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专栏》中国大量的进口铜是否会重新涌出?
撰稿 Andy Home; 编译 丁琦/程琳
路透伦敦4月25日电---中国铜进口的巨大规模再度成为全球市场的关注焦点.
再明显不过的一点是,中国买家已从现货市场上消失.
很多个星期以来,上海和伦敦市场的套利一直处於非常不利於进口一端.
沪铜的实货升水一直疲软,实际上低於衰退中的西欧的铜价.
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点是,上海保税仓库库存已迅速升至50万吨以上.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第一季创纪录的精炼铜"进口"也未能鼓舞哪怕是最活跃的铜市多头.
没有终端用户的推动,外界普遍担心,进口的铜在通过中国海关後,只是被堆到了已经充盈的保税仓库里.
这反过来加剧了市场当前的错位状况,即中国在做多供应过剩的铜,而全球其他地区则在做空.
过去一天左右,沪铜价差曲线收窄,但近月仍呈正价差格局.相比之下,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正在经历数年未见的现货日(cash-date)<CMCU0-3>供应紧张的局面.
这种错位往往不会持续很久.一个外界普遍担忧的明显解决方案,是将上海保税仓库中的铜大量再出口,运到LME仓库交割.
<^^^^^^^^^^^^^^^^^^^^^^^^^^^^^^^^^^^^^^^^^^^^^^^^^^^^^^^^^^^^
浏览中国精炼铜进口图表,请点选链接:(http://link.reuters.com/muq96s)
浏览中国废铜进口图表,请点选链接:(http://link.reuters.com/fac87s)
浏览中国铜精矿进口图表,请点选链接:(http://link.reuters.com/wac87s)
^^^^^^^^^^^^^^^^^^^^^^^^^^^^^^^^^^^^^^^^^^^^^^^^^^^^^^^^^^^>
**未见大量出口涌现**
这种情况尚未发生.诚然,中国3月的贸易数据显示,铜出口量为26,500吨,为去年4月以来最高月度水平.
但令人意外的是,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不到一半流向韩国或新加坡,这两处是LME交割仓库所在地.
约有8,000吨铜出口到了中东,还有一小部分则被运往台湾、日本和马来西亚等其他亚洲国家.
出口目的地的分布状况表明,更多冶炼商是在利用具有税收优势的收费合同,而非整批地将库存从上海转移至LME仓库系统.
4月和5月的出口料将增长,据上海当地人士,未来数周保税库铜的再出口量或超过5万吨.
但抵达韩国和新加坡的LME仓库的铜依然有限,过去一两周总共只有1.1万吨.
这点规模称不上巨大,尽管由逆价差导致的LME交割升水现象出现消退.
但令人质疑的是,上海保税仓库里这些堆积如山的库存的流动性究竟有多大.
值得注意的是,上次这些"弃置"库存被大量重新出口发生在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之间,当时这六个月中的再出口总规模仅为15.5万吨.
**进口减少?**
这个规模足以浇灭伦敦市场上的冲动,但还是小於中国业者现货需求回升所造成的提领库存数量.
当然,当时逐步提领库存是对新进口精铜不振作出回应;2010年12月到2011年5月期间,月均进口降至19万吨,之前六个月平均为22.5万吨.
今年还会是同样的情况吗?
似乎有这种可能,但进口数量变化程度将取决於中国消费者在与生产商和经销商的定期合同中已经买入多少.
这些合约采购来的铜是必不可少的,反映了精炼商最基本的进口需求水平,支持着现货市场和金融套利流动.
巴克莱资本分析师表示,中国买家今年的合同采购量提高到每月20-25万吨,去年为15-17万吨.
鉴於没人否认今年以来现货需求一直比较稀少,这个数据或许暗示,中国第一季进口过剩数量大约在30-45万吨之间,大致符合对过去数月上海保税区仓库库存增幅的多数预估.
合同进口量上升有两方面影响.
首先,未来一段时间若进口回落,则程度可能比当前预期的要温和许多.
其次,现货市场指标和逐月波动的精炼铜进口数字,可能在评估今年中国需求时不是十分有用.
**原材料需求依然强劲**
更有用的或许是除精炼铜外的中国其它铜进口数据.
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对进口铜的需求显然没有下降.
今年第一季废铜进口散重高达106.2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6%,也是2008年第一季以来同期第二高.
同时,第一季铜精矿进口散重达176万吨,也创下历史同期最高,需注意的是第一季数据往往会受到农历新年的因素影响.
巴克莱资本的研究团队认为,这两个现象或许与中国冶炼商购买更多废铜来填补较低品级及更为复杂类型的精矿有关.
不过,进口上升或许只是单纯反映了中国冶炼商持续扩大产能,以及随之而来的原材料需求上升.
中国去年精炼铜产量增长14%,今年前三个月又增长10%.3月整体进口年率为600万吨,创下2011年8月来第二高位.
**应不应该担心?**
那麽,我们该不该担心呢?
若巴克莱资本所言今年中国合同购铜量增多属实,也确实符合上海保税区库存增幅的市场估值,那麽市场对中国需求状况的看法或许是杞人忧天了.
强劲的原材料进口带动国内产出强劲成长,加上稳健的精炼铜进口,暗示市场仍然对铜有着极大需求.增长可能在放缓,但仍然是在增长,这意味着铜数量增加.
的确,从街谈巷议的一些供应链下游库存上升的数字来看,中国市场或许面临着国内累计供应过剩的风险.
但这种过剩局面实际上不会扩散到国际市场.
上海保税区库存迄今为止都还比较有"流动性",因为没有增值税或出口税方面的障碍,可以扭转流动方向.
但至少目前为止转向外流的数量不多,意味着其持续留仓的"惰性"要比原先预期大得多.
与其担心中国进口需求,市场不如多担心一下其它市场供应紧俏的情况.(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