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天津电视台评论节目《观点强中强》时,李强是睿智的,敏锐的,那眼光犀利得似乎可以洞穿一切。因此,接到采访李强的任务,记者有些忐忑,毕竟这是和高手“对决”。一番畅谈后,记者见识了另一个李强——谦和、清雅、淡定、执著。究竟该如何“评论”他呢?记者撷取了几个片段,为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李强。
不给话筒当架子
李强成为电视节目主持人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1990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他在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做了团总支书记。1993年的秋天,他听朋友说天津电视台办了一个新节目叫《青年大世界》,正在招主持人,朋友认识里面的一位编导。经朋友介绍,李强去试了一下镜。“当时导演让大家各自在镜头前说一段话,那会儿我往镜头前一站,发现找不出什么话来,最后只说了一句‘青年朋友大家好’。”一晃半年过去了,节目开播几个月后,李强想没戏了。就在当主持人的念头要沉下去的时候,他却意外接到了《青年大世界》夏朝晖导演的传呼。第二天,他就在摄像机前拿起了话筒,当上了主持人——客座的,而且这一“客”就是6年。
“刚当主持人的人首先得到的往往是一种虚荣心的满足,这时候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光辉形象,反正我开始就是这样。当时,我觉得自己南开大学毕业,长得也不赖,自信满满,晚上睡不着就想象自己在荧屏上会如何谈笑自若,如何洒脱儒雅,如何受观众欢迎……总之,画了不少张大饼,把个虚荣心喂得饱饱的。然而,所有的这些幻像,都在我拿起话筒的那一刻跑没影了。”说起这些经历,连李强自己都禁不住笑了。
回忆起第一次拿起话筒时的窘态,他进还历历在目。“当时我脑子里一片混乱,原先倒背如流的三百来字串词像小耗子到处乱串,抓都抓不住,就别提再让它们排队了。表情和语言象是正闹分家的兄弟,合不到一块去。不到一分钟的串词足足录了半个多小时才算是勉强通过。接下来的采访又是如坠五里雾中,从哪问起?该问什么?对此我就一无所知,当时觉得自己就象一个牵线木偶被导演摆来摆去。我的主持人经历就在这种情景下开始了。以后的几次采访和上镜情况也没多大的好转,直到有一次导演急了,冲我喊了一句:‘你简直就象个话筒架子!’。”现在想来,主持人和话筒之间总有一个主仆易位的过程。李强说,小小的话筒其实挺沉,每个想做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人,应该首先想明白,这事不好玩儿。“当我们拿起话筒的时候,先想的不该是自己怎么风光,而是不要成为一个话筒架子。”
《观点强中强》中找到真我
都市频道日播新闻评论栏目《观点强中强》于2009年5月25日开播,周一至周五每晚22:00,李强用他那磁性的声音和清雅沉稳的形象,全新打造了这档给人以理性认知的新闻评论节目。这档节目也弥补了现阶段都市频道纯观点新闻评论栏目的空白。
刚开始接手这档节目时,很多人都觉得遗憾,因为从2003年10月开始,李强入主《沟通》栏目,一干就是6年。6年中,他付出了艰辛也收获了荣誉——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优秀播音主持作品奖一等奖、2006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等诸多奖项,并入围了全国十佳节目主持人。但李强依然觉得放弃《沟通》是值得的,这次转型对于他来说太应该了。“我喜欢《观点强中强》,做这个节目的时候,才能找回真的我。”李强说,《沟通》是在普通人身上发掘人性的光辉,送达人物关怀,是感性的,受众以女性观众居多;而《观点强中强》是理性的评论节目,受众以男性居多,他喜欢这样的节目。
《观点强中强》开播以来,围绕“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三大类选题进行言论的探讨与话题的剖析,突出时效性、贴近性以及言论的重要性。所涉及的话题都是新闻发生当天或短期内的社会热点评论,贴近社会生活,如《面对甲流,中国防范是否“过度”》、《“神木模式”成吗》、《物业税,买房容易养房难》、《“明星代言”板子打给谁?》、《住改商,一票能否?》、《明星染毒,毁了谁?》、《楼宇广告,动了谁的“蛋糕”》、《“公交惨剧”拷问了什么》等等。其中对本市的重大事件还进行了迅速、及时的评论关注,如《打造城市文化新实力》就围绕广大市民热议的本市《文化中心规划设计方案》邀请了参与规划设计的专家和文化学者进行了及时、有力地解读评析。
在每期的节目中,主持人李强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两位嘉宾评论员旁征博引、深度解析,力求做到言论观点的多面表达与碰撞。李强深知,要想在跟人说话的时候保持对话的姿态,必先取得与人对话的资格,如果你不能在问题的认知上与众多的被访者基本持平,对话就无从谈起。为了形成自己的言论立场,身兼监制、制片人、主持人三职的李强苦练“内功”,一头扎进新闻堆里,就连在上下班的路上开车收听新闻广播,回到家看电视也是锁定在新闻频道。“评论节目对于我来说挺难的,瞧,这一年来我的头发白了一倍。”李强觉得,评论节目不是骂街,而是要做精到的评论分析,以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公民社会化,这个社会才有希望。公民社会的民智是要开启的,光愤青没有用,评论节目要做到建设性,满足大家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才是新闻评论的做大魅力所在。”
在节目中,李强遇到的净是“高手”,每期的嘉宾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他们水平很高,常在节目进行中给我出点子,这次把我的闪光语言托举了出来。所以主持人要想引导、控制节目难度不小。这就好比你开着一辆小汽车跟在大公交车后面,它把你的视线都挡住了,小车要想领路就很困难了。”李强恰如其分地给自己的境地做了个比喻。不过整天与高手对决,一天一个新台阶,主持人自己也“强大”了许多。
李强明白,评论节目切忌“瞎子摸象”,必须下去了解事件的全貌,才能做得专业,不说外行话。前段时间,都市频道清明节举办都市文明共祭活动,李强参与了这次直播。一到北仓殡仪馆,他就找殡仪馆的工作人员聊天,了解了很多不是不知道的事情,丰富了知识面,做起节目来更加得心应手。做评论节目也一样,李强有着强烈的“接地气”的愿望,“整天在屋里看报上网,时间长了就会有饥渴感,不接地气不行。我现在最想下去采访,掌握一手资料,并接触一下外面的世界。做主持人不是看你拥有多强的能力,而是要有‘胃口’,有超强的吸收能力和消化能力。”
农民的儿子有颗感恩的心
细心的观众发现,李强得过的三次大奖中,有两次报送的选题和京剧有关,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爱好。生活中,李强有两大爱好:唱京剧、下象棋。好多人都觉得这是属于老年人的爱好,但他不这么认为,这都是国粹,年轻人更应该喜欢。父亲就是戏迷,小时候在农村的院子里,星空下,他和父亲一块儿听收音机里唱戏,听着听着就入了迷。高中的时候,他开始学着唱戏,开联欢会唱过马派的《甘露寺》。“当主持人获的三次大奖中有两次的作品和京剧有关,第一次的作品是《青年·京剧》,获金话筒奖的作品是《女老生王
瑜》,也算是无心插柳吧,票友的爱好的确帮了我不小的忙。”喜爱京剧的朋友一定记得央视戏曲频道曾经做过的一期天津广电票友演出的专辑,李强的马派老生唱得还是挺有味道的,他的拿手剧目有《空城计》、《三娘教子》、《淮河营》。
李强常说,他是怀着一个农村长大的青年对这份工作的无限珍惜走到今天的,“对于今天许多的农村孩子来说,进城恐怕依然是一个梦想。我1960年代出生在河北省枣强县,这种梦怕是从胎教的时候就扎下根儿了。那时候一年也就吃一回肉,几年吃一回鱼,我是上高中的时候才从县城的同学那里认识了香蕉。从懂事起,大人就都这么跟你说:好好上学,将来考上大学,进了城才有铁饭碗,要不你连媳妇都娶不上。所以,苦读十一年,终于考上了南开大学中文系,我是我们村的第一个名牌大学生,来天津的时候头一回坐上了火车,尽管一路上没座,可没觉得累。你说,我是从那么苦的一个环境走出来,现在咱是新闻工作者,对这份工作能不珍惜吗?”多年来,虽然没攒下多少银子,但李强却攒下了扎实的基本功,说起动力,可以说是对这份工作有着由衷地喜欢和热爱。
现在,李强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评论中化解对立,把大家放在一个平和的立场上。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要是没有阅历、资源、知识结构和新闻理想,是寸步难行的。主持人是个强烈的符号标志,但没有机遇和伯乐也是枉然,因此李强对天津电视台一直心存感激。“主持人真的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是机制和空间成就了我,否则我一文不名。”
在主持人竞相玩起“腔调”、PK奇装异服,甚至模仿娱乐圈明星借绯闻上位的今天,执著的李强仍然坚守着他做主持人的“底线”——坚定的信念和深度的思考。
(转载须注明转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