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交通广播主持人,现主持:《新闻早班车》、《笑一笑十年少》、《电波起床号》节目,《津晨播报》路况直击。所主持的《新闻早班车》、《笑一笑十年少》被评为天津最具影响力节目。

她是交通广播最年轻的阳光主播——李江。典型的天平座,喜欢笑,笑起来犹如朝阳一般。
清晨5:00,津晨上空第一声早间直播问候,准时传出她动听、颇具亲和力的声音:“早上好我的朋友们,起床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整装待发共同迎接新一天的挑战吧……我是阳光江江”。
7:00至8:00正值一天最繁忙的早高峰时段,此时的李江又从亲和、感性的阳光健康达人转身成为知性新闻女主播。在《新闻早班车》中,她以成熟、理性、睿智的声音带听众了解国内的大事小情、国际上的风云变幻,和搭档吕冰将这档新闻节目说得生动鲜活。
记者:大家熟悉你的声音是从每天清晨开始的,常年坚持四五点钟起床辛苦吗?
李江:“早起采摘一天当中最美好的时光”——我喜欢早起的感觉,喜欢这样一句话,这句话伴我度过了4年大学时光,直至话筒前工作的五个年头里,都有这句话如清新的晨风荡漾在耳畔。
记者:怪不得大家都叫你“阳光江江”。
李江:“阳光江江”是听众对我的昵称,我喜欢这样的称呼,更喜欢光合作用。我没有确切统计过,有多少人在《电波起床号》、《新闻早班车》的声音中开始一天的工作与生活;有多少人在《笑一笑十年少》的陪伴下快乐回家。他们不曾与我谋面,只是通过电波聆听我的问候,通过电波进行心与心的互动。这就像是一种能量源,有这样一种动力的不断注入我感受不到辛苦,只有幸福!
爱上广播
记者:说说你是怎样称为一名“广播人”的吧?
李江:说到与广播的情缘,有些同行会说自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或某种机缘巧合。但对我而言,能幸运地坐在话筒前,不是巧合而是必然,我很珍惜。我父母都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我很小时就爱上了新闻工作,从小接触最多的也就是广播、新闻、镜头,还有父母匆匆的背影。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练就了我超强的自理能力,我在家是父母的乖女儿、在班里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在学校里是团委的活跃分子。大小演讲比赛的领奖台上都有小小的我。但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我似乎还没有开窍儿,还不清楚自己将来的方向。直到考入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开始系统的专业学习,那一刻突然唤醒了我内心对话筒的渴望,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记者:看来做一名广播人,你是有家学渊源的。
李江:是的。爱上广播要感谢我的父母给了我很好的启蒙,感谢我的每一位专业老师对我的点播,感谢台里每位前辈对我的严苛指导,教我做人做事。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线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对新闻广播事业的忠诚都在影响着我、激励着我。
记者:那你是科班出身的主持人喽?
李江:也可以这么说吧。我是想,既然学就要学得专,就一定要让自己具备坐到话筒前的实力。所以大学四年里如何把小小的我磨砺成一名合格的播音员主持人成为了我为之奋斗的目标。
四年的专业学习、社会实践、老师推荐、层层考核,让我幸运地坐到了我爱的话筒前。我还记得第一次直播时的情景,貌似很镇定,其实紧张的几乎忘了推话筒。但幸福的是,工作后我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都是资深的好老师,而且都对我帮助很大,教会我很多。包括后来读研,从节目时间调整上,台里也给了我很大支持。
快乐如斯
记者:我听说你是个直率略带点豪气的人,说话不喜欢拐弯抹角,喜欢大笑,兴之所致常常手舞足蹈。那你如何定义自己的性格呢?
李江:豪放大度、乐观奔放中不乏沉默恬静,温柔平和,这就是我健康、阳光的性格。用微笑迎接每一个新的开始,面对工作、挑战,得之泰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面对未来,自信的我,始终会保持慧智为源、恬淡为舵、宽厚为浆、坚毅为伴、豁达指航,继续我的愉快旅程。
记者:所以每次听到你的声音都传递着一种快乐,用听众“夕阳红”的话说“特喜兴”。
李江:经常有人问我“丫头,回回看你总这么开心呢?”答案很简单,我做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交通广播这个平台给予我土壤、能量、还有充足的空间,喜欢,就埋头干,无需考虑太多的因素。所以也就没有不开心的理由。
记者:看来你就是那种很少有烦心事的人。
李江:要说没有烦心事儿那是不现实的,可作为主持人我们有着特殊的身份定位。更多时候我们是信息的中转,无论外界有着怎样的干扰,推开话筒的那一刻我们的状态一定是,也必须是积极饱满的。我认为一个不会控制自己情绪的主持人,并不算一个合格的主持人,至少不够优秀。
记者:那你是怎么去调整的呢?
李江:生活本来就是平淡如水,放一点糖,它就是甜的;放一点盐,它就是咸的。想调制成什么味道,全在于自己的心境。心境如果是悲哀的,那么我们看什么东西都是灰色的,不再存在着美好的希望;心境如果是快乐的,即使刮风下雨,也能让人觉得风雨过后就是彩虹。?有时候,我们经常为爱、为情所困、为物所累,为文凭读书、为当官而强作欢颜,为我们企图抓住的薪水、功名、成绩和职位……却不知唯独放飞了快乐这只美丽的小鸟。每天保持一颗好心情,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心是快乐的源泉,快乐就在你的身旁。未来的我一定会一如既往得坚持我的阳光精神。
和话剧的约会
记者:除了话筒前,主持人还有很多可以展示的舞台。你也一样吧?
李江:没错,像我除了对话筒的热爱,还很热衷于舞台表演,也许是我比较解放天性的原因吧。在大学期间我就是一“虫子”。上大学时,每年的大学生艺术节中的话剧展演中,我是一定要“冒泡泡”的。出演过原创话剧《一只红色塑料桶》中的韩晓红一角获得过三等奖。学院话剧社,每个演出季的舞台上都有我的影子,当然演出的多数是喜剧,偶有荒诞剧,纯属自娱自乐。我还给动画片《可可洛图书馆》、《跨时空少年》、《小小特工队》、《小飞象》,译制片《电子情书》、《哭泣的玫瑰》、《时空爆破》等配过音。
记者:说到舞台,2009年底你参演了开心麻花《索马里海盗》的全国首演,而且连演了三场。
李江:是巧合,也是一种必然吧。首先要感谢台里领导给了我们主持人除了直播间以外更广阔的展示空间。我认为“开心麻花”更像一个符号,已经成为京城有名的演出品牌。近几年在咱们天津演出市场也极具影响,拥有了“天津麻团”。作为北京的近邻,我们天津其实有着很好的受众平台,现代的天津观众不光喜欢进茶馆听相声,他们更喜欢体验多元丰富的视觉空间,而“麻花”恰好满足了这一点——在边缘制造火花,给忙碌焦躁的现代都市创造一个清爽松弛的“开心麻花”笑场。参演《索马里海盗》,我用了一个“畅”字来概括心情。很好理解,这个过程充满了畅想、欢畅、畅怀、畅快、更带领台下的每一个参与者畅游一番。
做“三识而立”的主持人
记者:在你的博客里看到这样一篇文字,说做节目就像在烹饪一道大餐。
李江:这样比喻是因为我是个老饕的缘故吧。其实不难理解,以我主持的交通广播《新闻早班车》节目为例。在特定的时段环境,节目所要面对的是动态中的目标受众。既然是要面对动态中的目标受众,就应“以动制动”,以传者的主动带动受者的主动,使受众产生主动地收听行为。而这一切的前提取决于节目的个性化。个性化意味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变”,这样,以节目的个性化始终吸引着动态中的目标受众,使他们闻“香”而来,主动入席,品尝早间第一道“新闻资讯大餐”。而如何在众多早间新闻资讯类节目中“烹”出私房味,实现节目的个性化,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记者:看来你对做早间节目有很深的体会啊?
李江:因为从坐在话筒前第一次说出天津电台的呼号至今,一直在主持《新闻早班车》节目,感情很深,所以聊到早间新闻这个话题我都会兴奋就想多说两句,不介意吧?
我一直认为,早间新闻资讯的品位与口味很重要。首先,早间新闻资讯节目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正如一道菜必然有它的烹制理念,形式可以模仿,精髓却无法模仿,而理念正是别人无法炮制的核心竞争力。而理念的个性正是我说的“品位”问题。早间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动态、流动性强,所以节目一定要适应动态人群的情绪基调,与其收听状态相吻合,“适其胃口,合其需要”。无论用什么盘子盛、是先上甜品还是先上汤品,创作的理念应该是以早间受众为出发点,以新闻性为主基调,兼具服务性、娱乐性、互动性,突出生动的传播特点。像我常在节目中说的,“用第一道阳光早餐引领大家的听觉神经”,也就是吸引自己的目标受众。所以要想打造节目的品位就必先有理念的渗透,才使得资讯的内容有依托,轻松营造出早间氛围,深入受众的听觉。
再来说说口味。很好理解,口味就是一档节目内容的个性。要想实现早间新闻节目的个性化牵引,就要让人眼前一亮,做到资讯内容的多元化。与早间电视新闻相比由于缺少了画面的冲击,广播的早间新闻节目不具备足够的新鲜感,很难使受众一下子兴奋起来。要想摆脱广播早新闻的易显枯燥、平淡的状况,节目内容必须多元化才能吸引听众的耳朵。这里新闻内容的多元化是指新闻性、服务性、娱乐性与互动性在节目中的体现。
关于新闻节目的“互动性”也许大家会有疑问,新闻节目是很严肃的,怎么可以互动呢?其实我所谓的互动不是话题讨论、读短信、或接电话。而是指“进行时”状态下,听众最关切最想听到的及时天气、路况信息、施工绕行线路等等。在我们交通广播《新闻早班车》节目中这种互动信息的适时插入,不但软化了广告与新闻内容的味觉差,还保证了极低的流失率。
其实就是一些简单元素的排列组合,就会让广播新闻也有滋有味。节目多元而不繁杂才能使得受众的“早餐”更有滋味。
记者:你认为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李江:标准不敢说,只能说是个人理解。就一名主持人而言,我认为只有合格、优秀之分吧。现阶段我可以很肯定地说自己是一名合格的主持人,优秀的话还要更加努力。“成功”应该是一名优秀的主持人给节目带来的最终结果。
“三识而立”我认为对主持人很重要。这个“三识”是知识、见识、胆识。知识能由学习获取与累积,固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见识难得,然而也可由历练中培养。只是一个人培养见识,必须胸襟开阔,不自满,遂能不自囿。人人可以有良朋,见贤思齐,友直友谅友多闻,自然能有开阔的视野,而能高瞻远瞩。反之,人若自命不凡,则开启心智的门窗也就关闭了。这种人不可能有见识。胆识,看来似乎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关。然而有胆识之士,大多先有上面两识的积累,加上有一肩担起责任的使命感,遂能弘毅致远。这番话是历史学家许倬云说的,我觉得很有道理。主持人一个人如果有了学识、见识、胆识这三识,也就同时明确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对世间之事能够看得透、想得明、行得正。看得透则不躁,想得明则不妄,行得正则不惧。到这个时候,不就能“立”了吗?
记者:我发现你总爱用“小小的我”这个词?
李江:呵呵……小人物挺好的,很多小人物身上都有大智慧呀。我觉得正确认识自己,在遭遇挫折或打击时,能学会自我解嘲,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成功=正确的自我。
(转载须注明转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