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面抗日战场(326)

(2011-05-07 17:28:29)
标签:

黄郛

北平

何应钦

关东军

正面抗日战场

文化

分类: 一寸河山一寸血

正面抗日战场(326)
                    北京东交民巷日本使馆区

 

 

事已至此,面子问题还是得摆在第一位。关东军当然不能自己站出来要求停战,得通过第三方。武藤找的还是永津,把停战条件交给他,让他去与中方谈。同时,关东军也奉令做好作战准备,一旦条件得不到满足,即对北平发动总攻。

永津先前把人家拒之门外,现在反过来要主动与对方谈,也得找台阶下,于是便让原本跟这件事八竿子打不着的同事藤原帮他联络李择一,而且接洽地点特意选在了谁都不会注意的海军武官宿舍。

这次见面,不是说停战谈判的事,而是提停战条件。

武藤起初给永津的停战条件,只是一道停战线,说中国军队只要撤到这条线的以西和以南,关东军便不再越线追击。如果今后保证不再越线“挑衅”,日军可以自动撤回长城一带。

实际上当时这条停战线的以北以东已经大部分为日军所占领,武藤这么说,只不过是为了给停战摆点威风而已,但是这让永津很不爽。

我们都赢了,这点条件不是便宜支那人吗?

他提起笔,刷刷地加了两条,除扩大停战线范围外,又着重添上一句,即中国方面必须派出军事全权代表向关东军“主动要求”停战,如此方可启动后面的停战谈判。

黄郛从永津手里拿到这份停战条件后表示,他个人无权同意,需回去请示商议。

永津眼睛一瞪:晚上2点以前必须给我们答复。否则的话,哼哼——我们关东军将会于凌晨拂晓向北平发动大举进攻。

离开海军宿舍,黄郛一步不敢停留,立刻找何应钦商量,究竟何去何从。

事关重大,何应钦决定在撤离前再开一次会,大家坐下来集体商讨一下。

史料记载,当时参加会议的一共六人,除政整会的黄郛、李择一,军分会的何应钦、黄绍竑,以及北上协助黄郛的张群外,还有一个军分会参谋处的王伦。

在黄郛介绍完日本人的停战条件后,各人发表意见。

黄郛和李择一都同意停战谋和。黄郛的意见是,由于没钱没粮,军队既无士气,后备又极其匮乏,溃兵与难民都已接近失控状态,北平看样子很难守住,如果平津全失,“中央政局必动摇”,溃败的部队退到河南山东后,在政府无粮饷补给的情况下,不能抵抗,只会扰民,对形势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种种不堪设想之后患,均意中事”)。

从与日本人交涉的情况来看,他们现在只提到了一个停战线的问题,而实际上我们的部队早就退到这条停战线以外了,因此可以答应。至于正式谈判时,只要在条文上仔细一点(“加意审慎”),应该不至于受到政府和民众的过多指责。

从内心上来说,张群跟黄郛和李择一的态度是一样的,但因为他当时既非政整会,也不是军分会成员,不便太早地表态,因此一直沉默不语。

六个人中,数王伦的反应最为激烈。

这哥们原来在南京政府时担任军政部厅长,是何应钦的下属,但此人的个性脾气却跟他的上司大相径庭,属于黑旋风李逵类型的。说到意见,他只有一个字:干(或曰瞎干)。

按照王伦的意思,这时候应该赶紧把城里的炮兵集中起来,朝东交民巷的万国使馆区开炮!

什么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能轰的全给它轰完,哪怕弄到一地儿的血,倍儿恐怖。

那英美老外还不得找咱们拼命吗?

拼命?拼命又怎么着,我们北平都丢了,还不够惨吗,他们再惨,能惨得过我们吗。再说了,谁让他们不帮我们调解的呢,谁让他们又同日本人住一块儿的呢,吃了亏,让他们找日本人算帐去。

听他嚷嚷完,众人目瞪口呆:什么年代了,你又不是义和团的,再急了眼也不带这么玩的。

 两个赞成和谈,一个算弃权,一个语无伦次,不过可以肯定是强烈反对和谈的。

如果放在以前,何应钦肯定倾向于停战谈和,可是经过上次与永津打交道后,日本人的无信和卑劣让他不寒而栗,怕这次又上关东军的当,因此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

到现在为止,场上的形势是二比一。最后一个人的态度至关重要。

关键时候,黄绍竑站在了黄郛一边。

他认为可以双管齐下,一面加强城防,一面派人去和关东军商量停战,万一日本人又耍花招,或者条件太苛刻,无法接受,到时候再由徐庭瑶负责组织防守,也还有边打边撤的时间。

三比一,少数服从多数,通过。

意见是统一了,不过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此事干系重大,必须请示。

但此时,老蒋正在江西九江的牯岭指挥对红军的“围剿”,北平和牯岭没有长途电话,而日本人又逼得急,眼看时限就要到了,打电报去请示根本来不及。

大家都互相看着,大眼瞪小眼,伙计看老板,没人敢做这个主。

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黄郛咬了咬牙,拿出了当天行政院长汪精卫给他发来的电报。

汪精卫在这份电报中明确了谈判的尺度,表示只要有停战议和的希望,除不能签定承认伪满洲国和割让东北四省的条约外,其它条件都可以答应。

现在日本人只是提出了一个停战线和中方“主动要求”停战的要求,这两个条件应属“可以答应”之列。

此外,在电报中,老汪还让黄郛给何应钦和黄绍竑捎话,一方面要求部队“尽力应战,不可轻于放弃”,另一方面又说,即使在打仗的时候,也“不妨(与日方)接洽”,相机办理,一切行动中央“共负责任”。

在明确政府应该不会反对,而时间又非常紧迫,间不容发的情况下,负主责的黄郛、何应钦、黄绍竑一致决定先谈判再请准,即使事后受追究处分也认了。

随即一面将相关情况电告蒋汪,一面派李择一通知永津:中方同意接洽停战

这是一个幸运的夜晚,又是一个不幸的夜晚。

幸运者,华北平津或可借此免于沦陷,国家亦能稍得喘息之机,不幸者,倭人贪欲并不会由此止步,而当事者都将从此踏上蒙羞之路。

按照日本人提出的停战条件,还必须派一个军事代表去“主动要求”停战。

派谁去呢?

谁都不肯,摆明了是往自己脸上抹黑的事,而且战败求和的事(说难听点,就是乞降),放到军人身上,谁愿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