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其它书籍选摘 |
http://p3.pstatp.com/large/5680000449804455f852
(电视剧《鸦片战争演义》)
在虎门销烟前,义律上缴鸦片纯属无奈,他没料到林则徐会眉头都不皱一下,就将两万多箱鸦片毁个净光。事后他也只能在洋商面前装聋作哑,但洋商们可不干,他们抱定政府这条大腿不放,非得把损失捞回来不行。
西方国家好坏都在民主两个字上,政府得听从舆论。于是这些洋商就托人回国游说,活动经费采取搞摊派的法子,每缴一箱鸦片就摊派一元,两万箱鸦片,一共集资了两万经费。
所委托的人当然都是有力道有背景的,他回国一讲,果然就把当地舆论给炒了起来。中英这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度,原本就互不了解,最易生出敌意,只要有煽动力的话题一出现,自然不怕没有随之鼓噪的人。
鸦片商们的在华遭遇被无限扩大,包括他们如何在商馆里“无故”失去自由,失去饮食,“野蛮”的中国人还常常威胁要结束他们的生命。偶尔也有人提到走私这桩事,但立刻就会遭到反驳:“走私,那也是没办法!我们是想跟他们正常贸易的,可他们又不允许,合着你能贩我茶叶,我就不能卖你鸦片?”
还有人煞有介事地进行考证,说中国人禁烟是假,其实是那些贪官污吏在耍阴谋诡计,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想把英国的鸦片商全部赶走,然后好自己种鸦片做独门生意,用心何其毒也!
英国政府这下再也脱不了干系了,伦敦的空气由此对中国十分不利。
http://p1.pstatp.com/large/568000044a9ba961ed78
(电视剧《鸦片战争演义》)
其实林则徐并没有那么蛮不讲理。在收缴并销毁鸦片的同时,据说他还以一箱茶叶换一箱鸦片的方式,给了英国人补偿。问题是中国的陋规实在防不胜防,经办的官吏以次充好,在茶叶里面搀了很多砂石。
彼时的茶叶贸易已不比从前,英国也在印度大量种植茶叶,英国人喝的茶大部分是印度茶,中国茶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印度茶叶的价格也很低,中国茶质量再不行的话,根本就卖不出去,所以英商最后只好自己花钱将茶叶重新寄回中国。他们不仅没能捞回本,还又搭进去不菲的运费,不用说,火更大,嚷嚷得也更凶了。
在一些近代史家的笔下,虎门销烟无疑操之过急,而这是由林则徐性格所造成的。有人举例说,林则徐早在担任江苏巡抚时,就曾手书匾额“制一怒字”,并挂在堂上用以警醒自己。
林则徐有些偏于急躁可能不假,但关键的原因显然并不在这里。对销烟可能引起的后果,林则徐就算估计到最大,也不至于想到惊天动地的地步,翻翻史书,什么时候万邦来贺的中央大国怕过“夷”?
在平定张格尔之乱之后,也曾冒出个想来捣乱的“夷”,那就是浩罕。浩罕王同样是因为贸易,策动了边境争端,结果被道光三下五除二地就摆平了。
都是“夷”,浩罕尚且知道方位,英国平时都不知道在哪个旮旯。跟这样的“夷”打交道,还要畏首畏尾,瞻前顾后,除非私下收了他们的好处,否则非得被人笑话不可。
http://p1.pstatp.com/large/56830001285805e55ec3
(电视剧《鸦片战争演义》,林则徐)
说这是无知者无畏也并不过分。半个多世纪后,梁启超游历美国,参观了美国独立战争时凿沉茶船的遗址,这时候他想到了故乡发生过的虎门销烟。
两者是可以类比的,都是一种力量抗拒另外一种力量,但它们又是不可比的,因为作为反抗力量,林则徐和他身后的国度对于世界的认识实在是少得可怜。梁启超感慨系之,即席赋诗:“犹忆故乡百年恨,乌烟浮满白鹅潭。”
(节选自关河五十州《晚清帝国风云》)
实体书《晚清帝国风云》已出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