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正面抗日战场(32):在“军事学东洋”背后
标签:
凤城正面抗日战场十八层地狱四书五经甲午战争文化 |
分类: 重走正面抗日战场 |
就在这时,老关带了一位师傅过来。这位师傅对情况很了解,他一句话就解除了我们的疑虑,原来工地跟礼堂没有关系,礼堂也不会被拆毁,而是会继续得到保护。
其他人去周围打听之后,也确证了师傅的话。
运气似乎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沈阳之行,伴随着我们探访的九一八遗迹。
师傅说,他来的时间也不算长,不过也知道这里原来都是东大营的地方,原先老房子还要多一些,后来都没有了,礼堂可能是仅存的旧址了。
就在我们谈话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小东西急速地从地面跑过,然后往上一蹿,上了树。
那是松鼠。
没有想到这里还能看到松鼠,而就在我的视线范围之内,几排军人正在进行列队训练。
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原来隔得如此之近。
既然心里的包袱已经放下,还是借东北讲武学堂这个由头,来聊聊感兴趣的话题吧。
在《我的家在松花江上》中,我曾经提到,当中国碰上“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候,举国上下曾对国家命运进行了重新反思。反思的结果之一,就是认为之所以被老外变着法欺负,缘于宗文不宗武,也就是光会念四书五经,不会挥拳弄棒,便只有挨揍的份了。
想通了以后,大家便都为之忙开了,要学军事,学打仗,而主要的学习对象就是日本,此即“军事学东洋”。
此间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原先的洋老师美国人看不起我们,实行驱华政策,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之前,中国人就像老美瞧不上我们一样,也是看不起日本人的,崇拜和学习的对象也主要是英美,但是这一仗之后,国人不得不对身边的这个矮小邻居刮目相看。
有很多历史评论,说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是过于封闭,不愿向西方学习。这个评论其实是不公正的,至少不全面,所谓封闭,只是在五四,或更早以前的事。五四之后,国人对待外国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凡事皆以外人为师,并打上了谁也不敢轻易触动的标签,即“民主”、“科学”,或曰之德先生、赛先生,有了这两个旗幡,国学几乎跌入了十八层地狱,所谓传统,更是面临着万劫不复的境地。
丝毫不用讳言,我个人对此是颇有微词的,这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PS:打个广告,《正面抗日战场》第一册实体书已经上市,新华书店、当当、卓越均有销售。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930476&ref=search-1-pub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