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承民间传统精髓   打造原创品牌节目  天视都市频道“秋虫博弈”大赛直播博

(2012-10-11 13:45:32)
标签:

杨议

京津

蟋蟀

电视大赛

天津电视台

分类: 特别策划

   继去年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成功举办了首届京津蟋蟀电视大赛和京津冀鲁四省市城际赛后,今年由都市频道和天津蟋蟀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主办的“秋虫博弈”——第二届京津蟋蟀电视大赛再次重燃战火。更先进的设备、更专业的制作、更默契的合作,一场全国独有的蟋蟀PK赛跃然荧屏。10月6日,本报记者在活动直播现场亲自感受了这场紧张激烈的“京津蟋蟀争霸赛”。

传承民间传统精髓 <wbr> <wbr> <wbr>打造原创品牌节目 <wbr> <wbr>天视都市频道“秋虫博弈”大赛直播博

传统要挖掘 文化需关注
  中国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娱乐方式。斗蟋蟀也称“秋兴”、“斗促织”、“斗蛐蛐”,始于唐代,最早在《诗经》里就有专门记载。因蟋蟀在秋季斗志最浓,而在古代汉字中,“秋”这个字正是蟋蟀的象形,所以,都市频道以“秋虫博弈”作为活动的主题名称,将时间定于10月初国庆期间,用电视直播的形式将这一民间娱乐形态记录下来,为正在享受假期的人们带去一份闲适。
  斗蟋蟀不单单是一种民间的游戏,它背后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只是一直缺少主流媒体的关注,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是全国第一家以直播方式将蟋蟀文化在荧屏呈现的电视媒体。继去年首次举办了三场“秋虫博弈”的直播大赛后,今年,都市频道再次集结各方资源,于国庆期间直播了两场看起来惊心动魄、趣味无穷的蟋蟀电视大赛。和去年一样,都市频道采用专业体育赛事的拍摄方法,将两只小虫搏斗的细节清晰地呈现在荧屏上,用高倍摄像机捕捉蟋蟀打斗的清晰画面和精彩细节,并将这些画面进行慢动作回放。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间的合作更加默契,尤其是在和民间蟋蟀界专业人士打交道的过程中,节目组接触到了更多蟋蟀文化圈里的专业人士,把获取到的更丰富多彩的业内知识传播给观众。
  “蟋蟀文化涉及到的领域其实很宽泛,不仅有斗蟋蟀这种娱乐休闲方式可供观赏,更有很多可以深层挖掘的历史文化内涵。除了描写斗蟋蟀的文艺作品外,甚至饲养蟋蟀的器皿也非常有品鉴价值,这是目前艺术品收藏界的一个专门的分支。这么一个有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又具有广泛群众参与基础的活动,我们用电视的形式把它进行包装制作,也是对这种文化的传承。”本次比赛的策划人王久阳向记者介绍,今年京津两个城市间的比赛组织了四支代表队,共约四十人参赛。因为有了第一届比赛的基础,所以,今年的筹备过程相对较顺利,编导组和技术团队也有了一定的默契。王久阳告诉记者,本次比赛采用的赛制也是目前全国比较通用、比较权威的,“近五年,全国范围内出现了‘蟋蟀热’,不仅是北方,南方也有很多‘虫友’常常切磋,尤其是一些具有稳定经济基础和生活情趣的人,对这项活动投入的精力和热情更多。每年大大小小的、各种范围、规格的蟋蟀比赛有许多,我们就是将这些群体有机地组织起来,给他们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

传承民间传统精髓 <wbr> <wbr> <wbr>打造原创品牌节目 <wbr> <wbr>天视都市频道“秋虫博弈”大赛直播博

电视直播让你“看门道”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爱看斗蟋蟀的人不少,但真正懂得个中文化和该领域知识的却并不多。在这场蟋蟀电视大赛里,节目组特意请来天津蟋蟀文化交流中心的苏鸿礼和张伟作为现场解说员,请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蟋蟀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项永康和著名相声演员杨议作为演播室嘉宾,在比赛中普及知识的力度不亚于比赛本身的观赏娱乐性。
  本届京津蟋蟀电视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吸引了天津队、天津滨海联队、北京队、北京中关村队四支代表队参赛。初赛采用七局四胜制,经过激烈角逐,天津队与北京队分别战胜了各自对手,闯入决赛。决赛采用的是九局五胜制,两队都排出了最强的参赛阵容,京、津两队的加油团分坐两旁,现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都凝神静息,聚精会神地关注着战况。而在最后特别增设的“虫王争霸赛”上,8只“重量级”虫王的较量也再次掀起大赛高潮,让观众大饱眼福。
  只听裁判一声令下,两位引斗师分别往斗盘里输虫,落草一番挑逗后,被激发起斗志的蟋蟀振翅开牙,接着,引斗师将虫头领正,裁判开闸,二虫“狭路相逢勇者胜”。“引斗师的水平很重要,要先把蟋蟀的牙撩拨出来,有牙说明蟋蟀的斗性被激起,获胜一方称为上风虫,为保护它,赛后它率先被提走。”有二十多年蟋蟀比赛解说经验的苏鸿礼老师一边解说一边为大家介绍相关知识,比如蟋蟀的名产地是山东宁津,这里的蟋蟀头大、项大、腿大、皮色好,具有北方干旱区虫的体质、顽强的斗性和咬死不败的烈性。比赛现场,宁津的蟋蟀就一度占据上风。裁判刚一开闸,“青尖翅”就蓄势待发,猛一开口便镇住了对面的“青麻头”,一串狮子滚绣球的动作伶俐漂亮;身挺背宽的“干草黄”对阵头线发黄闪光的“金线紫”,“干草黄”一个叼索单牙率先进攻,有叫有牙地来了个大获全胜;产地相同的“草紫黄”和“白线紫”,两只“老乡”相见却没有“泪汪汪”,一开闸就上演了一场激烈的追逐战;“青麻头”和“黄麻头”互不相让,两牙相交,咬成僵直的平身状,形成一个“铁板桥”招式,几个回合下来难解难分,双方出奇地顽强、勇猛,让人称赞……
  相声演员杨议表示,自己观看这场蟋蟀比赛就跟看足球比赛一样着实捏了一把汗,“决赛一般是高手过招,双方都积累了不少战斗经验,战略各异,智慧勇敢的往往能先镇住对方。”杨议将蛐蛐博弈比作人的博弈,因为从蛐蛐身上能看出它背后饲养人的智慧、眼力和对事物的判断分析力等等。除此之外,蛐蛐在搏斗中直面对手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也成为一种鼓舞人进步的精神,值得人们在生活中借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蟋蟀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项永康一再感谢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为广大“虫迷”提供的这个珍贵平台,“精彩的比赛放在荧屏呈现就是不同,感谢京津两地‘虫友’的付出和智慧,驯养出这么高水平的蟋蟀,正是有了他们的支持,才有了这样高水平的比赛供大家欣赏。”天津蟋蟀文化交流中心的苏鸿礼老师也表示,这场比赛是他近两年看过的水平很高的赛事,大家以虫会友,发扬了文化,打出了友谊。
传承民间传统精髓 <wbr> <wbr> <wbr>打造原创品牌节目 <wbr> <wbr>天视都市频道“秋虫博弈”大赛直播博

独创品牌 口碑自成
  其实,此次节目除了弘扬民间传统文化,普及蟋蟀知识,也在唤醒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几乎所有出生于上世纪50—70年代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生活轨迹,全家围坐在院子里,闻着甜甜的青草香,仰望着宁静的夜空,听上几声洪亮的蛐蛐叫,心瞬间宁静;三五成群的伙伴奔跑在胡同里,用报纸卷成筒状扣住蛐蛐,把它放到地上,用草梗撩拨助其互斗……
  收看了蟋蟀电视大赛直播的郝女士告诉记者,她觉得以电视的方式记录蟋蟀大赛很特别很有趣,“尤其是这种直播的形式,给人以更多的未知和紧张感。其实,女性也可以喜欢上这项娱乐,不一定非要自己养不可,坐下来观看就很好。我小时候也看过我的哥哥玩斗蟋蟀,这次看直播似乎感觉时光倒流,好多童年的记忆都回来了。”现场一位带着自己蟋蟀过来的参赛者告诉记者,他去年也参加了比赛,可惜没进入决赛,过去一年的时间让他重新琢磨了饲养和训练方式,蟋蟀的战绩明显提高了一大截。他还特意记录下现场蟋蟀搏斗的场面,回家留作比对资料。“养蛐蛐就跟养宠物一样,要特别爱它,懂得照顾它。看着它在台上英勇地搏斗,自己也会有种荣誉感。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给我们‘虫迷们’开辟这样的平台自我展现,真是太难得了!”
  如今,斗蟋蟀被称为具有东方特色的蟋蟀文化,已和钓鱼、养鸟、种花一样,成为人们彼此交往、陶冶性情的业余文化生活。一如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创办本次比赛的初衷,给喜欢蟋蟀文化的人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对这种文化的热爱有一个健康释放的渠道,而不是作为一种地下博彩活动而存在。节目组用电视大赛的形式,将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精粹重新发掘、整理,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两年来,都市频道“秋虫博弈电视直播赛”已慢慢自成品牌,拥有了自己的观众群、粉丝群,不仅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还让不少观众从这种新型的电视节目中得到乐趣,找到共鸣。
  “开始时我们只是想尝试挖掘一些与天津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但在一步一步的尝试和摸索中,最后确定要做这个节目。媒体要有善于发现和创新的眼光,蟋蟀文化大有文章可做,我们的电视直播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通过荧屏了解到这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娱乐项目。”王久阳向记者介绍“节目组下一步计划再做一场全国性比赛,邀请更多地方电视台,让更多网媒、平面媒体参与进来,扩大这项活动的社会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主流媒体的参与,我们要承担这种媒体责任,尽最大努力,想方设法将最精彩的东西以最精湛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本报记者  赵晓颖

            (转摘须注明转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