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3期】政民零距离
(2013-10-24 14:23:44)
标签:
零距离最大限度时限有关部门方式杂谈 |
分类: 政民零距离 |
【城市话题】
【“坑爹假期”安排遭吐槽
网友直呼“休不起”】由于今年中秋节和国庆节挨得太近,上班、休假模式频繁切换,导致人们生物钟错乱。面对这种假期安排,来自北方论坛、微博上网友“声讨”的声音不绝于耳:
网友“咸萝卜”:我是名企业白领,今年中秋节和“十一”的“上3休3上6休1上2休7”模式让人摸不着头脑。好好的假期为什么要调来调去?弄得我们这些上班族天天查日历才知道哪天上班、哪天休息。网友“BABY猪仔的肥窝”:调休补班,根本没有最大化使用人力资源,反而让大众带着“假期综合症”上班,这样的做法等于让上班族、上学族使用正常工作日来调整心态,得不偿失。
【众多网友参与调休满意度调查
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人对现行的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不满,而对于调借周末形成7天长假、3天小长假的问题,意见分歧严重。特别是针对3天小长假“挪2做3”,反对声尤为强烈。
假日调休的问题也引起了北方论坛网友的关注。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难道周末双休不是法定休假,为什么牺牲假期换假期,而不是一起休?是不是被倒休的周末应该按加班处理?也有人认为如果不能给长假干脆就放一天,拿周末假期换长假的做法不但折腾,而且存在很多弊端。究竟该不该实行假日调休政策?北方论坛网友展开了讨论。
正方——
网友“喜诺”:支持对假期进行调休,只有这样家人和朋友才有机会聚到一起,聚会、旅游才能一起参加。如果大家都用年假去旅游,每个人的时间不统一,这样聚不到一块儿,假期就没有意思了。最好能恢复“五一”长假,一年两、三个长假,这样旅游景点的人流也能分散一些。网友“小能手一号”:没有长假,在外工作的人何时回家?没有长假,全家怎么一起出游?拥挤的景点年年就那几个,所以问题的症结不是假期如何倒休,而是要细化我们的旅游业,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
反方——
网友“zhangxiaomi”:不支持这种假期倒休安排,如果是为了鼓励消费,利用年假照样可以达到出游的目的。现在说是“国庆七天乐”,可哪里都是人满为患,就连去趟蓟县也堵车,景区也很拥挤,根本没有平时玩得“爽”。再说,长假两头的周末借来借去,导致几乎人人带着“假期综合症”上班,太影响工作效率了。网友“叨来叨来咪”:调来调去到最后还不如不放!假期调休导致机票涨价、火车票难买、旅游费用增加、景点都是人……根本玩不好。而且调休容易使工作变得没效率,还不如不放假轻松。
【网友积极献策
延长春节假期最得民心】参与调查的网友还提出了很多关于放假安排的建议,其中,延长春节假期时间、恢复五一黄金周成为呼声最高的两大建议。
网友“海盗电台黯然哥”:建议春节最好能放十五天假。旅途遥远的人来回在火车上就浪费了三四天,春节七天假回趟家可以说屁股没坐热就得返程了。就拿今年的国庆假期来说,放假前连续上班那么多天,到了放假想出去不是堵在高速路上就是在景区照“集体照”,这样的假期已经失去它本身的意义了。
网友“牛女魔郎”:很有必要恢复“五一”黄金周。从春节到国庆,大家憋的时间太长了,增加五一黄金周,有助于释放需求,缓解国庆出游的拥堵情况。旅游已经成为民众的必需,取消“五一”黄金周之后,这种需求的释放遭遇了瓶颈,把游客都赶向了“十一”、春节,由此才会引发景区压力过大、交通拥堵等问题。
【专家、名嘴议休假 应以“打通”取代“调休”】对于节假日调休等问题,许多名人、专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缓解黄金周旅游景区爆满等情况的办法一是落实带薪休假,再一条出路是增加黄金周,同时“取缔”小长假。不能再通过挪双休日来形成小长假,因为两者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却把大家的节奏打乱了,应该靠增加全年假期总天数的方法“打通”法定节假日与双休日的“间隔”。同时,由于小长假与双休日的区别不大,取消小长假对经济影响不会太大。
江苏卫视主持人孟非:每年的长假可以这么设计,元旦一天,国庆一天;清明七天,七夕七天,中秋七天,春节七天。理由:1.夏天没有长假不合理。增设七夕长假,既是酷暑天的劳动保障,也方便父母带放暑假的孩子出游。这样,春夏秋冬四季四个长假,让民众充分享受季节更替的美好;2.既尊重传统文化,又体现以人为本。
【智囊团成员建言
改变长假窘境需合理安排假期】网民智囊团成员王光荣认为:长假是否拉动内需,争议较大。长假期间旅游等消费活动比平时旺盛,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拥堵、事故、景区超负荷造成的损失也不可低估。大众需要长假来放松、休养和探亲,这不会有人否认。只是倒休放长假和恶劣的休假环境,使长假难以满足大众的这些需要。这样看来,只要避免各种损失和改变恶劣的休假环境,就能实现拉动经济和大众休闲双重目标。交通和景区超负荷的根源在于全国一致放长假,大众集中出游;大众遭受连续上班的痛苦根源在于长假没有给予良好的休息却为凑成长假而倒休。显然,问题不在放不放长假,而在以合理的方式放长假。改变现行的放长假方式,才能兴利除弊。也有人提出继续按这种方式放长假,通过扩大交通和景区容量并进行信息引导来解决超负荷和损失问题。这种以高成本换取短期的消费,并不经济。
替代现行的放长假的方式,有三种可选择的方案:一是普遍推行带薪休假,缩短节日放假。这样可以提高休假质量,也无拥堵之患;二是节日当天放假,各地错时放长假。可以分散出游人数,也可保证享受长假;三是节日照常放假,大众可以自行申请倒休。自由度高,便于各取所需。第一种方案无疑是最优的,但条件尚不成熟。在它可实行之前,后两种方案也是可以考虑的。
【结语】放假的目的本是让人们放松,但如今的这种“调休制度”明显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让民众“望假生叹”。保证“假”能够“休”好的前提是假期数量的增加和休假质量的提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假日的真正意义。根据网络调查不难看出,民众对于假日的期盼已使调休制度的改变迫在眉睫。笔者也希望,今后相关部门再制定涉及公众利益的制度时,能够先广泛听取民意,争取让“好事办好”。
网民留言
市市政公路局答复:在建的唐廊高速公路(津冀界——塘承高速段)长约33.7公里,与宝芦公路设置了单喇叭互通出口立交,该高速预计于“十二五”内通车。
网民:请问东丽湖周边什么时候能通地铁?
东丽区答复:天津市政府、东丽区政府高度重视东丽湖地区轨道线建设,已将其列入天津市轨道交通“十二五”专项规划建设计划。建设方案经市规划局多次讨论,已初步确定,采用M12局部线位与地铁2号线接驳东延至东丽湖,预期在“十二五”期间即可动工建设。目前,已召开多次会议研讨东丽湖线融资问题,其它前期准备工作也在紧密进行中。
网民:津沧高速公路辛老路跨线桥已废弃,但桥上水泥栏杆爆裂严重,桥下车辆通过时存在安全隐患,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及时修复。
市市政公路局答复:津沧高速公路(北段)辛老路跨线桥因旧辛老路线位调整而封闭,现已基本不再使用。由于该桥梁使用15年以上,桥上水泥栏杆存在局部混凝土强度下降的情况。为确保津沧高速通行安全,我们对该桥进行了现场勘查,并制定了维修方案。津沧高速的养管公司计划近期对桥上水泥栏杆进行维修,以消除潜在的混凝土脱落等安全隐患。
网民:请问滨海新区宁车沽新建水库何时动工?
滨海新区答复:经了解,宁车沽水库位于潮白河以西,永定新河以北,属于中型平原水库。目前尚处于规划阶段,真正实施需待国家发改委批复。
网民:请问滨海新区塘黄公路改造工程何时完工?
滨海新区答复:经了解,该段道路维修工程已列入新北路(新河-杭州道-福州道段)道路拓宽改造项目计划中,由于道路沿线征地拆迁工作尚未完成,导致施工周期延长。目前,正在积极协调相关单位,推进道路两侧居民区拆迁工作。待居民区拆迁工作完成后,施工单位立即进场施工,预计施工正常工期为6个月。
网民:请问市政府对治理我市大气污染有什么具体举措?
市环保局答复:近年来,我市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2012年7月,市政府发布了《天津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全面启动PM2.5治理和监测。特别是去冬今春的雾霾污染引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府多次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今年3月,市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又研究确定了更加严格的12项治理措施,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3月份以来,市政府按照国务院制定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组织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建交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和市统计局等六部门,历时半年编制完成《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目标和措施,下大力度对大气污染综合施治,经9月26日市政府第16次常务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印发,作为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四清一绿”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推动实施。
根据《方案》,我市确定的改善空气质量的主要目标是“到2017年,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全市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优良天数逐年提高,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5%”。全市将实施改善空气治理十大举措,统筹安排控煤、控车、控尘、控制工业污染和严格环境准入等10大措施66项任务,全面实行一月一排名、一季一通报、一年一考核的监督机制。
为确保《方案》可操作、可实施、可考核,我市同步制定了《<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方案>重点任务分解表》,将10条66项具体措施进一步分解到治理项目,并逐一分解落实到部门、区县、企业,责任到人。《任务分解表》明确了任务完成时限,以及治理项目的牵头部门、配合部门、责任区县、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细化了各委办局、各区县和各企业责任;量化了燃煤总量控制、提前淘汰黄标车、提升燃油品质、淘汰落后产能等任务指标。
网民:目前,津门津塔下的污水泵房恶臭味问题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正常生活,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处理。
市水务局答复:经调查了解,该处泵站为大沽路泵站,主要担负着劝业场地区和大沽桥地道雨后排水功能。泵站进水口已经安装除臭设施;出水口,因周边地区景观要求,无法建设地上建筑,无法安装除臭装置,导致出水口处臭味无法消除。管理部门将进一步研究尝试,通过在地下泵房通气口等处增设活性炭等措施,尽可能将气味控制在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