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一”长假到十一月初,四部来自北京京剧院的小剧场京剧将亮相天津大剧院小剧场戏剧展,其中包括了10月5日、6日上演的《惜·娇》、10月16日、17日上演的《浮生六记》、10月30日、31日上演的《马前泼水》以及11月6日、7日上演的《碾玉观音》。日前,这四部京剧的主创亮相天津大剧院,介绍了作品的创作初衷。

北京京剧院综合业务部副主任高云霄率先介绍说,北京京剧院小剧场京剧创作始于1999年,其初衷在于为青年演员、编导搭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吸引更多观众关注京剧,虽然小剧场京剧的发展并不平坦,但是也逐渐引起重视,而且,小剧场京剧其实是想让京剧走近现代、更时尚、更接地气,符合年轻人的口味,也想借由这个目的培养更多年轻的京剧观众。
此次上演的四部小剧场京剧率先亮相的是由李卓群自编自导、索明芳等主演的《惜·姣》,该剧脱颖自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著名的“宋江杀惜”一段,全剧故事发生在一天之间,通过阎惜姣一人以“歌舞演故事”
的形式演绎宋人之传奇旧事。李卓群介绍说,这部戏最大的亮点是阎惜姣全程踩跷(“跷”,为模仿古时裹脚妇女而创制的表演手法,脚踩的木制脚垫尖而小,约三寸长,外套绣花小鞋),演员全程用双脚脚趾穿假鞋,凭脚趾行走,非常辛苦。另一部作品《碾玉观音》则出自宋话本小说《碾玉观音》,该故事被誉为中国古典“人鬼恋”传奇之祖。李卓群介绍说,如果说《惜·姣》给人的感觉像紧凑的美剧,那么《碾玉观音》就像唯美的韩剧。《惜·姣》在结构上凸显了“三一律”,《碾玉观音》的风格则比较偏实验,更加考验演员的复合能力。同时她表示,虽然自己的表述比较现代化,但是小剧场京剧并不是完全脱离传统京剧,它是一种回归,是想让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戏曲的虚拟性、综合性和程式性。
《浮生六记》的导演白爱莲则介绍说,《浮生六记》描绘了沈复、芸娘夫妇家居闲趣,采取了“戏中戏”的结构,呈现出一种“喜中有悲,悲中有喜”的风格,颇有创意的是其中还加入了天津话、东北话,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各地特色,让人眼前一亮。“《马前泼水》由著名导演张曼君创作,此次我进行了复排。《马前泼水》打破了传统京剧的现行模式,采用倒叙结构,通过崔氏拦马的瞬间,回忆起与朱买臣以前的婚姻故事。这部戏只有两个角色。”白爱莲表示,《马前泼水》基本上保持了传统唱腔,而它的唱腔恰恰传承自濒临失传的同题材老戏《烂柯山》、《痴梦》,这也是难得一见的。
据了解,《惜·姣》、《碾玉观音》、《浮生六记》、《马前泼水》这四部小剧场京剧汇集了北京京剧院非常杰出的青年团队,包括了京剧谭门第七代谭正岩、优秀梅派青衣窦晓璇、裘派第四代方旭等梨园名门之后,而著名丑角演员黄柏雪、老生演员韩胜存的加盟也为这几部戏剧添色不少。
■本报记者 李新蕊 文/摄
(转载请注明摘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