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的推荐摄入量
能量需要量是指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能量,即能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具有良好的体型、机体构成和活动水平的个体达到能量平衡,并能胜任必要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摄入。对于孕妇、乳母、儿童等存在生长的人群,还包括满足组织生长和分泌乳汁的能量储备的需要。对于体重稳定的成人个体,能有效自我调节食量摄入到自身需要量,其能量需要量应等于消耗量。能量的推荐摄入量与各类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RNI)不同,它是以平均需要量(EAR)为基础,不增加安全量。根据目前我国经济水平、食物水平、膳食特点及人群体力活动的特点,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资料,制定了中国居民膳食能量推荐摄入量(RNIs),见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附表)。
能量的食物来源与构成
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按照等能定律从能量供给上讲,3种物质比例的变化并不影响能量的摄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代替。
1g碳水化合物=0.45g脂肪=1g蛋白质,因而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摄取一种或两种,这也是制造特殊食品的重要依据。不同营养素有各自特殊的生理作用,长期摄取单一会造成营养不平衡,影响健康。一般条件下,碳水化合物是主要能量来源,其次是脂肪,蛋白质的主要作用不是供热。一般建议碳水化合物占热能的55%~65%,脂肪20%~30%,蛋白质11%~14%。
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各类食物中。粮谷类和薯类含碳水化合物较多,是我国膳食热能主要来源;油料作物中富含脂肪,大豆和硬果类含丰富的油脂和蛋白质,是膳食热能辅助来源之一;蔬菜、水果含热能较少。动物性食品含较多的脂肪和蛋白质,也是膳食热能的重要构成部分。既保持植物性膳食结构特点,防止高热能高脂肪膳食的发展,又在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同时保持动植物食品的均衡适宜,是合理营养与健康的关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