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面抗日战场(459)

(2011-07-16 13:58:58)
标签:

王冷斋

宛平

大井村

桑岛

正面抗日战场

文化

分类: 一寸河山一寸血

正面抗日战场(459)
              王冷斋以文官身份坐镇宛平

 

 

 

在“对华一击”论调劲吹的背景之下,日本对华外交重趋强硬和“积极”,锋芒所向直指华北,当地局势也因此再度紧张起来。

好在宋哲元自西安事变以来,在秦德纯的辅佐下,已逐渐看清了全国大势,知道统一和抗战系人心所向,是不能违背的。

他不仅派秦德纯为代表出席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还公开宣布,我们冀察搞外交,一定以中央政策是从,决不会再以地位特殊自居。

此前,他把周围一些汉奸文人“献”给他的所谓“自治方案”和“自治政府”旗帜图样,都一把火给烧掉了。

一句话,“高度自治”这玩意,以后谁也不准提。

宋哲元立志要做一个好人,日本人却不想让他就这么从手指间溜掉。

自从日军不战而取丰台后,北平周边的防御态势已变得岌岌可危:西边,有驻于附近的天津驻屯军;东边,有汉奸殷汝耕控制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北边,有满蒙军和关东军。

只有西南面尚可一守,那就是卢沟桥和宛平城,而这里也已经成为北平通往中原的唯一要道。

宛平有个县长叫王冷斋,此亦非寻常之人。

王县长毕业于保定军校第2期,与秦德纯是同学。弃武从政后,因为秦的介绍,曾担任过北平市政府参事兼宣传室主任。

宋哲元和秦德纯都深知宛平的重要,除派强兵能将扼守外,又在这里设专员公署,特命王冷斋为县长兼督察专员。

王冷斋刚到任,屁股还没坐热,日本人就如影相随地跟了过来。

天津驻屯军参谋桑岛第一个“驾到”。

桑岛一进门就对王冷斋说,最近部队运输出现了一些困难,兵营也不够用。

奇怪了,你有困难跟我说干什么,你的部队又不归我管。

桑岛可不是这么认为的。这哥们自来熟,俨然他是主,王冷斋反成了客。

他拿出一张地图。

看清楚没有,从丰台到卢沟桥,这中间叫做大井村,你把大井村外的6000 亩土地拨给我吧,好让我们早点打桩围地,建造机场和营房,那样困难就都解决了。

桑岛一副颐指气使的表情,不知道的,还以为王冷斋是他的下属哩。

要是一般人,王冷斋得扇他一大嘴巴:你妈贵姓,懂不懂礼貌,有这么跟我说话的吗。

可是眼前的人不是一般人,那是日本人,不能随便和他翻脸。

王冷斋说:我刚刚到任,前任县长在这方面没有移交给我任何案卷,因此需要向上级请示后再给你答复。

虽然话很婉转,可桑岛也能听出对方是在拒绝,马上便拉长了脸:还请示什么请示,你的上司早就同意了,到你这里无非是过一下手续。

这是日本人经常运用的一招,靠两边信息不对称的办法来制住你。心理素质差一点的,还真得着了他的道。

王冷斋依然是一脸的沉静,他伸出手。

好的,那请把批文取出来让我验看一下。

桑岛傻了。他不过是信口开河,“灵机一动”,胡诌出来想诈对方一把的,哪里真有什么“上司批文”。

这小日本的脸立刻成了猴子屁股,真是坐也不是,立也不成,支支吾吾,再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囫囵话了。

王冷斋起身,端起茶杯。

送客。

王冷斋的秘书负责把桑岛送出门。按照王冷斋的交代,这个秘书边走边跟桑岛“交心”:这事别说没有批文,就是有批文,也办不了。

桑岛差点跳起来:凭什么?!有批文怎么会办不了。

秘书说你别激动,听我慢慢道来。

知道中国人最敬什么吗?

桑岛怔了一下:皇帝?

那是你们日本!我们中国人最敬祖宗。

你要的那些地方,全是当地农民的祖坟所在地,政府就是下批文,他们也决不会出卖。

桑岛半信半疑:不会吧,那么多地,全是你们中国农民的祖宗坟地?

秘书不高兴了:我还骗你不成,看来你还是对中国不了解啊。北方农村,只要出了村子,外面全是祖坟。

桑岛回去后,让人一打听,果然,大井村外一带大多是坟地,而也的确没几户人家肯转易把土地卖给外国人。

泄气了。

天津驻屯军和北平特务机关向来是一对拳击组合,你方唱罢我登场。这边桑岛刚歇菜,那边新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陆大第29期)就又起炉灶,反正就是不信邪,非攻下来不可。

登门作客不成,那就引蛇出洞吧。

松井发来一封请柬,请王冷斋赴宴。

虽然知道日本人的这顿饭并不好吃,但假使不去,更会让彼方找到寻衅的由头。

学学关二爷单刀赴会。

酒席宴前,起首的节奏都一样,无非是“入席饮酒,举杯相劝”, 而王冷斋也谈笑自若,神色如常。

很快就到“酒至半酣”的时候了。

松井亮招了:有件小事,希望阁下能成全。

王冷斋微微一笑:有什么事请明说。

这种“小事”一定得让他“明说”,要不然他就会趁机弄个筐把你给装进去。

松井手一招,他的秘书斋藤不知从哪个角落里跑了出来。

手里拿的还是桑岛的那张大井村地图以及一份早就写好的协议。

签个字吧,签了就大功告成了。

《三国演义》中也有这么一出。大家正喝着酒呢,东吴方面就突然逼你“还荆州”了。

云长当时的回答是:此国家之事,筵间不必论之。

吃饭的时候就吃饭,谈其它的只会倒了胃口。

王冷斋也是这么说的:席间只是把酒言欢,具体事务今后可以“从长计议”。

说完端起酒杯:请!

日本人行事向来喜欢搞“忧欢派对”,松井做好人,斋藤就做恶人。

他根本就没有碰杯的意思,而是拿出一支笔要硬塞到王冷斋的手里去:王县长既然来了,就必须“赞助”我们。

三国的单刀会一下子变成了战国的渑池会。

如果说大井村是和氏璧,松井就要扮演那仗势欺人、巧取豪夺的秦昭王了。

岂有此理!

王冷斋强忍火气,直言相告:我想,松井阁下设宴是为了中日友好吧,我前来赴宴也是出于同样目的,因此宴席之间只能谈笑言欢,不可涉及任何政事。

如果你们现在硬要谈判大井村土地问题,这饭就吃不下去了,我们退席!

斋藤忽然一跳,挡在王冷斋前面,那意思:你以为今天还走得了吗?

王冷斋大怒,“勃然挥拳,击桌而起”,拳头捶得桌子嘭嘭响,并凛然怒斥:我知道今天可能要失去自由,没什么了不起,王某在所不惜!

知道蔺相如吗,人家当年就有这么一股子劲头:璧在人在,人亡璧亦不亡,那是刀压在脖子上也不悔的。

见事情闹僵了,对方始终不为所动,松井只好又出来收拾场面:好了,今天我们不谈政治,继续喝酒。

明攻不成,又来暗袭。

一声令下,喊来一堆涂脂抹粉的日本艺妓跳舞助兴。

说是“助兴”,却暗藏杀机。这跟以前天津驻屯军和29军搞过的“联欢活动”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那是“武宴”,大家都是武将,自然“请以剑舞”,现在表面上都是文臣,就得弄些别的花头出来了。

跳着跳着,有一个艺妓突然大喊大叫,说是她的一枚戒指掉了,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戒指,那是钻石的,价值连城啊。

松井一扬手,搜,非把这钻石戒指找出来不可。于是翻沙发的翻沙发,搬桌子的搬桌子,移座椅的移座椅,把房间里搞得乌烟瘴气。

王冷斋冷冷地注视着眼前这幕丑剧。

看来这枚戒指很有讲究,如果一会再找不到的话,大概就要赖中国人身上了,然后以此为借口,一支笔又得塞过来。

王冷斋起身朝松井拱了拱手。

你们慢慢找吧,在下另有公干,恕不奉陪。

说罢,飘然而去。

剩下的时间,只好让松井一个人“月下独酌”了。

见王冷斋把官方的门关得死死的,松井转而从民间着手。

有人要问,这条路桑岛不是没走通吗,他还来碰这个钉子?

得说松井这个“中国通”真是只老狐狸,他的脑子比桑岛可灵活多了,阳的不成,他来阴的。

与此同时,王冷斋并没有因为暂时得以“奉璧回朝”而掉以轻心。

不久,县政府的科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有几十位农民都把地卖给了同一个人。

这是哪位大财主,有如此魄力?

买地的叫谷文富,此人住在天津。

再一查,科员惊呆了。原来卖地的农民,竟然都是大井村的人。

大井村,卖地,天津的“谷财主”,此间必有蹊跷。

王冷斋闻报后,果断处置,专门派员到大井村等地进行调查,真相很快揭露出来。原来这个谷文富是个汉奸,他先以中国人的身份到大井村收购土地,然后再卖给日本北平特务机关。

这便是松井的阴谋:你们中国人不是不肯把土地卖给我们吗,那我就暗中找个中国人来收地。

王冷斋立即布置方案,从天津把谷文富捉拿归案。

谷文富这小子,自以为有日本机关撑腰,在王冷斋审问他时,竟然还敢摆出不可一世的架势,想拿他的日本主子仗势压人。

好,你自己也承认了,是与日人勾结来为害国家,那就怪不得我翻脸无情了。

王冷斋乱世用重典,宣布将谷文富予以正法。

明定典刑后,他并没有藏着掖着,而是找来了一个“日本通”,通过这个“日本通”给松井传话:谷文富盗卖土地,罪不可赦,现已被我“宰首示众”,人证特证皆在,如果需要可以随时公示。

既是阴谋,“公示”就不好了,松井怕“公示”,自然也不敢再公开替谷文富“鸣冤叫屈”了。

处置完为虎作伥的汉奸,王冷斋又亲自深入大井村,逐一走访,跟大家讲,天地君亲师,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爱国爱民族,出卖祖宗庐墓是大逆不道的事。

何况现在的事情还不是光卖地租地那么简单,日本人狼子野心,他们这么做,是怀着不可告人的军事政治目的的,因此我们切不可为了区区一点个人小利而损害国家之大利,到最后,大利不保,小利焉能有存?

中国的老百姓,只要你官府给他把道理讲清楚了,一般都是能通情达理且顾全大局的。经过王冷斋的耐心说服,大井村的居民集体在县府做了一个证明,每个人都在上面加盖手印,声明决不将土地出租或出卖给外人,如果日军要强占的话,即以流血相抗。

为此,当地农民还组织起来实行联保制,你监督我,我监督你,保证不向日人出卖国家一寸土地。

松井至此无计可施,而日军扩建营房和飞机场的计划也就此泡汤。

王冷斋以一文官身份,坐镇宛平,却犹如一夫当关,始终未让日本人找到一点缝隙,可谓既保其“璧”,又不辱于人,其才力气节真堪比古之名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