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节选31)

(2015-06-25 08:47:37)
标签:

军事

历史

分类: 当关东军遇到苏联红军(节选)

 

三大方面军的会战,系以外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一方面军为主,远东第二方面军为铺,而从作战难度上来说,远东第一方面军则又居于首位。

1943年以后,由于苏德战场的形势急转直下,关东军开始将筑垒地域改为纵深梯次配置,但在此之前,筑垒地域主要供展开进攻集团使用,而且一般都位于国界附近。

关东军在滨海前线的工事构筑最为完备,那里有8个筑垒地域,其中7个直接就在中苏交界处。这些筑垒地域大多修筑于复杂或起伏较大的地貌之上,建有永备火力点、土木火力点和地道,此外还有带掩蔽部的观察所和指挥所——只要想一想海拉尔要塞,就知道远东第一方面军承担的任务有多艰巨了。

梅列茨科夫说当他了解到滨海地区的这些敌情时,第一感觉就是“我真走运”,当然这里说的是反义。

对于方面军乃至整个远东苏军司令部而言,有关于关东军筑垒地域的情报可谓价值千金,而这些情报中的相当一部分,都来自于中国旅侦察分队。

中国旅的前身就是东北抗日联军(抗联)。二战爆发后,关东军使用40万兵力对抗联进行“围剿”,致使抗联遭到严重损失。到1940年冬,抗联主力被迫暂时退入苏联境内过冬。

本来抗联准备先避开关东军的“围剿”,利用冬季整训的机会补充装备和给养,等解冻后再回东北继续抗战。可是因为当时苏联正忙于对德作战,而且不久又和日本缔结了中立条约,所以抗联的请求不仅没能得到批准,到后来甚至连人身自由都受到了限制。他们被严禁靠近中苏边境地区,怕的就是被边境上的日本人看到,从而贻对方以口实。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终于让抗联看到了希望。因为这场战争,苏联在远东地区面临的对日战争危险得到部分解除,苏联政府开始重新评估抗联的价值。

19427月,斯大林作出批示,决定给予抗联以“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的番号,这就是通常所称的中国旅,或称国际旅,抗联内部也称之为东北抗联教导旅。

中国旅的兵员总数为1500人,下辖四个步兵营,其中包括一个朝鲜营三个中国营,朝鲜营的营长就是后来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中国旅被列入了苏联远东军编制,官兵统一授予苏军军衔,由苏军发给军饷和装备。

也就从这时候起,苏联方面开始对中国旅进行系统军事训练,其中的一部分抗联战士还被抽调出来,接受了无线电收发、照相、测绘、跳伞等专业侦察训练,以后就组成了侦察分队。

在“八月风暴”之前,按照中国旅旅长周保中的命令,侦察分队的280人组成20多支特遣队,携带电台,秘密空降至东北敌后进行战前侦察。在这些英勇无畏的特遣队员的努力下,中苏边境防线以及关东军17个筑垒地域的情况,都无一遗漏地被传送至中国旅情报中心。

根据中国旅情报中心等各方面汇集整理的情报,苏军最高统帅部印制并下发了日军在东北的防御体系资料,上面详细标明了日军防御工事的结构、位置、坚固程度、火力配备等诸多细节,远东红军连以上干部人手一册。

正是通过这些珍贵的情报资料,梅列茨科夫发现了敌人的弱点——关东军的滨海防线看上去几乎绵亘不断,但并非无隙可乘,实际上在筑垒地域和抵抗枢纽部之间,都有一些未设防的“间隙地”。显然,这些“间隙地”就是攻坚时可以利用的地方。

如何攻坚,是梅列茨科夫在战前需要考虑的核心内容。远东第一方面军有31个步兵师,比外贝加尔方面军还多4个,但快速师只有一个骑兵师。换句话说,外贝加尔方面军重在发挥机动性,追求一个快字,而远东第一方面军要的不是快,是通,其主要目标就是竭尽全力打开进攻路线。

与之相应,两个方面军在摆兵布阵上也有所不同。外贝加尔方面军是将坦克集团置于第一梯队,第一方面军是将坦克集团(具体指第10机械化军)放在第二梯队。梅列茨科夫解释他这么配置的理由:根据地形条件和敌人的防御编成,想马上有效地使用机械化部队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用于扩大第一梯队的胜利。

 

(《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在博客的连载到今天结束,谢谢各位的支持!从明天起将连载《彭大将军》的部分内容。)

 

同名实体书简介:本书讲述的是二战前后,日本和苏联在中国东北边境爆发的一系列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日本关东军受到严重挫败直至覆亡,它直接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格局。

当当购书地址:http://t.cn/RAgvz22

卓越购书地址http://t.cn/R2tUjaY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