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饮(上)

标签:
育儿汽水清凉饮料白铁皮贯众 |
分类: 老菜说吃食 |
我记忆中最早的健康饮料是上幼儿园时每逢夏秋之际都要喝的“贯众汤”。据说是为了预防流行感冒,略有些中药的苦味,因为加了红糖,对那个年代的孩子们还是有些吸引力的。小孩不识字,总以为是“观众汤”,又想不明白喝这个汤水跟看电影有什么关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个“不解之谜”。
小时候到暑假,天热人躁,胡同里的邻居都要从工厂里带些“清凉饮料”回来分给小孩们喝。冰凉——用人造冰镇着,清甜——里面放了糖精,橙色——肯定是食用色素,可那时觉得“清凉饮料”真是天下最好喝的东西。
儿时对饮料深刻难忘的事件有二,都与喝坏了有关。一次是从幼儿园回家,路过六纬路上的元成食品店,强烈要求妈妈给买瓶汽水。当时妈妈“三班倒”,下了班还要开会学习,工余时间很可贵,而喝汽水是要等在那里退瓶儿的,于是第一次放手让我在路边喝,喝完了自己回家——好在离家不远,那年头坏人胆子也小,没有拐带孩子的。我当时信心满满,可当妈妈离开后,不由得心生惴惴,三口两口把汽水喝干,就往家走。没走几步,一股二氧化碳蹿了上来,“哇”地一口吐在路上,肠胃翻涌了半天。但是回家后仍作无事状,为了以后还能喝上不是轻易就可以喝到口的汽水。当时不知道汽水的牌子,估计就是“山海关牌”的吧。
另一次是临上学前,幼儿园“毕业”,学校又没开学,平时无人照看,就跟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去了邢台的临城水库。天值溽暑,酷热难当,水库的范医生就用小苏打、柠檬酸、糖精和井水来兑制“清凉饮料”,盛在白铁皮水桶里,抬到水库大坝上给大家防暑降温。我舀了大大的一搪瓷缸子,美滋滋地喝起来。还没到吃午饭的时候,就头晕目眩,上吐下泻地闹病了。折腾了一天才算平静。人家水库的职工、当地的村民喝了都好好的什么事也没有,只有我和一位天津的知青李春芬阿姨“水土不服”。范医生估计是小苏打、柠檬酸和白铁皮产生了轻微的化学反应造成的。如今老爹年纪大了,忘了很多事情,唯这件事记得很清楚,每次讲起都当做第一次说那样兴致勃勃。
现在,每过端午,我就开始自制消夏饮品了。连续三年发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都能引起不小的反响。“老菜版”的酸梅汤基础用料三大件:乌梅、山楂、冰糖。每年我的配方都有变化,细心的网友还问过为什么变换,其实就是看手里有什么合适的汤料了。我常用的几样配料有洋参、圆肉、柠檬、陈皮,最忘不了的是加点儿贯众,这可能就是童年经历的影响吧。讲究点儿呢就用黄糖,实在不凑手用白砂糖也行,大火煮沸,中小火熬半小时,这时还要加料,枸杞和桂花,时间不能长,五六分钟即可,晾凉,为了口感好,装瓶时用纱布过滤一下,因为汤料免不了有些杂质。可以冰镇,但最好是喝常温的,有益脾胃。博友@小乙开玩笑说他出一辆三轮,我舀上一桶老菜版酸梅汤合伙到水上公园门口摆摊儿去卖,准能火爆了。我认真地回复:“掌柜的,瞧本儿,看利儿!别赔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