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6日
(2023-03-16 19:33:12)诗人遥赠一枝春
驿站桥畔春羽裳,笔闲梅蕾吐鹅黄。
巧逢信使江南去,陆凯折枝范晔赏。
千里寄花赠四朵,一双君子馈两方。
春潮送晓知音讯,桃李无言溪水长。
注:陆凯赠梅范晔诗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感:考古发现黄帝族是突然瓦解的,当时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
神农黄帝被尊祀为“人文初祖”,炎黄子孙一词也成为几乎所有华人的自称。但即便如此,仍然只能算作“传说”人物。
炎帝在《帝王世纪》中留下名号的共有八位:“‘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史书也都认为炎帝并非单独的某个人,而是每一代首领的共同称谓,有说炎帝传七十世,《史记》则说“炎帝五百三十年”。黄帝的情况同样如此,史载“黄帝三百年”,这至少说明了黄帝是一个部族首领的共同称谓。
注:黄帝和炎帝同源,但在时间顺序上黄帝要晚于炎帝,二者应当是先后崛起的两大部族。炎帝的活动区域,历朝历代均指向姜水,即岐山、武功的渭水一带,以姜姓为主要聚居地。黄帝的地域在黄河流域,构建了一个更高等级的部落政权,突破了原本以血缘为纽带的众多小氏族聚落群的割据,从某种意义上讲,黄帝“统一”了北方。其辐射和影响区域囊括了关中的炎帝族和豫北鲁西的蚩尤族。《史记》记载黄帝的版图“东至于海……西至崆峒……南至江……北极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与之高度吻合的文化遗存乃考古“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被誉为“孕育华夏文明核心基因”。中期又出现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以出土绳纹为主要特征,用圆形陶刀作为切割谷穗的农业生产用具。且出土日用陶器以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诸多特征都与史书记载的炎帝尚红、用火契合。
后岗—大司空村源出半坡,却强于半坡,并最终与半坡分庭抗礼,辐射范围甚至已抵达陕北和河北涿鹿,这一考古学文化现象,颇有点“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蚩尤逐炎帝榆罔而自立”的寓意。
庙底沟类型以出土花瓣纹、旋纹为主要特征,居民用长方形陶刀作为切割谷穗的农业生产用具,这和用圆形陶刀的半坡居民有着显著区别。庙底沟类型一经出现,其姿态甚至比后岗—大司空村类型更为强势,大有“东征西讨”之势。西向,关中的半坡类型被庙底沟文化取代,就连黄河上游的兰州也出现了庙底沟文化遗存的身影;东向,后岗文化从华北平原销声匿迹,就连向来自成一体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都出现了庙底沟特有的花瓣纹、旋纹。
正是在庙底沟类型出现之后,包括传统中原在内的黄河流域的各支仰韶文化地方类型开展了一次波澜壮阔的统一运动。将半坡类型与炎帝、后岗类型与蚩尤、庙底沟类型与黄帝联系上,无不同三帝吻合。其所呈现的,刚好是蚩尤逐炎帝,黄帝杀蚩尤并吞炎帝的历史主体脉络。
《国语》“我姬氏出自天鼋,犹言出自黄帝”,所谓的“天鼋”即“轩辕”。然而,强势的庙底沟族群的黄帝族群却突然间土崩瓦解了。
豫西、晋南这块庙底沟类型统治的核心区被山西芮城西王村类型直接取代,郑洛地区原本以庙底沟类型为主导的王湾一期文化被秦王寨文化取代;渭河上游广大区域成为了马家窑文化的势力范围。彼时的中国,多元一体化进程出现了曲折和反复,原本渐趋归一的文化族群再次上演了诸侯纷争的戏码。《国语》曾有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惟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黄帝子部族的复杂性,或许正是庙底沟类型从一统再到分崩离析的真实写照。
需要说明的是,庙底沟的瓦解,并不意味着文明的倒退,反而是中华文明在融合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碰撞与尝试。至于黄帝族的“统一”为何没能延续下去,或许同某一代强势的黄帝族首领意外去世有关,或许是黄帝族内部发生了内讧,抑或者是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竹书纪年》记载黄帝之死时说:“一百年,地裂,帝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