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烽火大地(247)

(2011-02-28 18:57:54)
标签:

关麟

古北口

《满江红》

东北军

正面抗日战场

文化

分类: 正面抗日战场2

 

长城三线,以古北口最为险要。这里离北平仅200里路程,如按日军机械化运动的效率,不消半天时间就能兵临城下。何应钦把力量最强的中央军配置于此,自然是深晓其中利害的。

可他们一下子赶不过来啊。

前线的这帮兄弟实在太菜,本来以为先抵挡个个把月总没问题,没想到一个星期就瘫掉了。大家一时间都没怎么反应得过来。

动员令一到,行李一扎,肩上一扛,即刻上路。

就这样还是来不及。

关麟征师接到北上动员令最早,但此时也尚未能到达古北口。

按照命令,他们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26日从徐州出发,35日以前在北京东郊的通州集结完毕。

你可能会认为他们走得很慢。

事实上这算快的了。

当年的关麟征师算得上是中央军里面最能跑的部队,被称为“千里马师”。

这大概跟他们长年在鄂豫皖苏区与红军为敌有关。对手特别能跑,而你却不能跑,一般情况下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同理,红军善于长途奔袭,这个特点关麟征师也具备。

可是两条腿再能跑,还是赶不上四个轮子的汽车不是。说起来是中央军,其实条件跟一向不怎么注重后勤的日本兵都没法比。很多官兵都是穿着草鞋,有的人甚至赤着脚。卡车不是完全没有,但那是要用来装武器弹药的,别说人,连军粮都没资格上去。

那怎么运军粮呢?用驴子,或者是牛车拉!

就这样,白天还不敢走,原因跟“一二八”会战时增援上海的部队差不多——自己没有制空权,所以得防空。

行军得在下午5点天快擦黑以后,一直走到第二天早上,然后就找片林子躲起来,一边休息,一边等日本人的飞机下班。

这样的机动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实际上每天走不了八十里,最后能按照调令在35日之前到达通州,已经算是急急匆匆了。

此时通州已经有关麟征师的部队了,不过只是少部分先头部队,大部队和辎重还在等待集结当中,Loading……

更糟糕的是,本来应该负责把守古北口的东北军112师(张廷枢师)到现在还不见踪影。

有人缺位,总得有人补防啊,要不然又得被关东军捡漏了。

找离古北口最近的。

最近的是东北军67107师(张政枋师)。

提起这个师,我还真觉得有点难以启齿。

还记得那个曾经在北大营被105个日本兵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第7旅吗?

现在他们的编号叫做107师。

人家名字都换了,你还追着不放,太不厚道了吧?

说老实话,不是我故意要揭人伤疤,归根结底,和很多朋友一样,我也实在是被当年那幕不堪回首的场景给剌激坏了。

那一仗(如果能算做仗的话),他们到底是怎么打的?

不需要我发问,发问的人太多了,从沈阳到锦州,再到华北,这个旅的官兵就几乎要被人们的唾沫星子给淹没了。

此时虽然已号称为“师”,但早已是人穷志短。

原来有1万人,现在剧降至4千,步枪则仅有2千,也就是说只有一半人能拿到枪,师以下则像商震的部队那样,直接跳过了旅,只有3个团,其实力在东北军各师中垫底,再也算不上什么精锐了。

倒是他们的老旅长王以哲升了官,任67军军长。

不过老话说得好: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经过这么惨重的打击以及精神上的巨大剌激后,张政枋师反而知耻后勇,有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

据华北民间的老人们回忆,当年有些东北军的军纪很坏,往往见到老百姓就先打骂,然后再抢东西,跟土匪比起来没什么两样。当地人为此还编了一首顺口溜:奉军(一般老百姓仍称东北军为奉军)一到,心惊肉跳,小孩遛马,大人铡草,首饰现钱,一律抢跑。

但对于驻扎当地的张政枋师,人们的印象却完全不同。按照老人们的说法,该师军纪很好,当兵的比较“守本分”,从上到下对老百姓也都很和气。不仅如此,他们还有一个执法队在街上巡逻,以维持部队风纪。

训练也抓得很紧,天一亮,官兵就要起床,一边唱着《满江红》,一边进行军事科目的操练和战斗演习。

岳飞的《满江红》已经被他们改了词,歌中唱道:我国耻,犹未雪,男儿恨,何时灭……

对,只要你们记得“耻”和“恨”这两个字就好。

在长城抗战中,如果让我来打分的话,东北军整体上都过不了及格线,但张政枋师却是一个例外,高了不敢说,超过及格线的70分是当之无愧的。

勿庸讳言,一个人要是能在吃痛后多长点记性,今后十有八九是能有点出息的。军队亦如是。

 

烽火大地(247)
      古北口水关,长城三线,以这里最为险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