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至5日,2014首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终极大戏《白鹿原》在天津大剧院连演五天。这部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的作品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原著,以其深厚的历史情怀和震撼的视觉效果将时代变迁中的白鹿原以史诗般的效果呈现出来,征服了大批观众。演出前,北京人艺副院长崔宁携导演李六乙,主演濮存昕、郭达接受了记者采访。

2006年,北京人艺话剧《白鹿原》在首都剧场盛大首演。时隔7年,复排版依旧保留了首演的大部分阵容,从主创到主演可谓全明星团队。其中,孟冰任编剧,林兆华、李六乙为导演,濮存昕、郭达领衔主演。
作为剧中主演白嘉轩的扮演者,濮存昕介绍说:“话剧《白鹿原》2005年建组,为了对作品有最直观的创作感受,剧组几次下陕西农村体验生活。当时还请了秦腔、老腔、迷胡调等民间艺术家和我们一起创作,老腔艺术家一吼、木块一砸板凳、唢呐一吹,林兆华导演来了句‘有了!’从而确立了戏的结构风格。”这也是观众在现场直观感受到的,以纯正浓郁的陕西方言表演,穿插着秦腔和老腔组成的背景音乐,白鹿原上白、鹿两家近半个世纪的人事变迁徐徐展开。
作为北京人,濮存昕在剧中要说一口流利的陕西话可谓是下了一番功夫。就连鹿子霖的扮演者、地道的陕西人郭达都对他赞不绝口:“濮存昕让我特别感动,你们看他的剧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台词的音标声调,吃不准的还用相应的普通话标注清楚,每天都在推敲台词的逻辑重音在哪儿、语调是否正确。”说到这里,郭达还谈起了排练时的趣事:“在联排的时候,其中一场我要演出生气的状态,正沉浸在角色里,濮存昕突然有句台词的音吃不准,他连说了两遍,我感觉是在征询我‘对吗’,但我又不敢跳戏,结果他又说了一遍,我就生气地皱着眉头默默地点了点头,结果旁边围观的人‘哄’一下笑开了。”北京人艺副院长崔宁也在旁边笑着说:“《白鹿原》在彩排和演出期间,北京人艺无论是演员还是机关人员,楼上楼下都说陕西话,那场面简直有趣极了。”
除了陕西方言的运用,话剧《白鹿原》中还穿插了很多段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的老腔表演,被誉为这部戏的神来之笔。导演林兆华曾表示,最初并没有想请陕西老腔参加演出,一开始是决定作曲的,但效果不令人满意。在去陕西农村体验生活期间,听到当地“自乐班”的农家唱了才产生了将老腔用到剧中这个想法。“他们的作用不仅是叙述方式和情绪渲染,而是关系到总体结构。没有他们,这出戏的史诗感就会出问题。”作为此次复排的导演,李六乙也表示:“《白鹿原》永远是林兆华导演的作品,是他找到了准确的艺术形式,足以充分表现文学思想。观众通过话剧《白鹿原》可以欣赏优美的话剧表演,阅读伟大的文学作品,欣赏林兆华创世纪的表演艺术。”
■ 本报记者
李新蕊文/摄
(转载请注明摘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