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每当哼唱这首歌时,便会让人想起游本昌塑造的那个穿着破衣裳、拿着破蒲扇、疯疯癫癫又充满智慧的济公。此次第二届马三立城市舞台戏剧展中,游本昌一改往日经典形象,身着袈裟、双手合十,将“中国话剧第一人”李叔同带回了家乡天津的舞台。

《弘一大师——最后之胜利》演绎了弘一大师晚年的生活片段。李叔同在读了一位少年写给他的信后,意识到参加权贵名流活动的虚荣,随后躲进深山专心研习佛法和书法。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他毫不妥协,用自己的书法和影响力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最终圆寂于福建的一座山上,书“悲欣交集”四字是为绝笔。最后一幕老年弘一大师与青年李叔同展开对话,弘一大师将青年李叔同在不同人生阶段遇到的困惑一一解答,揭示了物质、精神与灵魂之间的层层递进关系,使这部戏得到升华。
说起创作话剧《弘一大师——最后之胜利》的初衷时,游本昌表示:“李叔同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在最辉煌的时候突然出家,被后人尊称弘一法师。我在认识了解他的过程中,发现他研习佛法这几年特别值得开掘,便全家总动员,由女儿游思涵任编剧,我主演完成了这部作品。《弘一大师——最后之胜利》诞生时并不受人关注,它一直是寂寞的,因为它是一部安静的话剧,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却给人以思想上的启示。9月27日是李叔同圆寂72周年纪念日,也是我们这场话剧的第40场演出,能在李叔同的故乡天津上演这场话剧,我很高兴,也越来越觉得这部戏做对了。”
游本昌塑造的济公形象可谓深入人心,在第二届马三立城市舞台戏剧展中,由他执导主演的话剧《济公办学》也颇受好评。“出演济公二十多年来,我从来没有把他当做一个角色,而是把他当成我的老师。是他教化了我,让我明白,济公济公,济世为公。同样,弘一大师也是一心为公,而所谓的‘公’都是相通的。”当被问及已经82岁,为何还坚持继续话剧创作时,游本昌表示,“艺术文化对于传递思想内涵、弘扬真善美、摒除假恶丑有很大作用,我也从我所做事情中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就像济公,他笑对人生,把一切喜怒忧思悲恐惊转化为笑,认为一切烦恼皆自取,别被困难烦恼,一笑了之。而李叔同为何突然出家?因为他觉悟了,不再在锦衣玉食上打转,他知道人生要到哪里去,别人觉得他在受苦,他却乐在其中。这也是我想告诉大家的,虽然世界充满困难、曲折、烦恼和不合理,但依旧要笑对人生,笑看人生,才会有美好的追求。”
■本报记者 李新蕊
(转载请注明摘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