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顺的“土围子”必须彻底拆除

(2013-10-25 11:19:18)


http://imgcdn.kdnet.net/UploadSmall/2013/10/25/138267088764321.jpg



     最近,网络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山西长治市平顺县政府会议视频”,内容是如何处理向浊漳河道非法倒入百余万方废渣的问题。而在公布的视频上,交通局长说:“一旦有水患,只要冲不了我老百姓,冲了□□马家岩,淹了河南关我屌事。”县长指示在场媒体不能向外报,因为不符合国家规定,并要求官员睁一眼闭一眼。

    10月25日下午,平顺县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当地政府昨日发现该视频,目前已上报相关领导,处理结果还不清楚。他说视频爆粗口的郭忠胜的确曾是平顺县交通局长,目前现已退休。平顺县新闻中心人员则透露,“视频是四年前的事情。”

 

    不管谁看了这个视频,都感觉这不应该是政府的办公会,而是一个“土围子”的头头们在密谋。而交通局长的讲话之所以无法完全用文字来标出,是因为这位局长话语之粗蛮令人咋舌,几乎到了不提生殖器就无法说话的地步。当然,县长大人也是“屌”字不离口。

    这次会议俨然是因为平顺县有关企业向浊漳河非法倒渣抬高河床,从而危及沿岸人民生命安全而召开的。水利局长认为,如果长此以往,再发生98年那样的大水,位于河流下游平顺的七个村和河南的马家岩水库将不复存在。交通局长却出了个馊主意,他反对在上游倒渣,但却认为下游存在的那80多万方渣土与本县的安全无关。

    “只扫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如果做到这份上,平顺方面可能不会激起民愤。但如果是把自家的“雪”堆到人家的门口,这就有点缺德带冒烟了。显然,平顺的这次办公会不仅对这种缺德事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而且还有把坏事做绝的打算。

    县长在办公会上说:“这个事媒体不能向外报,如果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范,这事肯定不是这个作法。”由此看来,县长已经默许了。县长就是县长,他还不忘保护知法犯法的官员,他要求在场的开发商不要把官员们“装进去”。然后又拿着开发商们的方案指着手下官员说:“就按他们这个来吧,我听着还屌麻烦的,你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到此,县长大人仍觉得不到位,很仗义地向开发商们打了保票:“手续的事情你们不要怕,在山西什么没有都能办。”

    “在山西什么没有都能办。”无疑,这句话也让一个现代“土围子”跃然纸上。山西是谁的山西,平顺是谁的平顺,一个国际性的河流都需要用条约来调节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和纠纷,难道这个县长不懂得这个道理吗?

    说起“土围子”,难免让人想到“封建”二字。所谓的“封建”当然有建设的含义,那么县长治下的“土围子”是为谁而存在呢?从他的讲话上可以得出结论,这个“土围子”俨然是为开发商们存在的,那么这个县级政府自然也就成了开发商们的“土围子”了,但却只与破坏有关。

    平顺山高谷深地势凶险,历史上曾经是个强人出没的地方,后赵土皇帝羯人石勒曾修筑石头城,西燕的慕容永也在此修有益阳城。《晋书》记载了石勒在河南省鹿邑县的大屠杀,一次就屠杀和吃掉已经放弃抵抗的汉族军民百姓高达二十多万人。

    石勒毕竟是羯人,属于没有开化的民族,而且曾经是奴隶身份。而在同一个天空下,共属于同一个国家遵守同一部法律,如果突然冒出一个只顾小集团利益的“土围子”,就确实值得人们深思,如此的基层政权究竟是在为谁服务,它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浊漳河的污染一直是下游人民的痛,但却久治不愈。2013年 1月,发生了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输送软管破裂导致的苯胺泄漏事故,这起苯胺泄漏事故发生五天后才上报至省政府,致使8.7吨苯胺泄漏至浊漳河内,山西境内河道长约80公里受到影响,平顺县和潞城市28个村、2万多人受到波及,下游的河北邯郸市大面积停水,引起当地不少市民抢水储水。

    早在2007年,国务院就发布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明确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监察部等七部门还联合发出关于严肃查处瞒报生产安全事故行为的通知。但这种事情还是发生了,如果你看到这个四年前召开的“县长办公会”视频,也就不难想到10个月前的那场灾难是迟早的事情了。

    可笑的是,山西在“整景”方面却不输任何人。就在苯胺泄漏事故发生的前一个月,黄河新闻网还发布了“山西浊漳河即将不‘浊’”的报道,指出:“三晋环保行记者团在长治采访时了解到,正在紧张施工的浊漳河南源店上段垂直流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将通过生物净化和过滤,极大地削减浊漳河的水污染排放负荷。”但说一套做一套,结果只能是“外甥打灯笼”。

    山西的问题绝不是孤立的,它也不仅出现在山西一地,在某种程度上充分反映了基层治理的现状。那么全国有多少这样的“土围子”,想必是无法说清的事情。最紧迫的是,我们要认真研究一下这类“土围子”的性质和演化过程,从而打破这些“土围子”形成的基础,改变基层政治生态,让“人民政府”真正对得起“人民”二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