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关于中国下半年宏观经济以及资本市场的十个问题(四)

(2010-08-03 22:47:34)
标签:

转载

关于中国下半年宏观经济以及资本市场的十个问题(四)

中期研究院宏观策略组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付鹏;高级研究员赵先卫

七、   美国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也创造了宽松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流动性

    次贷危机的爆发地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明显减弱。在危机发生后政府主导的第一波紧急救援之后,现在美国的经济难题在于如何让私人部门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即在政府政策刺激效果逐渐消退之后,私人部门现在并没有很好结下这一棒。这从美国近期房地产数据以及就业数据就可以看出来。

针对一系列经济数据的疲软,美联储发布报告预计,今年美国GDP将增长3.0%至3.5%,略低于此前预计的3.2%至3.7%,还将2011年的GDP增长预期由3.4%至4.5%调整为3.5%至4.2%。就此,我们认为美国经济将呈现底部缓慢复苏态势,在这种背景下下半年美国仍将保持货币宽松状态以支持经济复苏。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表示,由于财政政策已用到了极限,同时金融市场存在非同寻常的不确定性,在可预见的将来,将需要把利率维持在超低水平,以提振美国萎靡不振的经济。

保持低利率会改变家庭储蓄率上升的情况,刺激消费。此外,低利率还会刺激私人部门增加投资,一旦私人部分投资需求加速,美国国内就业状况就将得到缓解。而同时低利率会推高资产价格,使企业获得用于借贷的抵押品,银行也可以获得用于放贷的资金,促进银行信贷扩张。由于安全资产回报率较低,这进而会推动投资者承担更多风险。最终,有了美联储在较长时期内维持低利率的承诺,企业和银行可以利用短期借款,为缺乏流动性的头寸融资,这又将促进投资

八、   欧元危机的解决使得全球风险情绪完全释放

关键词:信心、欧元、欧元信誉、全球三角型经济结构

正如我们在第二部策略报告中所讲到的,欧元危机的问题已经反映了市场信心问题,而且随着欧元危机向纵深发展,欧元危机已经波及到全球经济是否存在二次探底的担忧,欧元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在欧元危机处于最低谷时,我们发现一些市场信号反映出信心正在逐步恢复。

首先市场对于欧洲危机的重要‘推手’—金融评级机构的诚信多了更多的质疑声,在其再次下调希腊评级成为垃圾债的时候,欧元区的货币市场并没有产生重大的波动,并且甚至欧元出现了小幅度的上涨。其次在债券市场,信用市场,货币市场蔓延的欧元危机已经将全球经济推到了“二次衰退”的边缘,如果欧元主权债务危机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全球经济可能会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中。从那时全球各大市场走势就已经初现端倪,除欧洲股市喋喋不休之外,受风险偏好情绪上升的影响,美股以及亚太股市都出现下跌。由于欧洲是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同时也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对象,如果欧洲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欧元经济一旦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中,那么欧洲需求会大幅萎缩,这样对于处于复苏中的美国经济极为不利,同时对于中国而言,最大的出口地欧元陷入通缩之中时,国内经济也将面临很大回调压力。再者,欧洲危机正在逐步的蔓延到欧洲甚至全球的金融银行体系,当时欧洲央行去未迟迟未能公布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这增加了市场对于银行体系风险的担忧,而这种担忧产生的结果并不是更大规模的抛售,因为所有的投资者都知道,如果欧洲的金融银行体系一旦产生了巨大的风险,那么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其最主要的经济体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而迟迟不公布测试的结果,就使得大家会齐心协力的缓解欧洲危机的市场层面的压力。最终如何解决当前的欧洲危机,将取决于欧洲方面如何才能平稳住对于风险趋之若鹜的投资者的信心。欧洲各国面临的财政赤字的问题不可能长期的依赖于金融救助计划,当前欧洲已经正在为恢复投资者信心而制定一个可持续并且真实可靠的计划。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看到欧元危机在三方的努力下得到缓解,全球资本市场信心已经恢复,市场风险情绪也得到缓解。

而随后不久,欧洲银行则公布了压力测试结果,确认了市场信心完全恢复。欧央行推出压力测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维持欧洲金融市场的信心,给投资者吃下一颗定心丸。而希腊失败的地方就在于当出现螺旋结构有毒资产蔓延的时候,错误的选择了表象的解决方式,过分的强调了紧缩财政赤字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市场信心的重要性,忽视了树立国家信用的重要性。大家可能都觉得欧洲危机的起源来自于希腊,实际上市场开始关注欧洲区各国财政赤字问题起始于金融危机时期的爱尔兰和冰岛。但是后期市场的重心悄然转向正是因为爱尔兰和冰岛选择了正确的做法——信心大于一切。其实银行体系的压力测试不是什么新玩意,各国政府经常使用,就是一种恢复金融体系信心的一种政治工具而已。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