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种颜色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说吧--养心 |
不好酒,却不断能得到一些好酒。不善饮却喜欢浅尝则止一点。
偶尔觉得,正午或者傍晚,听雨或者看云,栀子花开,悠然清芬。
与君对饮或者自斟自酌,把酒换盏,确是浪漫风雅之事。
酒的源远流长,这一点,男人们自然更明白。
粮食发酵后就脱胎换骨了。似乎在颗粒之间早就藏着秘密,彼此心照不宣。
表面上提供了淀粉、维生素等物质,暗地里却另有文章,这让我对粮食充满了敬畏之情。
据说是善饮与否在于身体内有无一种能分解乙醇的酶,我的化学向来糊涂,也不愿追究这种说法的真伪。
这奇妙的酶是怎么作用的?能令这锐利的液体入喉留香?
明明是入口便螫,味如烧刀,怎么人家会说是醇香绵软?
到底是这样的口感迷人还是饮后头热血涌的感觉过瘾?抑或是醉后的飘然体验令人享受?
不得而知不得而知。
酒是可以成就很多事的。我此刻想到的,居然是清照女士。
这么个惊世骇俗的女人,用文字把长短句排成了极致,她的灵气和才情,却离不开酒。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敢喝扶头烈酒,敢作险韵诗句,会“沉醉不知归路”,还会“浓睡不消残酒”。
这酒,算是给一个女才子酿足了催化剂,催生出千古绝响。
周作人在《知堂谈吃》里几次谈酒。
“酒的‘品’是甜最下,苦次之,酸要算顶好,酒有些酸味还不妨其为好酒,至于甜那就是恶酒了。”
看来,甜的味道也不是人人都爱,啥时都要,到酒这里,甜就会不合时宜了。苦和酸倒值得称道了。
不知这里为啥没有提到辛辣,可能善饮之人不认为这味道是辛辣。
这说法可能显得肤浅,降低了品酒的层次。
没怎么与人正经谈过酒,偶然问起,人家也会不知所以的样子,似乎不愿说,不好说,不用说。
也罢也罢,酒不醉人人自醉,清不清醒都惘然。
渡口红酒与你?哈哈,恋人们才会这样做。
此为酒后乱言,你姑妄听之就好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