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杨丽萍凭借独舞《雀之灵》一举成名,被冠以“孔雀公主”的名号,从此孔雀成了她舞台的化身。“我是白族人,少数名族很喜欢用歌舞跟大自然交流,就像云南彝族的海菜腔,是根据水草随水波飘动而创作出来的曲调,孔雀对我们来说是自然的精灵,在民间,孔雀舞跳得好的女孩是很有福气的。”
谈及《孔雀之冬》的创作灵感,杨丽萍表示:“之前我看过一张图片,一只白孔雀走在漫天的雪地里,非常纯洁、美好,很让我感动。我从18岁跳孔雀舞,到现在60岁依旧在跳孔雀舞,其实很不一样。这几十年来,我能感受到不同年龄阶段生命的本质,每个人都会面临生老病死,不像春的生机勃勃,不似夏的热烈灿烂,跟秋的枯萎也不同,对我来说,冬是一种尘埃落定,却又蕴藏生机。”与冬天相恋,向死而生,这是《孔雀之冬》的核心,也是杨丽萍思考的关于生命的意义,她想通过舞蹈传递出对生命的眷恋和对生死的坦然。

谈及为何60岁还依旧坚守在舞台上,杨丽萍表示:“我这不是坚守,我只是找到了适合我的语言。有时候在舞台上,我都忘了我是在表演,这更像一种仪式。每次跳舞,我都觉得跟观众和大自然走得更近了。很多观众看了我的表演会有所触动和感悟,这种心灵的沟通和心心相印的感觉对我来说是美好的享受。”虽然孔雀舞是杨丽萍的代表作,不过,对此她也有着小小的“抱怨”:“可能大家觉得我跟孔雀最有缘,但其实我的作品有很多,像《十面埋伏》《云南映象》和最新作品《春之祭》等等,有讲述楚汉之争的历史故事,也有展示少数名族原生态的歌舞,都是把最传统的、古典的艺术解构重整而诞生的作品。尽管大家对孔雀舞更感兴趣,我还是希望天津的观众以后能有机会看到它们。”
■本报记者 李新蕊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