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贴驳《披露张裕等葡萄酒几个误导公众的观点》

(2011-07-19 10:12:17)
标签:

中国

张裕

葡萄酒行业

误导

葡萄酒

法国葡萄酒

蒙彼利埃

时尚

《披露张裕等葡萄酒几个误导公众的观点》是我葡萄酒行业的第一篇文章。造成今天的影响力超出了我的预计。
记得那是2005年一个夏天周六的下午,我还是MONTPELLIER第一大学葡萄酒贸易硕士的学生,在MONTPELLIER的COMEDI后面的4楼蜗居,盘腿坐在床上,一气呵成写完了博文《披露张裕等葡萄酒几个误导公众的观点》。。
写完后,抬起头,发现外面的天都黑了,而投入的一气呵成,也麻痹了我靠墙的背和弯着的腰。 但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使我没有修改一个字就直接发上了我的博客。
正是通过这篇文章,葡萄酒资讯网的老E联系上我,问可以转发一事,才认识了第一个国内的葡萄酒行业专业人士,交结至今。
本只是个人的一篇博客而已,当时真没有想到被所有的葡萄酒行业署名或者匿名转载,还引起了众多的评论。一次在一个股评的网站,有人还把这篇文章粘在张裕股票的下面,致使很多人都怀疑背后的黑幕。如果此文对中国的股票指数波动产生了影响,纯属巧合,本人不负担任何责任。
因为和微博配套,去年我重新开了我的现在博客,也COPY了我以前的一些文章。今天无意发现有人为此文开战,我先转载第一篇。不管言语如何,总得人人有表达的权利。
所谓爱之深,痛之切。我何尝不希望中国的葡萄酒事业能越来越好呢。
下面是转的第一篇: 

转贴驳《披露张裕等葡萄酒几个误导公众的观点》作者“三多”

 (2007-12-25 12:03:48)
标签: 

杂谈

 从一开始就感觉《披露张裕等葡萄酒几个误导公众的观点》这篇文章的题目起得怪怪的,为什么偏偏要拿张裕说事儿呢?未必就很有代表性吧?所以一直没有去读。然而今天读过此文后,却完全不是想像的那么回事。不论这个作者是什么背景,是多么权威的专家,这篇文章的目的都值得怀疑。

   
   
让我们一条一条地来回顾作者的以下观点:

    1酒的年份越久就越好吗?”——作者貌似反驳张裕葡萄酒越久越好的观点,并且举出20年以上的葡萄酒不好喝作为论据。然而笔者不禁要问:市场上究竟有没有50年的张裕葡萄酒呢?退一步说真有的话又有多少呢?凭什么把误导消费者的大帽强扣在张裕头上呢?

   
   
事实上,Lafite Rothschild1969Lafite Rothschild 1976Petrus 1976
   
这些产品都都是奢侈品市场上的热销货,不要说20年,就是30年40年甚至更久远的葡萄酒也有着他们十分稳定的消费群体,绝非作者所谓仅仅用于收藏一说。如果纯粹用于收藏而不去品尝,那么普通藏家凭什么去鉴定藏品的真实性呢?不如像酒吧里的展品一样,灌一点红色的液体算了。中中低端葡萄酒的保藏受技术和环境因素影响的确很少超过20年,但是对于Pomerol、Médoc、Graves这样的世界顶级酒庄来说,早已是一项十分成熟的技术,只要肯付出成本根本不在话下。众所周知,张裕仅仅是一个中低端葡萄酒品牌,根本不可能销售大量的高年份的高档葡萄酒,又有何必要去误导消费者呢?况且,对于同一批葡萄酒来说,不同年份甚至新鲜的葡萄酒当然有着自己特有的口感,但是只要保藏得当,年份久一些的酒比年份低的口感更为醇厚是业界公认的规律。

    2年份就能说明葡萄酒的好坏吗?”——这一节里,作者也并没有说错话,但是说的都是废话。好的葡萄酒的年份肯定是好的,而好的年份的葡萄酒不一定都是好酒。这是作者的原话,乍一看多有道理啊。可是又扯到一个问题上,凭什么说明这个问题的时候又要把张裕扯进来呢?作者例举了一些因素,但是偏偏漏说了一句话:对于同一酒庄、同一种植区,年份决定新酒的好坏。前面说了一堆废话了,也不至于吝啬多这一句了吧。又况且,作者明明是在讨论张裕,凭什么举出不同国家的酒来作论据呢?!仅仅对于张裕来讲,有着固定的种植区、固定的生产线这一前提条件下,年份就能决定酒的好坏。

    3所有的葡萄酒都有保存的价值吗?”——作者以极其专业的水准,充分地说明了不是所有葡萄酒都有保存价值。呵呵,可惜作者太不厚道了,明明知道张裕是中低端品牌,买张裕喝的绝大多数普通群众别说收藏了,就连品都没几个品得出来5年10年区别的,张裕如果不是搭错神经的话会鼓动我们这群一杯杯干的顾客们来购买张裕保存到十几年后再喝?就算真的有上当的,又能有多大的市场呢?与张裕公司2006年4.75亿美元、位列全球第14位的销售额来说,有必要吗?再况且,张裕的每一支产品上都清楚地写着保质期的吧,作者视而不见?

    4国产年份酒,真的是这个年份吗?”——这个问题提得好,让消费者们明白了国产年份酒是靠不住的。可是作者为什么不用自己的专业水平把这个问题解释得再清楚一点呢?却用什么解佰纳赤霞珠这种文不对题的论据来攻击张裕酒的年份呢?事实是,张裕等国内公司在酒的年份上的确是不坦诚的,但是所有酒类消费者们必须明白,这其实是整个酿酒行业一个不能明说的行规。不论是葡萄酒、国产白酒、进口洋酒等等,当二十世纪后期高科技手段介入酿酒业来,加速发酵普遍运用于酒的发酵过程中,再加上自说自话的勾兑标准,不论是30年的x台xx液、96年的张裕X城还是18年的xx士xx诗,几乎没有哪个酒是反映出整瓶酒的真实年份的。这一点不同的酒类有不同的原因。30年的xx液主要是因为加速发酵工艺的运用加速了酒的发酵过程,所标的年份以十分接近某一年份的口感为标准之一;而进口洋酒则更过份,钻勾兑标准的空子,一瓶xx士中只要勾兑进了哪怕一滴18年的酒,就被定为18年了。只有占市场极少份额的历史古老的高端酒企业还保留着少数未经加速发酵的老老实实的生产线储藏窖,这些酒庄的产品价格奇高且产量极少,为了满足越来越大的酒类市场特别是中国豪饮消费群的需求,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了加速发酵工艺的介入,以相似的口感作为标定年份的依据之一,请注意,是之一。作者拿张裕这一中低端产品同高端产品相比,本身张裕自然连新鲜酒的品质都比不过了,何况十年酒呢?这又怎么能作为鉴定张裕不真实年份的论据呢?更别说把整个酿酒行业的小九九扣在张裕一个企业头上了。

    5、关于卡斯特”——作为一个在法国研读葡萄酒硕士的作者所了解的这一信息,本人自然不能怀疑。但是既然卡斯特旗下都是中低端酒庄,岂不与张裕品牌在业界的地位恰好吻合,有什么必要拿出来单独说事儿呢?

   
   
总而言之,《披露张裕等葡萄酒几个误导公众的观点》是一篇极不具有建设性的文章。作者质疑张裕的动机值得警惕。在美国《商业周刊》和Interbrand对中国上市企业消费品牌的联合评比中,张裕位列2006中国品牌20强第16位。是国内葡萄酒行业的龙头老大,并以4.75亿美元销售额位列全球第14位,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在世界葡萄酒企业排名上升了6位。张裕的实力今非昔比,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真正的世界大品牌。尤其是近几年,张裕在国际化方面出牌漂亮,从而使得其国际化步伐越迈越大,实力越做越强,品牌越做越响亮,更是提出了2007年度进一步逼近全球10强的国际化战略目标。张裕的成功恰恰就是因为坚持中低端消费群体,牢牢把握了本国这个巨大市场。

    这样高速成长中的优秀民族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是否会受到来自“外界”的排斥和负面化宣传呢?这只是笔者的一个疑问,答案留待看地了中国出口玩具事件的朋友们自己去思考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