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荘讀子
荘讀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117
  • 关注人气:2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春芬:南美洲地理环境结构与自然地理区域

(2019-01-17 09:58:53)
分类: 张其昀李春芬赵松乔陈传康
第十一章 地理环境结构与自然地理区域
一、整体性与差异性
整体性:根据以上各章所述,南美洲作为一个大陆,在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结构上,既体现了整体性,也显示了差异性。其具体表现,对比世界其他各洲,都具有独特意义的。这已在总论的各章中分别指出过了。为什么它在各方面表现了它的独特性呢?这和南美洲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全联系在一起的。换句话说,地理环境的每一方面或每一组成要素的独特性,都是和他方面或其他要素对它的作用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前者的形成是以后者为条件的。譬如南美洲在气候、水文网、土壤类型、植物区系的种类成分和植被类型、动物区系的种类成分以及动物地理分区,都以热带类型或类群为主,并突出地体现着热带湿润的特性,构成为南美洲的主要特性,这与大陆的纬度和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大陆形状以及地貌结构等密切联系着的,而大陆的位置、形状、地貌结构等,又是和大陆的历史发展过程分不开的。就连矿床的分布,也是受着大陆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所规定的。对每一个要素所表现的独特性来讲,除上述总的原因外,其派生的影响以及其他要素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具有更直接的重要意义。譬如南美洲动物区系之所以具有多样性、特有性和原始性(或古老性)的特点,一方面现代气候条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与南美洲过去对其他大陆的连续和隔离以及自第三纪以来,大陆低纬地区在气候上转趋热湿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对于若干原始动物的保存和特殊发展,并从而促进动物种类成分的趋于多样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南美洲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还表现于现代自然地理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转换上,也就是一个具体过程过渡为另一个具体过程。在这方面西岸热带荒漠就提供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典型。它在一般情况下,表现了干旱的特征,不论气候、水文情况以至土壤、植物和动物界,都充分体现了这一共性。但当北半球冬季北方气流特别加强之时,它就产生一系列的显著变化,各组成要素在这一外部条件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都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一个过程推动并转换另一个过程。整个区域也从干旱转向湿润。首先,在来自北半球的西北风驱策之下,近岸一带,暖水南下,代替了冷水,向南可以达到瓦尔帕来索附近。于是降水增加,河水泛滥,植物欣荣,昆虫繁殖;待北方气流退流,又再恢复故态。在近几十年中,这样变化已发生过不少次了。这一事例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是,我们对这种反复的变化不能理解为简答的循环,每次变化都有其不同程度的差异,它标志着整个发展中的累变过程。
差异性:南美洲在地理环境结构上又表现了它的差异性。从全局来看,具有第一级意义的便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差异。对比世界其他各洲来讲,南美洲非地带性结构是突出的。这一特点,首先归因于地貌结构,它把整个大陆分成三个纵列带:西部山区、中央平原和东部高原。它们不仅标志着不同的历史过程、构造单元和地理位置;而且也促使其他要素,如气候、水文网、植被、土壤等类型在不同程度上产生非地带性结构的特征,形成三个不同的独特带。但必须指出,它们虽然都是按着南北方向纵列,但三者所体现的非地带性在程度上是有很大出入的,其中安第斯山区最为突出。中部平原和东部高原,非地带性有所表现,但不占主要。
安第斯山除加勒比海沿海一带以外,基本上系一高峻连续的南北走向的山脉。在地理环境结构上形成了一个突出的纵贯南北的带。不论在气候、土壤、植物区系、植被类型或动物区系等方面,都表现了它的独特性;而且还具有完整的垂直结构。不仅如此,由于偏列西岸,它对东西部地区在体现非地带性结构上,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如西岸的各个不同类型区,都按着南北方向延伸。又如东部地区的巴塔哥尼亚干燥区的南北延伸,除因大陆面积狭窄和福兰克冷流以外,和安第斯山的南北纵贯也是分不开的。因为这一干燥区的形成,主要就是受了安第斯山脉荫蔽的结果,因而东西之间非地带性的差异也得到了加强。巴塔哥尼亚和智利南部西岸的鲜明对比,就是一个很显著的实例。
安第斯山以东地区的非地带性结构,远不可与安第斯山相比拟。象上述的巴塔哥尼亚干燥区之所以按南北方向延伸,主要要使由于安第斯山南北纵贯和大陆紧缩的缘故。但也不能从而得出结论说,东部其他地区缺失非地带性结构的体现。恰恰相反,非地带性结构不仅有所体现,而且它对地带性结构的体现起了重要的作用。譬如以地带性结构体现最显著的亚马孙平原来讲,就和东西方向延伸的平原以及背依安第斯山、面向大西洋开敞的地理位置,完全分不开的。并且,由于平原的幅度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它的内部还存在着非地带性的结构。这就是东西之间的差异:西部因平原幅度广,又接近安第斯山的抬升作用,所以热带湿润的特性发育的最为充分;而默瑙斯和沃比杜希之间的北岸地段,因平原的收敛,和圭亚那高原的一定的荫蔽作用,不仅热带湿润区在这里受到局限,而且还发育了热带稀树干草原。所以,单从它的主要方面来看,本区之能以体现为地带性结构的典型,非地带性因素也起了重要的加强作用。又如从阿雷格里港北至罗克角的巴西高原东岸,系一南北狭长的地带,不论在气候、水文网、土壤、植物等方面,都与巴西高原有着显著的不同。而它所以表现着独特的个性,基本上即导因于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这就是一方面位居东部沿海,面向东南信风;同时在地貌结构上又是一个沿海斜坡和平原;背倚高原大崖壁,后者并为这一地带的多雨,提供了一个抬升气流的条件。此外,如巴西高原南部的巴拉那高原,也是地带性比较明确的一个单元——副热带湿润的并发育着红壤与黄壤的南美杉林区。它的形成和非地带性因素——作为一个地势较高的辉绿岩高原,也是分不开的。但总的来讲,东部地区非地带性结构,虽有所体现,但与安第斯山和西岸地区相比,却大有逊色。
另一方面,从整个大陆全局来看,在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结构的对立中,地带性结构却代表对立的主要方面;而这一主要方面,基本上又是体现于东部地区。首先,几乎所有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的类型区,都是南北排列,其中各个主要的类型区又是东西延伸的。而它们在布局上基本上又是重合的,尽管在具体的界线上彼此之间有一些出入,但这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因此,东部地区的各自然地理区域不仅都是南北排列的,其中各主要的区域也是东西延伸的。南纬20°以北这一部分的俄利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以及巴西高原等区,就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结构特征。为什么会如此呢?首先,由于安第斯山偏居西岸,东部地区幅员广阔,尤其是南纬20°以北的部分占据大陆的主要面积,加以地势较低,地面开展,虽然有高原,但高度不大;加以平原地区——俄利诺科也亚马孙平原——在构造上都是代表东西走向的拗陷地带,并从而破坏了高原南北的连续性,使其分而为而;巴西高原与巴塔哥尼亚高原之间也因巴拉圭-巴拉那-拉普拉塔平原的存在而受到了割裂。因此,对东部地区以及对整个大陆来讲,地带性结构都代表着主要的方面。尽管安第斯山偏居西岸,正由于这一非地带性因素的存在,上述地带性结构的向西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是其连续性遭到了破坏。如亚马孙平原和哥伦比亚海岸的热带常绿雨林的相互隔离,便是这样产生的。
作为一个严整的南北纵列的安第斯山区(包括西岸沿海山脉在内),在地理环境分异中,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于纬度因素的。以安第斯山本身来讲,它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北、中、南这样三个地段,各具不同的特性,这就具体体现了地带性结构的特征。另一方面,在它所拥有的多种多样的垂直带中,最完整的图式,仅见于低纬热带多雨地区。也就是说,只有在低纬热带多雨的范围之内,方有可能形成完整的垂直带图式。当然,这还与它的坡向有关(如赤道南北的东坡和赤道以北的西坡),但首先决定于纬度位置;另外,纬度位置不同的地段,它们各自所发育的具体图式,也是不同的。譬如在赤道以北的低纬东坡,从热带常绿雨林以至高山草地和冰雪带,无不俱备;但在南纬3°-30°的西坡,主要的就是半荒漠与荒漠以及干草原;南纬40°以南的地带则以温带湿润森林、高山草甸和冰雪带为主。当然,西岸热带荒漠如对比安第斯山中段来讲,却是东西排列、南北延伸的,体现非地带性结构的特征;但联系南北相邻的区域来讲,它们都是南北排列而体现地带性的。
最后,还必须指出,东西部地区之间,在结构上处于对立的地位:东部地区以地带性为主,西部地区一非地带性显著;并且前者以亚马孙平原区为轴分向南北,逐渐趋向干旱,而西部地区恰恰相反,从西岸热带荒漠分向南北,则逐渐趋向湿润,安第斯山本身从中段分向南北,也是如此。
总之,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特征,是兼具并蓄、相互渗透、相互对立的。在这一对立之中,虽然比照其他大陆,南美洲非地带性结构是比较突出的;但就大陆本身来讲,地带性却是主要的方面,尤其在占据大陆大部分面积的东北地区,地带性占着绝对优势。但比照其他大陆,南美洲的非地带结构,却又很为突出。
二、自然地理区域
上述三个纵列带,彼此相互不同,各有其独特的相对一致性;各自的内部在不同的地段上又表现了各不相同的特殊性。后者基本上体现着地带性差异,是进一步区划的依据。由于资料的缺乏,对各区的界线,这里不作说明。根据各部分主要的特性,首先,中部平原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区域:俄利诺科平原、亚马孙平原、格兰查科和帕姆帕干草原。它们都具有作为平原的共同性;但是地表复盖物质、地貌的具体特征却又有所不同。气候方面更表现着各不相同的特性。亚马孙平原是热带湿润的典型,俄利诺科平原表现干湿交替的特征。格兰查科虽亦具同样特点,但已带有副热带性质,并且降水量亦较后者为少,帕姆帕干草原在降水类型上已有所改变。除西南部分有鲜明的干湿季节外,其东部湿润的部分,四季都有雨;不仅如此,而且它已进入温带领域了。适应着不同的气候特征,它们在水文网、土壤和植被类型方面也表现了不同质的差异。再就东部高原来说,由于平原的分隔,分为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前者除东部以外,在气候(温度条件除外)、土壤、植被类型方面,基本上系一热带稀树干草原与湿润热带森林的交错地带。巴西高原大部分则属于热带稀树干草原的范畴;其南部的巴拉那高原,系一四季多雨的南美杉林区,可以列为一个副区;其东岸沿海地带在气候、土壤和植被类型方面,基本上和亚马孙平原相似,但以位置原理,而且面积狭窄,不另分区,只作为巴西高原的一个副区。巴塔哥尼亚高原,又另具独特结构,除在主要地貌特征上系一阶梯状高原外,主要体现干旱性的特性,不仅气候、水文网、土壤、植被等方面如此,即在地貌的细节上,这一特点也有所体现。
西部地区包括西部沿海和安第斯山。前者介于南纬3°-30°之间的地段,特性非常鲜明,在干旱性上较巴塔哥尼亚更有过之。而安第斯山区本身,则又按不同的纬度位置,又可以分为若干不同地段。根据主要的特征,至少可以区别为三个地段——北段、中段和南段。北段在地形上主要表现为条状山脉,在气候、植被等方面,基本上体现暖热湿润特性,并拥有丰富的垂直带。中段具有广阔的山间高原,并且主要体现着高寒干旱的特点。南段山体转趋狭窄,基本上体现温凉湿润的特性。以上所作分区,各自都表现了很大的共性,也是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但另一方面,每一区的内部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根据这些差异性,可以进一步划出更多的三级区。兹为简明起见,不再作详细的划分。为补足这一缺点,凡区域内部存在类型上的差异的,则另列副区或作补充说明。
三、区域组成和结构的主要特点和总体规律
南美洲由于特殊的纬度位置和地理位置,陆地的形状、大小以及地貌结构等因素的作用,在自然地理区划的组成中,表现了这样几个特点:(1)由于大陆位置主要介于北纬10°和南回归线之间,特别是在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因而自然地理区划的组成在水平结构上,热带类型占居绝对优势。这里有热带湿润森林与稀树干草原交绥的圭亚那高原与沿海低地、以热带稀树干草原为主的巴西高原、热带湿润的安第斯山北段和西岸热带荒漠。其中高温多雨的亚马孙平原,面积广阔,热带湿润特性充分发育,不仅重点体现南美洲的综合特性,而且在全世界同类型的区域中,具有典型意义。西岸热带荒漠,虽然在本大陆所占面积狭窄,但南北延伸很长,向南甚至达南纬30°,北距赤道仅有3°。在同类型的区域中,也是非常突出的。巴西高原中的热带草原区在世界上也是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的。(2)由于大陆面积在温带范围内的收敛,属于温带范畴的区域,面积局限,而且有所缺失。如东部缺乏温带落叶林区,便是一例。(3)由于大陆延伸的纬度不够高,而且陆地面积愈南愈形狭窄,因而在水平结构上,又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区和苔原区(南端虽有很小一块,但基本上是属于山地型的)。(4)安第斯山南北冗长纵列,主要分为三个地段,各段体现不同的综合特性。与世界山其他同走向的山区相比,也具有独特性的意义。还要指出的,各段之间以及各段的内部,表现了不同的垂直结构带谱。总的说来,这一山地区,拥有最丰富的垂直带和多种多样的垂直结构带谱。
值得注意的,上述各区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就是区与区的转换或演替,基本上都是连续的,符合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规律。从主要的方面来看,如亚马孙平原的热带常绿雨林区,分向南北分别转换为巴西高原与俄利诺科平原的热带稀疏干草原。又如西部从西岸荒漠向南,逐步转为安第斯山区南段的地中海型以及温凉湿润森林区。其他部分的区间变换,也是体现这样的规律的。即使像西岸热带荒漠与安第斯山北段哥伦比亚西岸的热带常绿雨林之间的转换,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连续的,实际上二者之间也是通过一个过渡地带——热带湿润森林(热带半落叶林)与干燥热带森林和疏林——相互交接的。又如安第斯山南段的温凉湿润森林区与巴塔哥尼亚干燥区,虽然二者之间隔着山岭,分处向风与背风位置,但它们不仅不是截然划分的,而且彼此的变换也是连续的,这就是西坡的温带湿润森林(山地湿润常绿林与混交林),通过了东坡高坡地带的岛状分布的温凉湿润森林(山地湿润混交林)和低坡以及山麓地带的禾本科灌木干草原,最后过渡为巴塔哥尼亚干燥区。这说明了各区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而标明了南美洲地理环境结构的差异性与变异的连续性。
最后,还必须指出的,以上所划区域,基本上和主要地貌结构的单元大致都是符合的。因此,区域的命名,在多数情况下,都结合了地貌结构单元的名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地貌分区。因为像西岸热带荒漠,它在地貌结构上就包括沿海山脉和中央纵谷。又如圭亚那高原与低地区,包括两个不同的单元。另一方面,也不意味着主要的地貌结构单元和其他要素的类型区都是重合的。譬如巴西高原就包括好几个不同类型的区域,如热带湿润的东部沿海斜坡与平原、热带稀疏干草原、副热带湿润南美杉林区、巴西南部与乌拉圭的干草原等。为使分区不至过分琐屑,其中除东部沿海斜坡与平原另列副区外,其他都合为一区。上述各区的结构关系,不仅反映了相互转换的连续性;而且从全局来看,还显示了区域分异的总体规律。正如第六、第七等章中所指出的,东部地区(坡向大西洋的地区)以高温多雨的亚马孙平原常绿雨林区位轴,分向南北,逐渐体现干旱性;西部地区(坡向太平洋的地区)以西岸热带荒漠为轴,分向南北,逐渐体现湿润性。这不论在气候、水文网、外力作用和成土作用、土壤和植被类型的更替等方面,都显示了上述的规律。从而可以看出,东部和西部区域差异结构的规律,不论在相应的地段上或在更替的趋向上,基本上都处于相反的地位,进一步表明了东西部分异的不平衡性。这样的图谱和规律,更全面地揭露了南美洲地理环境结构在世界各洲之中的独特性。者也说明了南美洲作为一个洲,它是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共同规律的一个巨大的综合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