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中国气候基本特征的表述摘录

(2022-08-14 10:07:41)
分类: 竺可桢涂长望赵九章叶笃正
关于中国气候基本特征的表述
高等学校教材《中国自然地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年5月第2版50页(此书大三、大四时在太原师范学院新校区临时图书馆翻阅过)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 这是我国气候最显著的特征。与同是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岸的北美洲东部相比,季风县要明显得多。就是在著称于世界的亚洲季风区中,也是夏季风强而冬季风弱,唯有中国冬夏季风都很显著。在季风的成因类型上,我国东半部近地面层主要是由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变化而引起的海陆季风;西部青藏高原近地面层则是有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而形成的高原季风。高层大气中还有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所形成的季风现象。可见,我国的季风不仅是表现显著,而且结构复杂,是世界上独特的季风气候区。
我国的季风气候区限指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连线的东南部(若包括高原季风区,其界线应包括整个青藏高原)。在季风区中,冬季近地面层受高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干冷;夏季受低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南风,气候湿润。
气候的“大陆性”与“季风”是不同的概念。我国气候的大陆性,主要表现在气温年较差大,最热与最冷的月份紧跟在夏至与东至之后出现,降水集中在夏半年等方面。全国气温年较差,多达10-30,其中甘新地区35-45,普遍比同纬度的大陆西岸地区大,如北纬47°23′的齐齐哈尔年较差42.2,而北纬48°58′的巴黎仅15.9。绝大多数地区,最热月份为7月,最冷月为1月。除东南部外,全国大部分区域春温高于秋温。多数地方5-10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5-98%,仅东南丘陵占55-65%。气候的大陆性程度,自东南向西北递增,东南地区不仅是年较差比西北地区小,而且湿度也大,春温略低于秋温。由此看来,大陆气候与季风气候区域也并不完全相同。
(二)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按照气温的不同,从南道北包括南热带、中热带、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等几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域。按照水分条件,由东南向西北,又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之别。按照海拔高度,各地山区的水热条件垂直分异都不尽相同。因此,水热条件的空间组合显得甚为复杂。
在气候类型中,除南海诸岛、台湾南部、琼雷、滇南等地为热带区域之外,我国绝大多数的领土面积属亚热带、温带气候区域。
南岭山脉及其以北至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为亚热带气候区。我国的亚热带气候,在世界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地球上大约与此相同的纬度带内,多为干燥的沙漠带,而我国江南一带则是终年湿润、四季长青的鱼米之乡。
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气候区域。随着纬度的变化,自南而北有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之别,随着距海的远近,自东而西又有森林、草原、荒漠的不同。所以,我国温带气候类型甚为齐全。
庞大的青藏高原,突起在我国西南部,自身既形成世界上最特殊的气候单元,又通过热力与动力作用影响邻近地区的气候,使我国气候更形复杂。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地理》赵济、陈传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蓝皮经典教材23-26页(大学所发教材)
中国气候有四个基本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主要表现为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二是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表现为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三是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四是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一)季风特征
就北半球行星风系来说,按中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大致在北纬30°以北为西风带,北纬30°以南为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性位移,在东、西风气流交界处(北纬25°~35°)基本气流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冬季受西风气流支配,夏季则受东风气流制约。行星风系的这种季节性位移配合因海陆冷热源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的变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控制我国的季风可以分为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两者相互有紧密联系,又有其独立性。主要的差异在于,印度季风是属于热带性质的季风,而东亚季风是副热带性质的季风,副热带季风受中、高纬度的影响比较大。印度季风的年际变异,主要表现在各年夏季风时期(6~9月),夏季风间歇时期的长短以及季风降水的强度;而东亚季风的年际变异,则表现在雨带从华南向华北推移的速度快慢以及停滞时间的长短。冬季我国大陆主要为极地大陆气团或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在东经80°~90°高空为一高压脊,东部沿海高空为一大槽,槽后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加强了地面的冷高原——蒙古高压,气流向外扩散,使得我国冬季对流层底层盛行西北、北和东北季风。极地大陆冷高压及其伴随的极锋或冷锋是冬季天气的控制系统。
大陆上的冷高压一般于9月份形成,冬季风随季节变化而逐月加强,1月最盛,平均每隔7~10天冷空气爆发南下,吹出寒冷干燥的西北或东北季风,由北向南推进,强盛的干冷气流可使华南地区24小时内降温12~16,海南岛也可降温8以上。冷空气到达南部沿海一带常有低云形成,并伴有小雨。
冬季风只盛行于低空,一般在3000m以下,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因此冷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冬季风沿高原东侧及其以东流向东部广大地区。冷空气常随冷锋南下,北方多晴天,冷锋过境时多大风、降温。至江淮及以南地区冷空气运行缓慢。在云贵高原地区常形成一条静止锋,表现为大范围的阴雨天气。
夏季时,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高空在东经70°~80°处为一低压槽,沿海为一浅脊。地面气压系统表现为欧亚大陆为印度热低压盘踞,与海洋上的高压系统相配合,使得我国夏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南、南和东南季风。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三个源地。一支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一带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过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第二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赤道后与第一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会合成赤道辐合带;第三支气流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它与从北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夏季风一般5月初盛行于华南,6月中夏季风推移到江淮流域,7月中下旬夏季风再次北跃到华北与东北地区,到8月中下旬为夏季风鼎盛时期,北界可达东北北部、内蒙古长城沿线,它与从西北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带来充沛的降水。一般在9月份北方的冷空气开始加强,很快向南推移。东南季风活动从华南推进到东北,约需4个月的时间,而向南撤退一般仅1个月左右。西南季风的来临呈爆发式,从南到北只需1个月,而退却往往要几个月时间。
由于面积达240×104km2的青藏高原,高度约占对流层的1/3,它不仅强烈影响高空气流的运行,而且导致高原季风的生成,使我国季风呈现出复杂现象。高原季风使我国冬夏季对流层的厚度加大。对高原南侧、北侧地区来说,青藏高原对低空的季风气流具有阻挡作用,使得新疆、甘肃一带夏季出现少云的干燥炎热天气。另一方面由于地形阻挡所产生的分流作用,扩大了冬夏季的东西向的影响范围。高原东侧南北排列的山地,有利于东部平原冬夏季的南北向冷暖平流的加强,使得冬季风到达的纬度特别偏南,夏季风到达的纬度特别偏北,造成这一地区各气象要素的年变化幅度特别大。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中国地理教程》王静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29页(大学时自己购买)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大陆性季风显著。一是冬夏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二是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三是雨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
地球上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很复杂,海陆之间的热状况不同就会引发季风环流,季风环流变化也与行星风系的年内变化有关,而巨大高原高耸在自由大气之中,也能形成高原季风环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