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货
胶州湾北岸,出产一种非常小的虾,当地人称它为“末货”。大家如果查查字典,还真找不到这样称呼的出处。据说《崂山县志》里有“末货”的记载,但崂山县是1961年才有建制的。《崂山县志》的编纂是1982年开始的。而“末货”这一海产品名称则是在当地一直使用着的,但什么时候这样使用,则不得而知。考究“末货”这名字的来历,大概如此:当地人把海产品如鱼、虾、蟹之类统称为海货。而“末货”这种虾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当是海货之末。故这种小虾,就被叫为“末货”了。现今的人们,给“末货”起了一个更现代和吸引人的名字:纳米虾。
城阳区棘洪滩街道最东边有一个叫海西的村子,东有墨水河,西有洪江河,村子南面以前又是一片滩涂。出产的“末货”在当地最有名,叫“海西末货”,有句谚语道:“海西的末货,越小的越贵(鬼)”。这句话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未货”越小,价格越贵;二是说,海西人聪明,精神。传说,清朝时海西出产“末货”的海域被渔霸霸占,渔民生计无着,就偷偷下海捕捞了几坛“末货”送去京城,几名朝廷官员品尝后顿时为“末货”的美味倾倒。便出面想办法将渔霸铲除,当地渔民得以重新下海捕捞。如此说来,“末货”在清朝就有这样的称呼了。但这样的传说和故事,凡是名产都会有。所以,大家也就不会计较它的真假了。
“末货”是胶州湾北岸非常有名的一种小海货,主要生活在胶州湾北岸河流入海口,盐场水库和沟渠,滩涂中的水湾等水体中。虽然青岛地区如沙子口、胶南一带的海域也有这种小虾,但远不如胶州湾的美味。以前,南万盐场、东风盐场、女姑盐场储存和运输海水的水库、沟渠、池方中大量生长着“末货”。每到夏天,大量下小海的人抗着网具在盐场走动,在水库、沟渠、池方中悠悠地推网捕捞。但高新区的建设日新月异,昔日的盐场现在都被垫高,储存和运输海水的水库、沟渠、池方都消失了。代之的是大片的厂房和高楼,“末货”的产地明显的缩小了。
有些人认为,“末货”只能够生活在胶州湾北岸河流的入海口。其实不然,凡是有“两合水”即海水和淡水混合的区域,或者含盐分高的淡水中,“末货”都能够正常的生存和繁殖。棘洪滩204国道以北棘洪滩街道政府大楼以南的区域,本来是一片荒滩和坟地,文革时大兴水利设施建设时,挖成了水库。本来是为庄稼灌溉之用,不想蓄水后才发现水体含盐分太高,根本无法使用,只好荒废。那时,我家就在村子的最西头,西墙依靠着一个水湾,而这个水湾向南流百十米,就进入了荒废的水库。那些年,不但水库盛产“末货”,连我家一墙之隔的水湾,也常常“末货”泛滥。
当地人捕捞“末货”有一种专门的网具,叫簸网。我的父亲就会做这种网。因为是捕捞“末货”,而“末货”体长也就五、六毫米。这种网网格要求很密,又能够及时透水,所以蚊帐布符合要求。但不能够用蚊帐布直接做网,那样用不了多久就腐烂了。把蚊帐布买回来以后,必须用桐油把蚊帐布浸透,然后晾干。然后买两只竹竿,在竹竿尖部每一只都做上一只木脚。将网缝制成簸箕状,前宽后窄,然后变成一条袖子,由粗渐渐变细,留好出口,缝上一根系带,然后把网挂到两根竹竿上,就算完成了。有的人采用绿色的塑料网,来制造网具,但网具易坏,捕捞效果也不好。这种网具,主要是捕捞“末货”和卤虫的,其他鱼类用这种网一般很难捕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几年,不知为什么,我家西边的水湾以及与之相连的荒废的水库,“末货”总是无尽的繁殖。那时,我还在杭州上学,每到夏天放假回家,总会和父亲一起到水湾或者水库里进行捕捞。我也亲自下水捕捞过多次。这种网,刚开始挺难掌握,操作一会,掌握了要领就好多了。但我在水湾推几圈回来之后,网具的袖子里总是泥和“末货”混合在一起,非常脏,要反复冲洗多次才能够到进水桶里。而父亲转几圈回来,拿过袖子,里面总是沉甸甸的,几乎没有一点泥。看来,无论干什么都是有窍门的。那些年,年迈的父亲经常这样辛苦地捕捞,然后由母亲去集市上卖掉,换取一些收入,但大多都支援了我上学。而今每思之,我便痛恨自己。如果时光倒转,我宁愿放弃读研,留在乡村教书,陪伴在父母身边。然而年轻时的想法和现在是不一样的,那时,就想去更远的天地,很少考虑年迈父母的感受。所以,有些事情,等以现在的心态去想或者明白了时已经无法弥补,只能够是永远的遗憾了。
现在,越来越多青岛人喜食“末货”。但要吃到真正美味的“末货”还得到胶州湾北岸红岛、河套、上马一带的饭店里。这一带的人们,吃海货,总喜欢原汁原味。吃蛤蜊,就将蛤蜊洗净放到锅里煮熟吃,吃八带就把八带整个煮熟吃。吃“末货”呢,也是如此。把“末货”只加一点盐,炖熟,蘸大葱吃,这是当地最流行的吃法。也有将“末货”加上鸡蛋蒸熟吃的,但这样“末货”和鸡蛋结合在一起就变硬了,也失去了原始的鲜味。以前,人们捕捞到“末货”,怕吃不了,也有直接将“末货”做成“末货”酱的。做“末货”酱,与做虾酱不同。小时候,看大人做虾酱,先把买来的海虾在石磨上磨成酱,装到罐里扎好口发酵。而“末货”酱,就容易了,直接装罐发酵好了。但现在家家户户有了冰箱,如果买多怕吃不了,或者想留待冬天再来尝尝“末货”的美味。就分成几份用小塑料袋盛好,放在冰箱里冷冻就行了。所以,在当地现在几乎没有人做“末货”酱了,倒是有几家当地水产企业在做,但不知道成色如何了。
前些日子去高新区,发现到处都在建设,不能不感慨:昔日盐田,变成了高新区。胶州湾北岸,未来是个什么模样,还真不敢想象。这次,顺便去了大姐家。大姐说,冰箱里给我冰着一大袋“末货”,还有蓬蓬菜。我因要办别的事,就说,我下次再带吧。说这话时,我突然想到,胶州湾“末货”的产地范围一下子这么多地方没有了。以后还会吃到吗?
我禁不住也担心起生长在胶州湾北岸一带其他小海货的命运了。它们中有的小海货只有胶州湾北岸才存在的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