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旦先生文章拾遗
| 分类: 胡焕庸李旭旦周立三吴传钧 |
回忆我在母校南菁的生活
三〇届校友 李旭旦
我在母校南菁中学读过六年书,时间是一九二四—一九三〇年。记得全班同学有赵汝言、万锺英、王虹、许南明、丁钧宝、谢士尊等二十余人。比我高一班的有吴兆洪、徐恕忠、王鹤亭、季树农、吴载耀等,比我再高几班的有朱炳海、钱德、薛淦生、沈光示、何吉人等。我初入校时,校长为董伯豪,后来有张孝如、陈纶等,毕业时校长为陈纶。最早的校董有袁希洛。当时以长江口的横沙岛为校产,后来由私立改为公立。薛德炯(晓升)一直是教务长。教师中记得只有吴锦庭(英语)和张禹琳(语文)、须赞陶(数学)、薛德燝(生物)、史蛰夫(历史)、周季煌(地理),几个人了。还有一个姓朱的,一个姓贺的,名字记不起来了。他们对学生都非常和蔼,教学认真负责。有几件事印象特别深,至今记忆犹新,兹追述如下:
一、我初次进校时,二重门上横立着一块极为醒目的匾额,上面写着《忠恕勤俭》四个大字。这四个字就是当时的校训。每星期一第一课上周会时,不论是校董、校长、教务长或舍监都要反复强调这校训四个字的意义。回想起当时师生的勤俭朴实,确是蔚然成风。在我进校之前,南菁师生曾在一九二二年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的运动中发动过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留下了一笔没收日货的钱款,作为学生会的经费。到我们的高班时,曾使用这笔钱的一部分,办过《南菁学生》这一刊物。我当时是学生会负责人之一,也曾在《南菁学生》上登过几篇文章。该刊主编当时是赵汝言,常以“寸言”署名作文。这个刊物受到了学校进步教师的支持。
二、学校的学习空气很浓,学生生活极有规律,连星期日也只放半天假,平时除非有事请假,是不准出校门的。校园内、自修室书声琅琅,秩序井然。学校常举办语文、英语之类的比赛。当时南菁中学毕业生投考大学录取比例较高,在全省颇具声望。学校从初中起即采用英文教本,如代数、三角、几何、物理、化学用的都是英文教本,高中外国地理也采用英文教本。这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很有帮助。我的英语基础就是在中学时期打好的。一九三〇年我毕业时,母校已改为公立,我被保送进入南京中央大学,读地理系,成绩较好,后来得以考取中英庚款留学英国,这和我在南菁中学六年中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知识是分不开的。
三、母校也很重视体育。全校学生每天坚持早操和课后的体育活动,一九二八年全省中等学校运动会在南京举行,南菁中学曾获得总分冠军和个人冠军,当时徐恕忠同学曾获百米、跳远及三级跳远三个第一。运动员凯旋返校时在江阴城内游行一周,博得市民们的热烈鼓掌,全城爆竹连天,欢声雷动。
整个来说,当时南菁中学学风淳朴,教学秩序良好,教师教学认真负责,学生学习兢兢业业。母校所以能为国家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并不是偶然的。
值此庆祝母校建校一百周年之际,我谨对母校的培养教育表示深切感谢,并希望母校今后能进一步发扬优良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四化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李旭旦同志现任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主任。)
江苏南菁中学百年校庆专刊1882-1982(10-11页)
难忘的印象
李旭旦
那是1936年初夏的南京,我被中央庚款留学考试录取后,以研究自然地理的任务被派往英国留学。当时中央庚款董事会请了李四光先生作为出国前指导我入学的导师。那时他刚从英国讲学回国不久。我持函去寓所拜访他,他非常亲切和蔼地接见了我,他一边抽着烟斗,一边很详细地介绍着英国地理学界的情况,并建议我进剑桥大学地理系学习。他曾在剑桥大学的地质系和地理系作过整个学期的中国地质学讲演,他的讲稿《An
Outline of Geology of
China》在英国出版后,才由张文佑先生译成中文的。因此,他对剑大这两个系的情况都很熟悉,并希望我在假期中应尽可能争取到英国及欧洲各地去参观旅行……。会面的时间虽补偿,但他那娓娓动听的谈话,却给我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当我到剑桥时,拿着Prof.J.S.Lee的介绍信去谒见地理系的Prof.Debenham时,他问我:“Mr.Lee,你是Prof.J.S.Lee的亲戚么?”。我说不是,他是我的国内导师。我的入学手续很快地办完了。在我和剑大地理系的老师接触中,他们都对李教授的讲座十分称颂,盛赞他英语优美,讲演内容新颖,又具有说服力,平时谈笑风生,生动活泼。
1937年初,剑大地理系的外国地理讲师撒切尔先生(Mr.Thatcher)通知我说:“我下几堂课要讲中国了,请你来听听,好么?”。我就去听了。他在讲中国地理时,一开头就说:“我今天要讲中国了。中国是一个大国,你们在听讲之前,首先要把眼界放大……”为了让学生对中国的广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他就讲了下面一个故事:
“有一次,我在茶会上和李四光教授闲谈,我问他:‘你看到剑河没有?’李说:‘还没有,我正想抽空去游览一番哩!’我不禁纳闷起来,就问李教授:‘你住在哪里?’他回答说:‘我就住在维多利亚桥的那一边。’我听了大为不解地说:‘您每天来校往返所必经的维多利亚桥下面淌着的不就是剑河么!……’‘真的吗?’李教授不禁哈哈大笑:‘噢!多少诗人和文学家所描绘和称颂的剑河竟然是这么一条小沟,实在想不到!’接着他自豪地说:‘这种小沟在我们中国多得连名称也不会给的!’”。
撒切尔先生对他的学生讲完这个故事后,再一次强调说,学习中国地理,一定要放宽眼界,放大尺寸,否则许多问题是没法理解的……。
这次听课使我对祖国的地大人众形成了一个牢固的概念,加深了我心灵深处的爱国主义思想。在返国以后,我在课堂上把这个故事讲过多次,以进行对我国青年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课后,撒切尔先生询问我对他这一课的意见,我回答说:“您讲的很生动,很成功,特别是您和李四光教授的那段谈话,给我印象最深。”我接着告诉他:“我对剑河之小也颇感惊异;我看过伦敦的泰晤士河,它恐怕比不上上海黄浦江的宽大。”
在李四光教授的启发下,后来我和一位德国地理学者同乘长江航轮,从南京出发去上海,在轮船经过八卦洲时,他指着八卦洲的南岸说:“多宽阔的扬子江啊!”我说:“那是江心的一个洲岸,不是长江的北岸。”他不相信。等到一过八卦洲,当他望不到长江的北岸时,才惊叹道:“这不是江,这真是海呀!”可见看惯了莱茵河的人是不能想象长江的宽大的。
我虽去过瑞士阿尔卑斯山,写过《昂白山的冰川地形》一文(载1938年地理学报第五卷);回国以后,加入过中国地质学会;在1964年还译过魏格纳的《海陆的起源》一书;平时还读过李四光教授的著作,并听过他的几次学术报告,但由于我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在世界地理与人文地理方面,所以和李先生失去了经常见面的机会,但他留给我的印象却是终生难忘的。
1981.9.于南京
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中国地质学会力学专业委员会编《李四光学术研究文集》地质出版社1984年11月(88-89页)
东北之农业区域及农产分布
李旭旦
作者去年在科学团体联合年会上宣读中国本部十种主要农作之分布一文,并将论文提要刊登本刊(第31卷8期246页)。当时因为缺乏东北农业材料,所述不得不限于关内。这次乘去平参加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筹备会议之便,赴东北考察,特参加农业组,收集了一些数字,加以整理,写成此文,以补前文之不足。
东北土地面积约120万方公里,现分辽东、辽西、热河、吉林、松江、黑龙江六省及内蒙自治一区。除内蒙自治区外,六省总面积约为92万方公里,合9200万公顷(公顷即本地所称的垧)。此六省地区的面积约合全国总面积(外蒙古除外)的十分之一强。全区农民人口3328万(1943年统计),平均每方公里农民人口密度为36人,较全国平均农民人口密度为小。但耕地广大,土质肥美,却在其他各区之上。
东北地势,北部为大小兴安岭,东境长白山纵峙南北,此等区域,或因地形较高,或因气候寒冷,不适农事;西部又雨量过少渐近沙漠;唯中央部份为松花江及辽河所流经之大平原,夏季气温甚高,雨量也很丰足,且为肥沃的栗色黑色土壤,是一片广大而良好的农耕地区。据一般估计,可耕地面积在4000万公顷左右,为全面积的43%,耕地指数如此之高,实为我国其他各区所不及。
东北所有的可耕地中大部还未加耕种,根据伪满时期(1942年)的统计,业已垦殖的面积仅有1930万公顷,尚有2000万公顷以上的可耕地未加利用。即已耕土地还不到全部可耕地的一半。假使以所有的已耕地全部分配给农民,每个农民可以平均分到0.58公顷,约合8.7市亩。
北满一带地广人稀,大片荒地未加开垦,实为劳力不够之故。假如利用机械大规模垦荒,粮食出产必能大量增加,非特可供关内的不足,尚可每年有余粮输出。即以目前情形来讲,东北全区年产粮食总额约2000万吨,除供本地消耗外,至少可以有400万吨的剩余。农产发展的前途极可乐观。兹约就东北农产区域的配置及农产品的分布和产量来说明东北农业的远景。
东北的农业区域
一、南满区域
是一高温地带,每年4-10月的平均温度在16以上,无霜期长达140-200天,年雨量500-900粍,自西向东递增。东部山岳地带为褐色森林土,中部为冲积土,辽东半岛南端有局部红土。此区生长期长,夏季温度甚高,雨量适中,可以耕作各种谷物,如:高粱、玉米、小米、大豆、稻米等;棉花、落花生、烟草、蘋果为其特产;但小麦产量甚少。
二、中满东部区
是一中温地带,4-10月平均温度在15°-16之间,生长期145-160天,年雨量在550粍以上,多至800粍。原多天然林,今已大部砍採;土壤为黑褐色森林土。本区农事甚盛,仅次于第一区,除亚麻、烟草、忽布等特种作物外,各种谷物,均可生长,大豆尤为优良。
三、中满西部区
是一中温干燥地带,4-10月平均温度在12°-16之间,无霜期130-170天,南部温度高于北部,年雨量在550粍以下,最少到300粍左右。是一个干燥的草原,土壤沙性,含鹼质过重。除耐旱耐鹼的作物外,农事不盛,蓖麻是其特产。
四、北满松花江区
是一阴凉地带,4-10月平均温度降为13°-15,无霜期140-150天,本区冬季酷寒,六月以前各月平均温度均在20以下,春雨甚少,全年雨量400-700粍。自然植物为森林及草地之混合地区,多肥沃之黑土。玉米、小米、大豆可以施种,但以小麦、大麦、甜菜、亚麻等特宜发展;高粱甚少。哈尔滨以西土多鹼性,较宜畜牧。松花江下游多泥沼,排水不良。
五、兴安岭东部区
是一寒冷地带,4-10月平均温度在10°-13间,无霜期110-140天,年雨量450-500粍。地多森林,土壤为灰色森林土。因生长期过短,仅能种亚麻洋芋及各种春麦,惟牧草茂长,可以发展畜牧事业。
六、兴安岭西部区
是东北最冷地方,4-10月平均温度在10以下,无霜期在110天以下,年雨量350-450粍,多原始松杉林。因生长期过短,农事不宜。偶种少许荞麦、洋芋等物。但天然牧草良好,可以牧放牛羊。
七、兴安岭南部区
是一个寒冷而又干燥的地方,4-10月平均温度10°-11,无霜期110-120天,年雨量在350粍以下,多沙渍,农作殆不可能,只能从事牧放。
以上七个农业区域,以第一二区垦殖历史最久,地力丰足,人工众多,可以集约的经营;第三区太干燥,农事前途发展希望不大;第五六两区较宜于发展畜牧;第七区应先着手防风固土,使逐步变为牧地。此七区中惟第四区地域广大,人口稀少,可以利用机械,大规模开垦,农业发展,最有前途。如利用天然草地,经营牛乳业,也很适宜。
农产品的分布与数量
东北主要作物为大豆、高粱、小米、玉米、小麦五种,都是食用作物;次为稻米、小豆、大麦、燕麦、糜子等。各种食粮年产约2000万吨。植物油子作物为花生、芝蔴、蘇子、棉子等,年产植物油总量约30万吨。此外为棉花、亚麻等纤维作物,年产纤维总量约18万吨。各种农作物之分布,最北地方为春小麦、甜菜、大麦、燕麦、洋芋、亚麻;中满以大豆为主要;较南为高粱集中地,松花江以北高粱即甚稀少;最南地区以玉米较多;小米分布最为分散;棉花烟草以南满为多。
各种农作物的栽植面积及产量以大豆、高粱、玉米、小米四项为最高,兹就1943年全东北各种农作之栽植面积及产量列表如下:
1943年东北各种农作物之栽植面积及产量表
农作类别——栽植面积(公顷)——生产数量(吨)
大豆————3472000——————3260000
高粱————4396000——————5432000
小米————3846000——————3812000
玉米————3020000——————3939000
小麦————549000——————-392000
稻米————320000——————-651000
大麦————123000——————-100000
燕麦————317000——————-230000
糜子————611000——————-500000
棉花————176100——————-98300
烟草————35000———————22000
甜菜————30500———————233700
蓖麻————134130——————-34000
大麻————130000——————-62700
线麻————117500——————-26600
亚麻————73200———————48500
洋麻————70000———————32200
苘麻————18600—————————
芝麻————9600——————————
土豆————338700——————-2018000
小豆————102000——————-129000
落花生———13450———————12600
菓树————43520——————————
东北农产除自给外,每年可有大量输出,其中以大豆之输出最为主要。试就1941年之出口量为例(大部输往日本):
1941年东北各种农产输出量表(单位公斤)
大豆——589800
豆饼——490550
都有——9040
青豆——10990
黑豆——13430
高粱——38200
小米——85000
玉米——201000
蘇子——14450
蓖麻子——12120
东北农业之远景
东北因耕地辽阔,而人口较稀,农垦事业,大可发展。但目前农业经营,还有很多缺陷应予改进。第一、水利未修,南满各河时多泛滥;北满患旱,缺少排水及灌溉沟渠。如兴修水利,农产增加至少可达5%。第二、南满农地久经垦植,肥性渐减,如能注意施肥,则至少可以增产25%。第三、各种农作,病害流行,每年因病害损失平均在产量的20%左右。如能防绝病害,产量亦可大量增加。第四、劳力缺乏,尤以北满新垦地区为最显著。应利用机械力,以补人力之不足。
东北农业机械化事业,在伪满时代即已在北满一带着手进行。胜利解放以后,各地国营农场相继设立。如黑龙江省之通北国营机械农场,以这次参观所知,规模最大,全场农田三千多公顷,去年仅播耕2000公顷,全部职工仅200人,施用拖拉机30太,即可年产粮食1600万吨。以此推算,即知每一施用机械的劳工,每年可耕地十公顷,生产粮食八吨,约可供40个人一年的食用。换句话说,以目前的生产指数为标准,每一个机械劳工每一年的产量,即可维持40个人一年的食粮。
我们知道平常年份我国粮食可自给95%;如以中国人口48000万计,只有2000万人(总人口5%)缺少粮食。如此算来,只要动员50万人用机械农作生产,就可以解决全国的粮食问题了。50万机械人,每人以耕地十公顷计,需新垦土地500万公顷,东北可耕未耕地至少有1000万公顷,只要开垦其中一半就足够了。我们如能利用东北重工业中钢铁的产品,在五年内制造出五万轻拖拉机来引用,复员50万解放军战士来向大自然斗争,中国的粮食是可以自给而有余的。从东北的农业远景,来看新中国的经济前途,真是无限光明。
竺可桢、谢家荣、陈康白等著《我们的东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0.12(97-102页)
地理科学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旭旦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也就是距离现在二千四百年前,希腊的埃拉托色尼就已经创用了“地理学”这个名词,这个词的含义是“对地球的描写”。他是第一个主张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描述的。古代希腊诗人荷马的著名长诗《奥德赛》和我国古代的著作《穆天子传》、《禹贡》和《山海经》等,就属于“描述地球”的最早记载。年代较近的,如明代的《徐霞客游记》更是人所共知的了。在古代,交通极不便利,各地的原始居民虽然熟悉他们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但是对于远离本土的异乡却一无所知,而对那里的山川、湖泊、花草树木和风土人情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对于各种地理游记和地理方志、文献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地理学的理解和认识。直到今天,旅游地理仍然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发展旅游事业方面,地理学还是起着主导的作用。
地理学除了为旅游事业服务以外,在各个历史时期中,也担负过其他重要的任务。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的世界地理大发现,如哥仑布的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的首次环航世界等,使地球上的天涯海角逐渐被探险者和航海家所征服。打这以后,人们在世界各大洲之间进行商业贸易、传播文化或是相互间发生军事冲突,都离不开地图,这就促进了地理知识的积累和测绘地图技能的提高。在工业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主义时代中,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对工矿资源和其他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大加速了地理科学的发展。于是,十九世纪下半叶,科学的地理学首先在德国创立,亚历山大·洪保德和卡尔·李戴尔就是新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研究了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的发展规律,论述了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地球表面进行了综合性的描述和解释。从此以后,地理科学的内容比以前更加丰富,地理科学内部的分工也更加精细了。这样,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这两大部门分出了许多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又都各自独立发展。不管地理科学如何分化和相对独立,区域地理却始终是地理科学的核心。长期以来,地理学家们为了更合理地利用自然,对人和地的关系作了各种解释性的叙述,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做了大量的区域性地理的调查和研究。人们特别认识到,有组织的地理知识对于全球性军事行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地理学一度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但是战争结束以后,到了本世纪的五十年代,人们对地理科学的热情大大地下降了。为什么呢?第一,区域地理的描述性记载和枯燥的资料收集,人们已经不感兴趣,尤其是不能引起青年们的爱好;第二,当人们需要更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在生产建设中需要进行最优的空间布局的时候,老的地理科学帮不了忙,因为它只停留在人地因果关系的阐述上,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进入六十年代以来,世界性的科学技术革命也带来了地理科学的革命。比如电子计算机和地球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等等,对地理科学是个很大的促进,使它面目一新。首先,在工作方法上有了重大的变革,也就是可以用数理的定量分析来代替文字的定性描述了;用函数关系替代了因果关系;用模型来分析各种空间结构;研究的手段先进了,结果也更精确了。其次,在探讨的论题方面,现代地理学的主攻方向有了改变,它以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作为主攻方向。这种方向性的转变使现代地理学的内容大为更新。原来已经奄奄一息的区域地理学又重新获得了复兴的动力。
现在,地理科学已经成了经济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我就地理科学为四化建设服务的几个方面简单谈谈个人的看法:
第一,地理科学应该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现在正在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并已列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首要项目。这个项目要求我们对土地、水、生物、气候等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方案,作为制定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区划的科学依据,以达到加快社会主义农业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的。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有一定的地区差异。在这项研究中,地理工作者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他们可以根据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要求,探讨各个农业区域农业生产的合理结构和布局,逐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他们可以研究因地制宜改进耕作制度;他们可以研究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他们可以研究按不同类型地区的条件和特点,为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出有关的科学论证。现代地理学者还可以量测耕地面积,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和卫星图片判读来编制土地利用图等。
第二,在环境保护方面,地理科学也能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地理学者一向是以地理环境作为他的主要研究对象的。近年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性利用和工业“三废”的增多,对于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问题越来越被重视,于是创立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称为环境地学。人类环境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大类。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综合体。环境地学就是研究自然环境的质量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它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我们知道,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不仅会给工业、交通运输业、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带来损害,而且会影响到城乡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它是影响四化建设的一大公害。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地理学者和其他科学工作者,一起从事于环境保护的工作,不少大学地理系还设置了环境保护专业。广义的环境保护也包括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野生动、植物的保护,防止生态平衡的破坏与恶化等。
第三,地理科学在城市布点和规划方面也大有可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城市人口急速增加,市区面积不断扩大,卫星城镇陆续出现,城市已成为国家的经济中心。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半数以上,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已经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就城市研究领域的扩大,它和计量方法的密切结合以及工作成果的丰硕来说,城市地理学在地理学的各个分支中一居于首位。城市地理工作者根据中心地点学说模型分析,对大、中、小城镇的发展数目、规模大小、布点间隔以及功能分类等,进行了规律性的探讨及比较合理的解释和预测,从而为城市布局与城市规划作出政策性的建议。此外,对于城市形态和功能、城区土地利用类型、物资和人口流动路线、城市间的货物流通和人口的迁移等问题,也作了大量的工作。城市是人口和经济的中心,拥有相应的经济集散范围,不少国家常常以城市为中心形成大小不同的经济区,而城市经济区的研究,目前大有包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趋势。在经济建设上,我国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除继续改造和发展大量老城市以外,如何有计划地为发展中小城镇进行布点,如何为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创造条件,应该是现代地理学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第四,在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方面,地理科学也越来越显示了它的作用。
在人文地理学的领域内,目前西方有一些激进的地理学者,正在致力于谋求社会平等和提高生活福利的新方向。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按各居民阶层分析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指标,进行分类分级,制成各类各级的福利区分布图,除了描述情况和进行解释外,还对各种生活质量加以评价,分别提出改善意见,制订执行方案。当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要解决这些社会矛盾,靠地理科学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地理科学在这方面是可以起到它的积极作用的。今后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方面,我国人文地理学者应该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此外在人口地理、旅游地理、疾病地理等领域,也有待我们去开拓新的园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组、科学普及出版社编辑部编科学广播丛书《科学家谈科学
3》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11(22-26页)
前一篇:《严钦尚地学论文选》读书笔记
后一篇:关于中国气候基本特征的表述摘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