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芬:北美洲地理环境结构与地域分异
(2019-01-18 09:47:24)分类: 张其昀李春芬赵松乔陈传康 |
12.地理环境结构与地域分异
一、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理环境结构,主要指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前者乃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在空间上的联系性。由于这种空间联系性在地理环境不同地段有着质的差别,所以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便产生地域分异。
同其他洲一样,本洲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在空间上是相互联系的,每一组成要素的主要特征都是在同其他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并通过历史过程而形成的。它受其他要素的制约,以其他要素为存在条件,也因其他要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它们的特征体现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因而也就体现着本洲的特性。
如北美洲气候上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气温的大陆性强,特别在北中部。其气温年较差在各洲之中仅次于亚洲。这通北美洲大陆面积和所处纬度位置有关。它的幅员广袤,但小于亚洲,只及后者的54%,更小于亚欧大陆。再则,它大部分位于中高纬度,气温年较差最大值见于大陆的北中部,而亚洲的最大年较差却偏于大陆的东北部。这同地貌结构这个因素有者联系。由于北美洲西部山地南北纵列,西风带的影响向东深入受到阻挠,所以气温的大陆性在北中部得以充分体现。而在亚洲却偏向东北。这说明由于两洲情况不同,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也就有所差异。再如落基山以东的东、中部广大地区,素以天气多变著称,特别在冬季。对此,地貌结构因素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至于气候类型的组成、各类型区所占相对地位,以及它们的结构等,也受其他因素如大陆形状、面积、所处纬度地段,以及地貌结构等的综合影响。如北美大陆形状和所处纬度位置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基本上就决定了北美洲气候类型的组成和所占主次地位。这正说明了北美洲大陆形状与南美洲相似,却为什么二者的气候类型组成和主次地位迥然各异。
同样,北美洲水网布局不仅受气候和地貌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历史发展的背景,如在发育程度上,南北就存在着鲜明的对比。再则,作为北美洲水文网主要特征之一的大淡水湖群,为什么会分布在本洲的东北部?这同构造、地貌以及基岩岩性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同更新世的冰川作用也是直接相联系的。
从植被类型组成来看,北美洲的亚寒带针叶林面积最广,从太平洋岸东南直抵大西洋岸。不仅如此,它还通过山脉向南延伸,分成三段。这样的分布图式别具一格,显然由于地貌结构通过气候起了作用。而其中的东段还通过一些过渡类型,最后与东南沿海平原的副热带针叶林相接,后者主要则缘于土壤因素。至于这一植被类型的组成成分,同亚洲或欧洲相比,既有共同的属,又各有自己的种。如西股的红杉、道格拉斯黄杉等高大的属种,是北美洲这部分所特有的。这固然同现代气候环境有关,同北美洲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过去同相邻大陆的空间联系这些历史前因也是紧相关连的。
所有这些说明了北美洲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主要特征和分布格局,反映了各要素之间的空间联系,这包括现代的和历史的联系。由于这类联系在空间上有质的差别,所以它们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组合。这种不同的地域组合,既体现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也反映了它的差异性,从而构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基础。
二、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地域分异
以上各章曾对各种主要要素的类型区作了论述。这里应予指出的是,同一要素的各类型区都各具特点,彼此有别。但每一类型区都不是孤立的,它同邻区既有区别又相联系,并存在着规律性的更替关系。这意味着它们之间有着发生上的联系。如北美洲地中海型气候区,介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与热带沙漠气候之间。这种分异规律和更替关系体现着发生上的联系性。当然,在什么具体地段它逐渐过渡,并更替为另一毗连的类型区,在不同的洲又有所不同。这同洋流、海陆位置、地貌结构,以及大气环流等具体情况有关。如在北美洲由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夏季大见增强,其中心北移至北纬40°附近,其东北舌部远及北纬58°以北,同时沿海(北纬40°以南)不仅寒流势力强盛,而且下层冷水上泛(涌升流)起始的纬度亦较高,远在北纬40°附近,比南美洲西岸高7个纬度。所以地中海气候向极伸展的纬度较高,可达北纬42°。如高达北纬49°以北的温哥华,冬季降水量占全年的43%,而夏季只占9%,仍带有“地中海”雨型的基本特征。所以有的气候分类甚至把北美洲这一气候类型区向北推到北纬49°,柯本就曾经作过如此处理。这说明北美洲地中海型气候区同邻区的更替,既体现普遍规律,同时又反映本洲的特殊情况。
类型区的更替体现着地域分异规律。在水平方向上可以分为地带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在垂直方向上为高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对一个洲来讲,其总的分异格局便是地带性、非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规律,特别是前二者的对立统一。这是体现也是认识地理环境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北美洲在其本身条件,特别是在地貌结构的制约下,表现了它特有的地域分异总体格局。
先就北美大陆在北纬50°以北地区来看,中为大平原的北延,北为沿海低地,东为劳伦琴低高原,哈得孙湾深入其中,西部属山地,其高度和宽度逊于以南地段,如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脉便较分散。再则本区又因纬度较高,所以这里所形成的苔原和针叶林区基本上体现了地带性分异规律,它们不仅南北更替,而且东西延伸,横亘大陆,从太平洋岸一直延伸至大西洋岸。当然,在延伸方向上并不完全是东西向的,而是略偏西北-东南,这缘于非地带性因素的制约,因偏东部分存在着广浅的哈得孙湾,它冬季封冻,为极地大陆气团的重要源地,加以东北沿海经行着寒流,而北纬40°以北的东北沿海夏季又常有极地大西洋气团的侵袭,使温度偏低。所以这两个类型区在从西向东行径中便偏向东南,成为西北-东南走向了。这说明它们在体现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同时,也渗透着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北纬50°以南,东西部在分异规律上却呈现鲜明的对比。大致西经98°以东,大部分是平原,部分是低高原或低高地,高度不大,一般约300-600米;山岭分布比较局限,主要为阿巴拉契亚高地南段的蓝岭。除此以外,高度多在1000米以下。所以地面平展。再则,东部地区因受大西洋热带海洋气团,特别是墨西哥热带海洋气团的惠泽,降水丰富。五大湖以北地区,虽然远距暖湿气团,降水较少,但因气温亦较低下,所以仍具大陆性湿润气候的特点。因此,由水热条件(特别是热量)所决定的不同类型区,都是南北更替和东西延伸的,体现地带性分异规律。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包括混交林)、副热带森林区等是。
西部为一山地区,由三重南北走向的山脉、山间高原和盆地组成,不仅海拔高、起伏大,地貌结构也错综复杂;而且宽度大,其中西缘的太平洋岸边缘山脉把西岸类型限制于沿海一条狭窄地带。再者因西部山脉,除阿拉斯加境内者外,多呈南北走向,在中高纬度地段同盛行西风相正交,所以广大山间区除山脉迎风坡外都处于山脉雨影地带,加以部分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因而成为干燥少雨地带,全年降水量一般不足500毫米,部分少于250毫米,属于半干燥与干燥气候。抑有进者,在南北走向山脉的制约下,西部各类型区大多显示为东西更替、南北延伸的格局,体现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如荒漠与半荒漠以及温带森林(北)和副热带硬叶常绿林(南)等,都是东西更替、南北延伸的。这同西经98°以东地区恰恰相反。大平原虽然位于西部山地之东,一方面处在西风带落基山的雨影位置,另一方面,源自墨西哥湾的热带海洋气团一般难以深达,因而形成温带草原,顺着南北方向延伸。实际上它也是在地貌因素的影响下体现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当然,它们在体现非地带性规律的同时,也打上了地带性烙印。如大平原作为一个草原区,它的北部属温带草原,南部却属副热带草原。再如山间高原和大盆地区,从北向南也有温带半荒漠、温带荒漠、副热带荒漠同热带荒漠之别。再如西岸温带森林向南转为副热带硬叶常绿林,再南又转为热带荒漠。但必须指出,在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的对立统一中,西部类型区的分异主要体现非地带性规律。本州南部是西部山地区的向南延伸,同时是以体现非地带性规律为主的。
由此可见,北美洲类型区的分异,大致北纬50°以北的北部和北纬50°以南、西经98°以东的东部,基本上体现地带性分异规律,虽然也打上了非地带性烙印,但地带性规律却居主要地位。而西部和南部适与之相反,虽然这里地带性规律也有所体现,但主要却显示非地带性规律。再者,以体现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北部和东部,同以体现非地带性规律为主的西部和南部,既相对立,又共处于一个大陆之中。但因大陆轮廓北宽南窄,北部和东部合起来占有大陆的主要面积,也是主要类型区的所在。所以从整个大陆看,在这一对立之中,地带性分异规律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对比其他大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却显得十分突出。在世界各洲之中仅南美洲可以同它相比拟。虽然南美洲以非地带性规律为主的西部同以地带性规律为主的东部,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但它的西部比较局限,因安第斯山逼近海岸,其所占大陆面积的比重,远逊于北美洲。所以南美洲的东西部对比,显然有一面倒的格局,北美洲却比较接近于旗鼓相当的态势。
三、区划原则
根据地理环境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区划,对进一步研究区域的发生、发展、分异等以及对区域的开发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结合国外地区进行这方面的探讨,对研究本国区域及其开发,也有着可资借鉴的意义。
北美洲幅员辽阔,自然情况复杂,区划工作比较艰巨,直至现在,涉及该洲全洲范围的自然区划基本上还是一项空白,即使在各别国家进行过这项工作,但指导理论和原则还相当不足。以上各章所谈本州地貌结构、气候、土壤以及生物等类型区的分布模式,可以归纳为上面所提出的东西部强烈对比的格局,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对立统一的格局。这是北美大陆最高一级的地域分异,也是本书自然区域划分的基本框架。
1.综合观点与主导因素原则。综合自然区划所划的区域不是单项要素的,也不单是气候、植被、土壤要素组合的区域(或生物气候单位),它除生物气候要素外,还包括地貌这类要素。前者往往被认为属于地带性因素,后者属于非地带性因素。自然地理区域乃是二者的地域组合,是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因此,对北美洲进行区划时,要对这两组要素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明确区域特征的形成与分异。为此,区划必须确立综合观点,在工作中加以贯彻(在有关一些文献中往往称之为综合原则)。再如前面所指出的,东部地区地面开展,地带性因素为分异的主导因素。由于大部分地区气候湿润,所以在南北分异中,水热条件中的热量条件起着主导作用。热量的南北差异,导致了气候、植被等类型作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格局。所以,在东部地区进行高级单位区划时,要与温度带的南北分异这一实际情况相一致。与此相对照的,西部地区因山脉呈南北走向,非地带性因素为分异的主导因素。由于大部分属干燥或半干燥气候,虽然热量充足,美国西南部还有“阳光带”的称号,但水分缺乏,所以水分条件对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和地域分异起着主导作用。而这里水分分布的地域差异以东西向为主。因此,对西部进行高级单位区划时,须与水分条件的东西向分异这一实际情况相一致。这又进一步说明区划必须贯彻综合观点,从而才能明确主导因素。
2.发生原则。自然地理区域的特征和分异是通过历史过程形成的。把分异原因和发展过程作为分区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便是区划的发生原则。如北美洲西部作为一个高级单位,有其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依据。这是因为西部山地由山脉、高原和盆地组成,发生上存在着相互联系性。再则,整个西部山地,只沿海地带和向风山坡降水丰富,大部分则属干燥与半干燥气候,在土壤、植被以及动物界方面都得到反映。而占大部分面积的山间区在地形上处于山间位置和生物气候上显示干旱性,不仅在现代有着因果关系,历史上也早结成了这种姻缘。如美国境内的内华达山在上新世和更新世的上升,使山间区的干燥气候进一步强化,干草原和荒漠类型占主要地位。如把美国境内的山间高原与大盆地区列为次一级区域,也是体现这个原则的,因为山间位置和干旱特性在发生上是一致的,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如把西部山地作为一个高级单位或将美国境内的山间高原与大盆地区作为次级单位划分出来,都是体现地域分异的原因和历史过程,贯彻发生原则的。
3.相对一致性原则。自然地理区域主要是区域内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它具有各种自然地理特征。这些特征的结合,由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并通过历史过程而形成的。在一定的空间地段和时间阶段上,显示出相对一致的区域特点,以别于其相邻区域。如西部广大的山间区按相对一致性原则,可以分做几个区域单位,墨西哥高原便是其中的一个。它三面有陡崖,但北面同盆地与山脉区相连,缺乏明显界线。作为一个自然地理区域,它具有相对一致的特点。首先,它是一个“热带”性高原,介于北纬32°-16°之间,高原地面自北向南增高,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因纬度减低带来的增温的影响。所以除边缘山地外,高原大部分地方终年温暖;再则,年较差亦小,一般介于5-10,体现了热带气候区气温年变化的特点,这在全区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是它作为“热带”性高原的一个不同于它北面的山间高原的一个重要特点。另一个特征是干旱性,这是它作为山间区组成部分的共同特征,如气候干燥,特别是北部,内流面积广大,旱生灌木广布,尤其是仙人掌、丝兰、龙舌兰等。而这类旱生灌木在这里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得到特殊发展。当然也应指出,本区内部也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差异。首先反映于降水量自北向南增加。南部因降水量较多,河流均外注海洋。在植物与动物区系方面,南北也存在着差异。从植物区系的组分来看,北部属泛北极区,南部属新热带区,但两方面的种类成分却互有渗透,即南部有泛北极区的成分,北部也有从新热带区移入的成分。动物区系也有类似情况,北部属全北区的新北区,南部属新热带区,南北成分也同样有不少相互渗透的情况。这说明墨西哥高原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和历史背景特殊,成了南北动植物迁移交换的场所,从而表现一定的过渡性。而它的内部除南北差异外,其边缘山地因坡向不同,使降水量分布格局进一步复杂化,从而导致生物气候类型的多样化。整个高原如包括边缘山地,其植被类型的分布,大致都是围绕高原中部的热带荒漠向外次第更替的,但从全球来看,其旱生类型占主要地位。除水平地带外,还有各种垂直带,特别是东西走向的火山带,拥有丰富的垂直带谱,这不仅在山间区,就是在全洲范围内也是比较突出的。总之,从自然地理特征的主流包括动植物地理分区中所处位置来看,墨西哥高原显示了相对一致的区域个性。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区域,其内部存在着一定的或比较显著的对比性或在相邻区域之间表露出过渡性。对这些区域,相对一致性原则是否还适用?这要看这些区域的对比性中占主要方面的特征是否普遍或突出并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或个性,特别对比邻区来看。如五大湖区域圣劳伦斯谷地这个区域,虽然其内部存在着对比性,以及介于邻区之间的过渡性,但它内部对比性中占主要地位的特征,确有自己的特点。以地貌特征为例,冰碛平原同密集的半环状边碛、湖成平原形成对比,但它却以冰碛平原(底碛平原)为主;再则,它是较晚期的产物(威斯康星期的冰川堆积),这就不同于它以南的冰碛平原。而该平原内密集的环状边碛,也构成本区的特点之一。至于它所表露得到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上的过渡性,更显示了本区在本大陆区域分异格局中所处的独特位置。
在贯彻上述原则时,不绝对化,不拘泥一格,有一定灵活性。对一个区域把主要的考虑,放在与众不同的主要特点上,同邻区之间固然要注意彼此间的差异,更主要的是各自的主要特点。
按以上原则,北美洲东部根据热带对地域分异的主导作用,自北往南依次为:极地冰原和苔原、针叶林覆盖的劳伦琴低高原、大湖区-圣劳伦斯谷地、阿巴拉契亚高地、温暖湿润的大西洋与墨西哥湾沿海平原、湿润的内陆低原、中西部大草原。西部地域分异中地貌因素对水热条件,特别是水分因素分布的作用,依次分为:育空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加拿大西部山地区、美国落基山区、中段太平洋岸区、干旱与半干旱的山间高原与大盆地区、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区、西印度群岛。
以上所划自然地理区域单位,一般都有相对一致的特征。这些特征在接近区域的核心部分都很鲜明,但趋向外围和边缘部分,便逐渐冲淡模糊以至混杂着邻区的色彩。这种在核心部分鲜明、边缘部分模糊的情况,一般称为地理环境的区域“核心”和“边沿”格局(core
and cushion
areas)。还要指出,进行自然区划应考虑人的影响。一则除极地区外纯自然的环境现在很少存留;再则,人类活动对区域特征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如大湖-圣劳伦斯低地,从地貌、气候、水系、土壤、植被等方面都具有相对一致性,但由于人文因素的影响,产生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从而导致二者在居民点和农业土地利用格局等文化景观方面就不一样。所以实际存在的地理区域(这里指综合地理区域),就大多数情况来讲,乃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虽然如此,自然区划仍是研究区域的基本步骤,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了解北美洲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以下将就所划的15个区域,分别作一概括性说明,对副区一级不再进行划分,也不作论述,只对其中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者,择要加以说明。
后一篇:赵松乔:世界的雨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