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面抗日战场(324)

(2011-05-06 08:52:56)
标签:

黄郛

北平

何应钦

德国军事顾问

正面抗日战场

文化

分类: 一寸河山一寸血

正面抗日战场(324)
   中国聘请的德国军事顾问

 

 

自己守,守不住,指望援军,又远水解不了近渴,看来还是得找黄郛。

后者在天津屁股还没坐热,就被何应钦喊到了北平。

黄郛抵达北平后,第一件事就是约见报界,提出中日可以在“互相谅解”的基础上,商讨一个“和平解决办法”。他的用意,一方面是为了稳定北平的惶惶人心,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向日本人喊话,借此打开进行“直接交涉”的通道。

然而,一个外交部突然取得的“胜利”,却打乱了黄郛的全部步骤。

外交部在继续向国联告状(尽管无效)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走调停之路,但是英美都不愿做这个“恶人”,最后美国被缠得实在没有办法了,才答应给个声援。

519,即黄郛抵达北平后的第二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和宋子文联合发表一份公报。公报要求日本在华北的“敌对行动”,应当“立即停止”。

对于国内舆论来说,这无疑是打了一剂强力剂,大家又兴奋起来,认为无需对日本采取缓和态度。

但实际上这种隔着大洋的吆喝只是起到反作用而已。

日本外务省的“积极派”又占了上风,说你看你看,怎么样,中国人明着说要跟我们直接交涉,面对面谈,背着我们还不是去找了老美,可见他们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毫无诚意。

外务省的老大内田随即也动摇了。

我们应该知道内田骨子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他进入内阁当外相开始,就是个有名的投机上瘾的货色,“军服外交”也好,焦土外交也罢,说穿了都是在做戏给他的国民看。

热衷于做戏的人往往都是不爱干实事的,内田也是如此。有吉明主张与黄郛进行直接谈判,他没有理由表示反对,也就点点头,但实际上在他的内心里,更认可的并不是政府与政府之间通过谈判光明正大地解决问题,而是看军部和关东军的脸色办事:不管你们是想军事进攻,还是暗地里“搞搞新意思”,反正不得罪你们,让大家都说我“爱国”,我就成功了。

等到黄郛真的北上了,双方就要准备坐下来停战谈判的时候,他脑子里忽然激灵一下,想到,这可不好,现在军队打赢了,我却公开支持和谈,轻者影响仕途,重者就可能得罪军方或民众哇,被划进“非国民”行列都有可能。

正好美国发表公报,外务省和军队反对停战谈判的声音都很激烈,这小子就趁势来了个装聋作哑,把接洽黄郛的事扔给了北平公使馆。

北平公使馆原来有两个头,大头是驻华公使有吉明,他常驻上海,北平基本上是不来的,二头是参事官矢野真,此时同样不在北平,真正管事的是一等书记官中山详一。

中山书记官想要“建功立业”的心理跟他下面的永津差不多,都是喊打喊杀类型的。某种程度上,永津的思路就是他的思路,永津的做法也就是他想要的做法。因此,这哥们索性也玩失踪,让永津这个有陆军背景的辅佐官在那里上蹿下跳做了主。

永津拿着那份公报,干脆让黄郛吃了闭门羹。

日方态度的骤变,让黄郛始料不及,慨叹“既往工作尽付流水”,政整会“已无工作余地”。

谈判谈不了,麻烦事却一大堆。

日本天津驻屯军也上来插一脚,公然要求中国平津方面给他们准备车辆,声称要按照辛丑条约的规定,派500名日本兵到北平来护侨。

这还不算最麻烦的,更棘手的是没钱。

聚集在平津周边的各式部队,虽然能打的几乎没有,但人却不老少,他们可一个个都是张着嘴要吃饭的,如果没有足够的钱粮来维持,只会使华北形势雪上加霜,更加纷乱不堪。

原先在上海时,行政院长汪精卫曾亲口答应黄郛,可筹措600万资金至华北,但等黄郛到了北平,这笔钱却打了水漂,财政部根本拿不出钱来。

原因在于财政部的钱,很一大部分是要靠借的,否则无法用于周转。可是华北战端一开,天津危险了,作为政府还款的担保之一——天津海关税收自然就危险了,金融界担心政府还不了钱,便不肯再购买政府债券。政府债券卖不出去,钱就借不到。如此一来,别说给黄郛拨钱了,就是其它部队的粮饷和大部分公务员的工资也成了问题。

既无钱又找不到关系的黄郛,自言到北平后的这些日子,难过得简直令外人无法想像(“危疑震撼.不可言喻”)。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和何应钦一起天天开会,和蒋汪频发电报,商讨对策,以致到了“日夜筹谋,席不暇暖”的地步。

形势一天比一天紧迫。

关东军在武藤的指挥下,离北平越来越近。外围守军一路后退,萧之楚26军毕竟实力有限,没能挡得往弘前师团的攻势,被迫从怀柔撤出,剩下傅作义绥军直接面对日军的冲击。

522日,日军北到顺义,东到通县,南到香河,已经对北平形成了三面包围。其中,顺义附近的弘前师团,距北平仅仅只有五十里路。

这一天,关东军飞行队飞临北平上空,他们飞得很低,连机身上的日徽标志和驾驶员都看得一清二楚,气焰十分嚣张。

当时北平城里尚无防空警报,9架日机呜呜地飞过北平上空,事先一点预警没有。何应钦和黄绍竑都是听到飞机发动机的声音,才从居仁堂里跑出来的,可是因为没有防空洞之类的掩体,情急之下,只好像小朋友躲猫猫一样钻到院子里的假山山洞里去。

北平城里有几门高射炮,便对空放了几下,没打着日机,却把英美使馆的外交官召来了。这些人怕得要命,责怪中国人说:飞机不是没投弹吗,你们这么干,日军会报复的,真扔几颗下来,谁受得了啊。

不过也不是所有老外都这么怕事,有一个老外此前跟日军作战的激情就比谁都高。

这位不是别人,是老蒋聘请的德国军事总顾问佛采尔(另译魏采尔或费而采)。

那时候的德国顾问很有意思,都不是由政府出面请的,而是由老蒋以个人名义雇来的高级打工仔,或称洋教头。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财,他们替东家干起活来都极富敬业精神,十分卖力。

“一二八”淞沪会战时,佛采尔听说把第5军,特别是第8788两个师都调上去打,而且还有相当伤亡,急得差点跟军政部长何应钦拼命。因为在他看来,这两个近卫师是他一手一脚训练出来的,那是准备日后给他打造德械军团做种子用的,里面哪怕是一个小兵都碰不得,更别说死那么多人了。

德国顾问不仅帮老蒋训练德械部队,作战的时候也参与部署和谋划,但在这方面他们所起的作用并不像后来人们想像的那么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