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走新疆 寻访中国玉石之源 天津电视台《拾遗·保护》栏目赴疆拍摄纪行

标签:
巴扎和田玉玉石玉龙喀什河拾遗·保护 |
分类: 特别策划 |
新疆,风光旖旎、神秘莫测;玉石,温润玄妙、充满灵性,而只出产于新疆昆仑山脉的和田玉更是被人们奉为中国的帝王玉。人们平时狭义上讲的玉,一般指的就是新疆和田玉,它是中国玉石文化的主体。因此,新疆和田成为我们寻访中国玉之行的必经之地。
千里万里,我们追着太阳飞往乌鲁木齐,然后便要跟随大部队再飞越炽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向着那迷人的和田继续前行。从乌鲁木齐去和田,我们乘坐的是带螺旋浆的小飞机。飞机在白云中穿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天空开始渐渐晴朗,远处望去,天边就是雪山,那皑皑的积雪煞是壮观。向地面望去,茫茫一片都是沙漠戈壁滩,公路就像一条直线一样穿越沙漠,拐弯处也显得笔直。飞机横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后,终于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沙漠绿洲和田。
很多去过新疆的人都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博大,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壮美”,此言果然不虚。在新疆,城市的距离感不存在了,我们也失去了看天辨时辰的功能,车子驰骋在路上,风景在眼前闪过,我们才知道这里会有令人窒息的美景。新疆之美,是原始纯净,是坦荡广阔,是苍凉野性,也是妖娆迷醉的美。这里有巍峨的雪山、瑰丽的冰川、奇异的高山盆地、神秘的荒漠丛林。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丝绸、地毯、和田玉作为和田“三宝”更是闻名遐迩、饮誉海内外。“三宝”中的和田玉就是我们摄制组此行的拍摄重点。
到了和田后,我们先是参加了第九届和田玉石文化旅游节。在和田市团结广场上,人头攒动、白鸽飞舞,随着一首《玉之光》的旋律,在新疆特色民族音乐和绚丽舞步的映衬下,我们感受到了各族人民欢庆一堂的热烈气氛。开幕式上,除了有来自全国各地及对口援疆省市的演艺名人倾情献艺外,还进行了各国大使夫人的才艺展示、和田玉特种邮票首发仪式等活动。同时,经过层层角逐评选而出的“玉石先生”、“丝路小姐”也在开幕式上闪耀登场。除此之外,广场周围设置的各种玉石展、奇石展、地毯展、特色手工艺产品展示也吸引了众多嘉宾的目光。当地的维族同胞们也很兴奋,他们热情地接待着我们。他们说,平时来和田的外乡人不多,所以,每逢玉石文化旅游节,真是比过节还要热闹得多,好玩得多。
结束了玉石文化节的活动,摄制组一行来到位于和田洛浦县的玉龙喀什河,玉龙喀什河是和田的母亲河,发源于昆仑山脉,这里清澈幽远、辽阔壮美。记得在玉石节上,一位同行人拿着一块透彻温润的玉石问一个维族小伙子:“这是哪种玉?”
小伙子拿起来看了看,认真地告诉他:“河里的。”他答非所问吗?不是的。莽莽昆仑,逶迤三千里,现已发现多处地方产玉。古今有和田、且末,新近有青海产玉,山那边还有阿富汗玉、俄罗斯玉,但最温润可人的还是和田玉。和田玉深藏昆仑山腹地,被人工挖凿下山的称为山料;山崩石裂,崩落山涧,经若干万年水搬冰磨,冲进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的玉石,这时已变得圆润可人,这被称为仔料。山料在山,仔料在河。维族同胞回答“河里的”,其实已经告诉了你答案。
玉龙喀什河里盛产白玉、青玉和墨玉,自古以来这条河就是和田出玉的主要河流。经过上千年的河水冲刷后形成细腻晶莹、如凝如脂的高质量和田玉籽料很多就出自于此。采玉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矿采之外,传说中最简单和最普遍的就是月下采玉和脚踏采玉。月下采玉,就是在明亮月光下,到河里采玉,玉石在月光下会反光,让人一眼就能看到,在月光的指引下将玉石采上来。脚踏采玉,就是维吾尔族的姑娘到河里用脚踏玉,由于姑娘们的脚底细腻,能感觉到石头和玉石的差别,脚感到比较柔和的肯定是玉石。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上山拾玉。矿采的玉是最不值钱的,因为没有经过冰水的浸润,感觉不好。所以,现在尽管和田的玉石资源几近枯竭,但玉龙喀什河里还是吸引着成群结伙的捡玉人,形成了和田独特的捡玉现象。捡玉人之中有抱着侥幸心理想淘玉发财的,也有一些人是为乐趣和爱好而来体验一把捡玉的。可惜,捡玉要在枯水期,我们来的时间不对,不然,一定要感受一下别有一番滋味的“人为玉痴狂”。
怀揣奇石美玉,自然就要品评交易,和田的玉石巴扎就提供了和田玉的交易场所。“巴扎”在维吾尔语中是“市场”的意思,玉石巴扎是和田特有的风景,如今的和田玉石巴扎早已远近闻名,其含义也远远超出了“玉石市场”的范畴,成为了天南海北奇珍异石的汇聚地。我们的摄制组在这里不仅拍摄到了一些精美的和田玉籽料,更为难得的是,还拍摄到了重达几十公斤的和田玉白玉原石。能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珍贵罕见的玉石,让我们在辛苦之余也倍感兴奋。一想到这些丰富精美的画面素材能够为节目制作增色,我们的心中就充盈着比那玉石更加沉甸甸的满足与成就感。
完成了拍摄任务,我们被热情的维族老乡请到家中吃饭。这位老乡的房屋很宽敞,在当地也算气派,屋顶用木材雕刻的梁柱合榫结构而成,由于这里气候干燥,所以根本不用在木制的梁柱上刷油漆,裸露的木梁柱看起来十分自然古朴。我们分男女分别团座在两张炕上,洗手后,冰糖、糕点、哈密瓜、葡萄、馕饼、烤鸡、烤鸽、烤羊肉串等美味依次而上。很多人讲过,到新疆先苦后甜,事实的确如此。刚刚进疆后我们对风沙、戈壁、荒漠有着种种的不适,现在这些不适都化为了食物的甘甜、人情的温暖和心理的满足。
新疆产玉,产石油,产棉花,产葡萄干,产哈密瓜,还盛产古朴好客的民风。我们的新疆之行,收获的不仅是和田玉。走出新疆,《拾遗·保护》栏目《中国玉雕文化》的摄制工作仍在继续,摄制人员的灵魂与身体一并在寻访中国玉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