,那一种情投意合,琴瑟和谐,登时将世上无数姻缘比将下去。她以词笔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如下这篇,姑称之为蜜月词: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起句浅近,如一溪清流和缓。“一枝春欲放”,用语独特,如水面溅起数朵浪花,有漾漾然之美。南朝陆凯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此处借“一枝春”代梅花,却缀以“欲放”,旋即有了灵动之态,美妙不可方物。“泪染”言花上带露,“彤霞”言花之颜色,带着泪痕,却不伤悲,只觉得娇俏可喜,盈盈动人。读至下片,方知以上只是衬垫。把花儿写得这么美,却是要簪它;簪了它,却是要以“奴面”将它比下去。如此费尽心机,却只是缘于一种心态:“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可这分明又是一种故作,她哪里是担心?是撒娇作痴,小儿女情态,小心眼里的一种可爱。背后潜藏的,是新娘的美艳自信,新郎的宠溺纵容,闺房里的柔情蜜意。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再看这篇《渔家傲》,无一毫钗粉气,是绝对的豪放词。题为“记梦”,想象丰富,意境阔大,气势磅礴,似不甚经意之作,却浑然一派大雅。“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里有苍茫,有屈原路漫漫上下求索的苦闷,而“九万里风鹏正举”陡然一托,荡尽迷惘,再继之以“风休住”的断然一喝,遂昂昂乎,悠悠乎,遥遥乎,“蓬舟吹取三山去”,到那无人能及之境去了。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赵世杰在《古今女史》中叹曰:“海内灵秀,或不钟于男而钟于女人。”而古今女人之灵秀,或许都给了李清照一人?诗、词、琴、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为文之婉约与豪放无一不能,为人之柔媚与刚健一体并存,这个女人留给后世的形象是健全的、丰富的、立体化的,每一个面都真实、自然、动人。她超越闺阁文学,给女性文学树起一座前所未有的高峰,即使是以男性为主的中国文学史也不得不给她单独开辟一章。这成就,不以丈夫的名头、家族的地位、政治的力量等为依托,而是完全取决于她,李清照自己。
据资料推断,李清照大约是在70岁前后去世,何时何地已不可考,何处青山掩埋也不可知。“自是花中第一流”,想来她的人生亦如一场桂花的花事,花开时节满城惊动,品是月中仙品,香是云外天香。有那凄风苦雨来袭,也不肯堕了颜色,只落一地照眼的轻黄。看花的人走过,踏过,赏过,某一日突然发现,那花不晓得何时已不见,彻底融进了土地,此处空余一缕淡香。
前一篇:[转载]读书...六安居士
后一篇:[转载]读书...六安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