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抗日战场(295)

标签:
何应钦北平“九一八”事变正面抗日战场文化 |
分类: 一寸河山一寸血 |
早在热河之战后期,他和何应钦就被老蒋双双派往北平,其中黄绍竑一去后就被点名担任北平军分会的参谋长。
一开始,他听说仅仅是去给张学良做一个参谋长,还很不情愿。
你要我一个中央的户部尚书去给地方诸侯当幕僚,也太丢份了吧。
但这东西不能明说,革命不分先后,哪里还能再论什么贵贱。
按照规矩(也算是一种潜规则吧),领导派职务给你,就是不想干,也得给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先。黄绍竑给出的理由,一是与少帅不熟,不好共事;二是自己所长在政而不在军,怕误事。
老蒋什么人,黄绍竑肚子里那几根肠子,他还会理不清楚。一句话就打消了对方的顾虑:“北平军分会仍然是(属)我的名义,你就是我的参谋长!”
那意思,你还跟着我干,而不是跟着诸侯干,一点都不丢面子。
随后,老蒋又添了一句:何应钦以后要在那里主持,你可以协助他。
何应钦是军政部长,如今也到北平“屈就”来了。听到这一节,黄绍竑终于答应北上,并在何应钦主持北平军分会后与其结成了一对军政搭档。
自从老蒋在北平军事会议上定下调子后,这对搭档就知道今后的日子难过了。不给援军,还要能“竭力抵抗”,就是要勒紧裤腰带省着用,撑得一日是一日。
两人赶紧商量,看用什么办法能“省着点花”。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缩短防线。
当时东北军大将何柱国在山海关附近的石门寨担任防守。随着界岭口和义院口的失陷,它就像退潮后落在沙滩上的贝壳那样,实际上孤悬在外面了。
何应钦和黄绍竑都认为这样比较担风险,无论是冷口还是喜峰口被日军突破,何柱国的后路都会被截断。与其如此,还不如提前把何柱国撤到后面来。
北平军分会随即命令何柱国,除一步一骑两个师继续留守石门寨外,其它主力全部撤至滦河西岸。
应该说,此举不失为高明。虽然防线有所收缩,但撤至滦河西岸后,一来可以破坏滦河铁桥,以此为险加以固守,二来可以与冷口方面的商震互为倚重,增强彼此的防御力量。
然而事情非常蹊跷,军分会头天发布命令,第二天北平的日本报纸就把消息登了出来。
这样一来,北平新闻界舆论大哗。这个消息军方连我们也蒙在鼓里,日本人却先知道了,难道说是日本人让军分会这么做的?
你们是不是退让了,妥协了,投降了?
何应钦也觉得相当不可思议,只好不停地跟记者做解释,打太极,声明这次军事调动纯粹是“战略因素”,而无半点“政治上的关系”。
事后分析,泄密的原因无外乎两条:一是出了内奸,二是密码泄漏了(当然还是有内奸)。
北平有汉奸特务,其实这个事早就有人提醒他们了。
提醒他们的不是别人,正是此前秘密抵达北平的老蒋。老蒋在召集军事会议的前一天深夜,就把何应钦和黄绍竑叫到他那里,告诉两人,根据可靠情报,老牌“中国通”、原任奉天特务机关长的板垣已被日本军部任命为天津特务机关长,并正在平津四处物色内奸,以便配合日军南下。
当时两人听了都大为紧张。因为“九一八”事变的缘故,板垣早就“名声”在外,大家都知道这厮跟土肥原一样是个大祸害,现在长城外面的日军攻得正紧,如果内部再被他这么搞一下,没准就要出大乱子了。
见此情景,老蒋赶紧安慰他们,还没你们想像得那么糟。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板垣到天津先找了段祺瑞和吴佩孚,结果两人都拒绝了。段祺瑞还被老蒋接回了南方。等于竹篮打水一场空,板垣忙了半天,什么也没能捞到。
其实当初日本军部对板垣还是寄予厚望的。
他们希望板垣这个策动“九一八”事变和“满洲国”的“大功臣”,能够再玩一把漂亮的,在关东军对热河作战时,利用中国国内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来个混水摸鱼,策动华北“自治”,复制一个和“满洲国”差不多的“华北国”出来。
如此,则可在不越出裕仁天皇划定的“满洲国”圈圈的基础上,建立缓和地带,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想法是不错,关键是得找一个和溥仪一样的落毛凤凰出来。
对此,板垣起初踌躇满志。以他“中国通”的经验,觉得这样的人选并不难找。起码有两种人可以入选,一是以前有过点名气,后来过了气又想东山再起的。这样的人,天津巷子里应该一抓一大把,都是以前当过“总理”、“司令”、“督军”,如今灰溜溜地在平房里做寓公的。你说要再建个新政府,而且给官给票子,还让他们当头,他们会不干?绝不可能。
二是跟老蒋不是一块儿的,而这又可以分为好几种。板垣为此专门做了归纳,大致有三,曰:反蒋派、现状维持派、首鼠两端派。不管哪个派,只要你们跟姓蒋的不在一条船上就好办。我现在把华北交给你,帮助你把老蒋和中央的势力挤出去,你肯定求之不得啊。
还等什么。抓紧时间落实要紧。
板垣做了个计划,上交军部——做计划跟报送研究课题一样,可以解决经费问题。
军部批下来了,相信你,一定行。
有了经费,板垣就忙开了。天津卫住的那几个大腕,像老蒋提到的段祺瑞、吴佩孚这些人,能找的都去找了,邀饭局,说好话,亮票子,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令人难以置信,任他使尽浑身解数,这些人里面没一个肯上钩的。
有的是突然身体欠佳,怎么敲他门也不肯开。有的当着板垣的面倒是客客气气,也答应可以考虑考虑,但考虑来考虑去,就无限期地这么“考”下去了。
可怜板垣要来了经费,却捧着一大堆钱和官帽送不出去,把他给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