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系岷县 共筑希望——天津电台记者赴甘肃岷县地震灾区采访侧记

(2013-08-08 13:13:03)
标签:

情系

负责人

灾害

希望小学

难关

分类: 特别策划

  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6.6级地震,造成较大的人员财产损失。由于天津电台此前援建的茶埠镇中心小学和梅川镇卜子沟小学的位置距离震源很近,学校和孩子们的情况一直牵动着记者和听众们的心。为此,天津电台第一时间派出采访小分队赶赴灾区,探访当地以及援建学校受灾情况,一个个动人故事串成了记者的岷县之旅。

情系岷县 <wbr>共筑希望——天津电台记者赴甘肃岷县地震灾区采访侧记

紧急赶往灾区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虽然和天津远隔千里,但却颇有渊源。早在2001年,在天津电台发起实施的“为了西部的孩子”大型采访活动当中,目睹了当地孩子艰辛的求学环境,天津电台凭着强烈的媒体责任感,在岷县茶埠镇捐资援建了岷县第一所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希望小学——茶埠镇中心小学。2006年,在岷县梅川镇卜子沟村,天津电台援建了第二所希望小学——卜子沟希望小学。在这些年中,两所希望小学成为天津电台“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的重要基地,也成为记者和热心听众向西部儿童奉献爱心、支援教育的桥梁,这种历久弥新的情感也让岷县成为了天津电台所有人心中一种特殊的存在。去年岷县发生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时,天津电台当即派出记者深入灾区采访,了解希望小学的情况,并在随后的儿童节为希望小学的孩子们送去节目祝福和礼物。今年7·22甘肃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后,惊悉两所小学又处于重灾区的消息,天津电台立即派出了由生活广播记者王敬轩、王心怡和郑瑾尧三人组成的采访小分队赶赴灾区,为关心灾区人民生活的天津听众带来第一手报道,实地考察两所希望小学的受灾情况。
   “7月22日晚上十一点,我接到台里下达的去岷县灾区采访的任务,随后便通知另外两名记者凌晨三点集合。从接到采访通知到出发只有不到4个小时的准备时间,除了要打包行李和准备采访设备,还要交接各自工作,而这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到底有没有航班,能不能尽快赶到灾区。”王敬轩向本报记者回忆出发时的紧急状况。
    采访小分队一行三人冒雨出发,在赶往北京机场的出租车上,他们顾不得休息,马上就此次采访的主题与方向进行了讨论,司机听到记者提到去甘肃地震灾区,关心地说:“去灾区采访,你们辛苦啦!”司机的话让记者们备感温暖。
    好在接下来的行程还算顺利,采访小分队搭乘飞机到达了兰州。由于地震原因,原本每半小时发一班的兰州——岷县大巴车改为不定时发车,得知几位天津记者为了采访需要争分夺秒时,工作人员马上为他们预售了最早发车的一班大巴票,这也让领队王敬轩悬着的一颗心总算落了下来。乘飞机、乘出租车、乘长途车再加步行,经过15个小时的急行军,采访小分队终于在7月23日晚上七点抵达岷县,及时赶上了7·22地震灾情新闻发布会。

情系岷县 <wbr>共筑希望——天津电台记者赴甘肃岷县地震灾区采访侧记

震不垮的希望
    记者郑瑾尧对本报介绍:“一路上我们一直关注着沿途的情况,看到国道、省道没有因灾害断交,沿途也没有严重的塌方事故,沿街民房的损毁程度看上去也并不太严重。正当我们为这次灾害造成的影响并不算很严重而感到庆幸时,晚上县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字和信息令我们心中一紧:死亡95人、受伤1001人、倒塌房屋1.22万户、5.18万间,严重损坏2.51万户、7.55万间,一般损坏5.2万户、16.5万间。更让我们揪心的是,这次地震灾害中岷县、漳县有360多所学校受灾严重,而天津电台援建的两所希望小学也在其中。”随后,记者赶紧联系援建的茶埠镇中心小学以及梅川镇卜子沟小学的负责人,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并于7月24日一早赶往两所学校。
    茶埠镇中心小学受灾不算严重,天津电台2001年修建的校舍依然屹立,新校舍也在紧张的筹建当中。校长告诉记者们,学校没有人员伤亡,老师们挨家电话联系后,了解到学生们家里的住所也基本安然无恙,这个消息令采访小分队的队员们长舒了一口气。
  但是,卜子沟小学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学校值班室已经搬到操场中的一顶应急帐篷中,每一间教室墙壁上大大的裂缝表明这些房子已经不适用于教学。让校长曾想文最着急的是,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学生就要返校了,但目前学校连活动板房都没有,不知道到时孩子们是否能够按时上课。
  卜子沟小学目前只有四个年级,教职工5人,学生60个。如果学校没有了,孩子们就要翻山越岭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去最近的小学上学,有的甚至会面临辍学,这是曾想文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他表示,如果开学前活动板房搭建不起来的话,孩子们可能就要搬着课桌椅到院子里上课了。即便如此,他也绝对不会耽误孩子们一堂课。
    “曾校长告诉我们,虽然目前学校面临缺少经费、师资力量薄弱、校舍损毁等问题,但是一切天灾人祸都阻挡不了他发展学校的信念。他希望在退休之前把卜子沟小学建成有一至六年级的学校,同时培养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吸引更多村里的学生来这里上学,把学校发展下去。”在随后几天的报道中,天津电台记者了解到,当地的相关部门已经承诺,在开学前为卜子沟小学按照需求搭建好板房教室,这样就解决了学校的燃眉之急。得知采访小分队将离开灾区,曾校长表示,感谢天津人民、天津电台对西部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对西部孩子的关爱,有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他们一定可以渡过难关。

情系岷县 <wbr>共筑希望——天津电台记者赴甘肃岷县地震灾区采访侧记

采访路上感动多
  7月24日,天津电台赴甘肃岷县地震灾区小分队采访报道的消息在天津电台新闻广播播出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电台经济广播记者刘长虹特意给王敬轩打来电话,叫他们务必代她去看望灾区一个叫樊亚新的孩子。原来,2010年,刘长虹去当地采访时认识了还是卜子沟小学学生的樊亚新,三年来,她一直惦记着小亚新,总是给他的妈妈打电话询问亚新的学习情况,时间一长,刘长虹就成了小亚新远在天津的“干妈”。
  为了完成刘长虹的嘱托,采访小分队冒雨再次去了卜子沟。前一天较为平坦的土路由于一夜的雨水变得松软泥泞,沿途出现了山体滑坡的现象,交通十分不便。当记者们终于再次到达卜子沟小学的时候,看到一个瘦弱的男孩儿一直徘徊在校门口。曾校长告诉记者,他就是樊亚新。原来,他听说天津的叔叔阿姨要过来,就一直等在校门口。樊亚新向记者们问起了干妈刘长虹的情况,记者很快拨通了刘长虹的电话。“刚听到长虹妈妈的声音,小亚新开心地咧开嘴笑了。刘长虹关切地问着亚新家的受灾情况还有近期的安排,两人一直有说有笑,就像一对真正的母子。不过,说着说着,腼腆的亚新突然默默地低下头哭了,但他强忍着不让长虹妈妈听出他的异样。直到挂上电话后,我们问起他流泪的原因,他才告诉我们,他想长虹妈妈了,尤其是听到声音之后就更加想见长虹妈妈了。在我们离开之前,他小声地对我们说,他要努力,总有一天,他会到天津去看望干妈。”回忆起当时母子情深的场景,电台记者们依旧感慨不已。
  除了这充满温情的一幕外,在采访的路上,记者们还被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感动了。“7月26日中午,我们采访回来,搭乘一辆出租车。因为记者中途下车去文化广场拍照,引起了司机的好奇,问我们从哪里来?做什么事?当听说我们是来自天津电台的记者时,司机师傅兴奋地说,‘哎呀,我是你们的忠实粉丝,非常爱听你们天津电台北方调频的节目,在茶埠镇还看到过天津电台援建的希望小学!’后来,我们聊到来灾区采访,说到了天津电台的节目和主持人,他也都如数家珍。当我们到达旅馆时,他坚决不收我们的车费,‘我们遭灾,你们这么远跑来看望我们,我不能要你们的钱!’我们过意不去,一定要给车费,他就把钱扔回来,结果一张纸币来回被扔了五六个回合。”采访小分队记者王欣怡说,“这次采访让人感动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我们遇到了一位志愿者,他是一名下岗工人,带着爱人孩子回到家乡参加志愿活动,这样一个连自己温饱都顾不上的家庭,却一心想着为重建家园尽一份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通过近一个星期通宵达旦的辛苦工作,赴甘肃岷县地震灾区采访小分队共发回消息、随笔、录音报道等三十多篇,两名女记者也在完成任务后体力不支病倒了,而刚从西藏采访回来患上肺水肿的王敬轩这次也是带病赴灾区采访。当说到去地震灾区采访是否会担心危险,三位记者表示,他们根本就没想过危险这回事:“我们只想多了解当地灾情和学校的受灾情况,多了解当地人民的需要,所以根本没有时间想到自己。我们还会把这次甘肃地震灾情持续报道下去,同时呼吁大家共同努力,继续把西部爱心事业做下去。”
                    本报记者  李新蕊

                 (转载请注明摘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