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舟曲,我们和你患难与共

(2010-08-28 01:02:30)
标签:

泥石流

兰州军区

遇难同胞

北京机场

刘玉遂

舟曲

杂谈

分类: 特别策划

   本报记者连线天津电视台赴甘肃舟曲救灾前线记者——
         
    2010年8月7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国务院为此决定,8月15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8月14日,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特派记者赶赴甘肃,深入灾区进行现场报道。本报记者对在救灾前线报道的天视记者马诚进行了多次电话采访,他为本报读者讲述了在舟曲灾区采访期间难忘的日日夜夜——

舟曲,我们和你患难与共


   星夜兼程赶赴灾区
  8月14日,17:30,我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正准备回家,突然接到台里通知,让我和几名同事马上赶赴甘肃灾区进行采访。原来,为表达全国人民对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8月15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为了深入报道灾区哀悼日情况和当地灾情,同时给灾区人民带去天津人民的问候,台领导决定派我和李明、郝文强、牛海疆四名记者立即赴甘肃采访。
  由于事发突然,我对这次采访没有一点准备,另外三个同事中两个还在采访,另一个在歇班,接到通知后,他们都在第一时间赶了回来。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准备好采访用的电脑、摄像机等设备,18:00,我们打电话给天津机场订机票,但机场售票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天津至兰州的当天最后一班飞机已经起飞。我们焦急地接着询问是否还有从北京飞往兰州的机票,工作人员告诉我们,22:55有当天从北京飞往兰州的最后一班飞机,而且已经只剩九张机票。此时已经是晚上七点多钟了,在这两三个小时内,我们能不能顺利赶到北京机场?考虑到采访任务紧急,我们已没有犹豫的余地,当即定了四张由北京飞往兰州的机票。
  19:40,我们从台里出发,为以防万一,台领导特意调来汽车和专职司机送我们去北京机场。在赶往北京机场的途中,我们心里非常焦急,生怕会错过当天这最后一趟航班。司机师傅看出了我们的焦急,车速比平时快了许多。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奔波,21:30,我们顺利赶到了北京机场。下了车,没等得及喘一口气,我们几个人急忙跑去办理登机手续。等到所有手续都办好了,我们坐在机场候机大厅里喘口气时,几个人的肚子突然都“咕咕”地叫了起来,我们这才想起来,大家还都没有吃饭。我们找遍了机场附近所有的餐厅,发现不管麦当劳、肯德基还是中式小餐馆,都无一例外地打烊了。最后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我们总算找到了一个卖套餐的柜台,一问才知套餐贵得吓人,但是再贵我们也不能不买,只有先填饱肚子再说,因为我们知道,接下来有非常繁重的采访工作等着我们。
  22:55,我们顺利登上了飞往兰州的飞机。飞机在茫茫夜色中飞行了两个小时,00:55,我们终于抵达了兰州中川机场。登机前,我们已经与甘肃电视台都市频道民生新闻协作体的同行取得了联系,甘肃电视台台长特意派了一位司机在机场接我们。司机告诉我们,从机场到兰州市区大概需要一个小时。等我们在宾馆里安顿下来,已经是8月15日凌晨3:00了。
哀悼日让我们更坚强
  8月15日不仅是纪念舟曲遇难同胞的国家哀悼日,而且按照当地风俗,也是这些同胞遇难的“头七”。悼念活动的主会场设在舟曲城关镇东街村的泥石流废墟上,兰州市区也设立了分会场。早晨6:00,连夜奔波数千公里、只睡了三个小时的我们又整装出发了,四名记者兵分两路,分别赶往兰州东方红广场和甘肃省红十字总会进行采访。
  东方红广场平时是兰州市举行群众性活动的地方。从8:00开始,来自兰州军区武警甘肃总队的部队官兵和甘肃省公安厅、教育厅、卫生厅、工商局、地税局、国税局、铁路局的代表以及市民一万多人,陆续从四面八方来到了广场。他们自发地穿着白色衬衣,胸前戴着白花。广场上,“甘肃省各族各界深切哀悼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的黑色条幅无比肃穆。
  10:00,哀悼仪式开始。远处,长鸣的汽笛声此起彼伏;广场的上空,被放飞的几百只白鸽子展翅飞远,为天堂里的遇难同胞送去亲人的问候。人们为悼念同胞久久低头默哀,人群中不时传出令人心碎的低低的哭泣声。哀悼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向遇难同胞敬献鲜花,记者看到,在献花的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咿呀学语的儿童,他们都静静地捧着鲜花,表达自己的一份真情。在参加悼念活动的人群中,记者看见一位老人手捧一块一米多长的红色条幅,条幅上写着“舟曲加油”四个大字。记者询问得知,老人名叫王发利,是兰州石化的一名职工,30多年前从山东来到甘肃支援大西北,当天早晨6:00就从西固乘车赶到了东方红广场。老人捧着自己连夜托人赶制的条幅告诉记者:“甘肃就是我的家,舟曲人民就是我的亲人。虽然不能到灾区参与救援,但我还是想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一份哀思。”
  记者在甘肃省红十字总会采访时了解到,自从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难发生后,省红十字总会收到了全国各省市红十字会以及全国人民的大量援助,这些物品中有方便面、矿泉水、帐篷以及应急药品。灾害发生后的很短时间内,甘肃省红十字会网站的浏览量已经高达九千四百万次,甚至有时因为浏览人数太多而导致网页打不开。省红十字总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截止记者采访时,甘肃省红十字总会已收到各界捐款3886.9万元,而每天早上8:00以后,自愿来红十字总会捐款的人就没断过。
  在捐款的队伍中,一名叫刘玉遂的女士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刘玉遂女士的丈夫是天津人,她曾经和丈夫在天津生活了十年,之后她到舟曲歌舞团工作了很多年,退休后和丈夫在兰州定居。她告诉记者,舟曲发生泥石流灾害让她感触很深,她特意代表全家赶来捐款,虽然自己退休后工资不是很高,但遇到汶川大地震、西南干旱等这些灾难时,她都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我在天津生活了那么多年,我和天津人一样热情豪爽。自己的同胞有了灾,我们不帮谁帮?”

舟曲,我们和你患难与共


    争为同胞流热血
  兰州作为舟曲救灾的第一线,承担了救护伤员的主要任务,在泥石流中受伤的灾民很多都被转到了兰州市各大医院接受治疗。
  8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兰州军区总医院。记者了解到,这家医院为了治疗舟曲转来的患者,特意腾出了60张床位,同时抽调了70名专家和医护人员对灾区伤员进行特别治疗,保证每个病房都能配备一名医师和两名护理人员。由于灾区患者多以骨伤为主,所以医院抽调了骨科、脊椎科、胸外科等十几名各科室的医护人员,组成了骨干医疗队。在采访的时候,记者就看到有三位灾区患者被转到兰州军区总医院,这三位患者先是被飞机转运到兰州,然后又由救护车运到总医院。由于这些灾区患者的伤情都比较严重,加之路途上又耽搁了时间,所以医护人员救治时都在争分夺秒。兰州军区总医院院长尹强对记者介绍,兰州市共接待灾区患者77人,仅兰州军区总医院就接待了其中的24人。
  救治伤员需要大量血液,这也导致了兰州各医院血液紧缺。为此,甘肃省红十字会血液中心每天出动五辆流动采血车进行采血。当记者来到兰州市商业中心张掖步行街时,就看到了这样的一辆流动采血车,车的前方贴着一张提示语,上边写着“血紧缺”。记者采访了解到,兰州七八月份的血库本来就储备不足,泥石流灾难发生后,广大兰州市民踊跃献血,献血的人比平时至少多了40%,基本满足了救援前线的用血需求。
  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兰州军区的战士小朱。小朱是兰州军区的一名驾驶员,舟曲泥石流发生后,小朱就随部队第一时间赶往救援前线,在灾区连续奋战五天后,他刚被战友替换回兰州,稍作休息后,他又赶到流动采血点来献血。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倔强的小朱边挽起袖子露出胳膊边大声说:“你们放心,舟曲人民遭受了那么大的灾难,我为他们献点血又算什么呢?”

舟曲,我们和你患难与共


    废墟上崛起希望
   在兰州市区进行采访的同时,我们几个来自天津电视台的记者积极和甘肃省红十字会联系,寻求去舟曲灾区第一线的机会。但是,由于通往舟曲的路暂时仍不顺畅,为了给救援车辆留出车道,因此几乎没有其他车辆进入舟曲。8月16日下午,甘肃红十字会打来电话告诉记者,他们将派一辆运送救援物资的大卡车赶往舟曲,如果记者愿意,可以乘这辆大卡车一起赶往舟曲。我们几名记者喜出望外,马上收拾东西登上了这辆卡车。
  通往舟曲的路狭窄崎岖,非常难走。外边的天渐渐黑了下来,大卡车只能在黑暗中慢慢行驶。20:00左右,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前边的路更加难走了。车行到一个镇子时,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司机决定当晚先在此住宿,等到天亮再往前走。我们在焦急中熬过了这无比漫长的一夜,天刚放亮,我们继续赶往舟曲。经过八九个小时的跋涉,直到中午12:00,我们才到达了舟曲县一中。这里位于白龙江上游,地势较高,救灾指挥部就设置在这里,从全国各地运来的救灾物资也被放置在这里。由于天气预报说舟曲近期还会有暴雨,因此舟曲县的受灾群众安置点也被移到了河流的上游。
  在经过简短的休息后,记者马不停蹄赶往舟曲县县中心。这里位于白龙江的岸边,也是此次遭受泥石流破坏较为严重的地方。由于泥石流堵塞了白龙江河道,所以两岸的房屋已被泥水淹没。当记者赶到这里时,武警水电部队的官兵正在二十四小时不停地用翻斗车、铲车等大型机械对河道进行清淤。当地居民告诉记者,前一天这里的水位还有齐着二楼阳台那么高,经过部队官兵二十四小时的努力,今天河水已经落下去了一米多。武警水电部队的官兵对记者说,当天天气很好,他们今天又加大了清淤力度,气象部门也加大了对舟曲附近山区和气象的检测,防止泥石流灾害再次对当地群众产生威胁。
  记者接着对灾民安置点进行了采访。我们看到,受灾群众在舟曲县政府的安排下得到了妥善安置,都住进了临时搭起的帐篷,吃饭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受伤群众也都已经被送到了医院接受治疗。得知我们这些记者来自天津,几位灾民紧紧拉住我们的手,连声感谢天津人民对灾区同胞的关心和帮助。
  在灾区,我们一次次拍下了这样的镜头:那些朴素的灾民站在废墟上,望着远处巍峨的群山,沉默不语。此刻,我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但是分明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坚忍与力量。在这个时候,我们和他们同样相信,这些顽强不屈的人们,正在挺起他们大山一样的脊梁,有一天,他们会让脚下的废墟重新成为自己美丽的家园。     
         

                                                         本报记者  贺雄雄

 

                                        (转载须注明转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