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美团:王兴如何带团队复盘?
(2023-08-13 21:50:23)分类: 创业者资料大全 |
01为什么大多数企业都做不好复盘?
我总结下来,有三种不同段位管理者的复盘。
第一个段位——
就是我在文章开头讲的,
一个项目结束了,老板让每个参与成员讲讲、总结一下这次项目的经验。
大家各自讲完。
有结果好的地方,就给个鼓励,说“不错”。
有问题,就郑重其事的说“下次一定注意”。
这样的复盘,基本上做一两次,就没有下文了,也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效果。
第二个段位——
典型的就是刚创业那时候的我。
不过,好在我也在百度这样的大公司待过,知道复盘单纯只是靠口头说说可不行。
我会让团队在复盘时,至少把核心数据列上。
项目做完,相关的核心数据到底有什么变化?
针对变化,再说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
我也完全沿用了百度的工作流程:
•
•
这样的复盘,倒是不至于像前一种情况,坚持不下去。
但是,
一旦工作忙起来,团队成员总会找到我说:“咱这个复盘要不往后放放?先把下个活动做了?”
我通常就会点头答应。
其实不光团队不爱做复盘,我自己也不乐意。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项目的复盘常常一拖几个月,周会也越开越短。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团队成员有一次说得很直接:“复盘没用啊!”
我后来一想,他说得对呀。
我们通过复盘,是能多知道很多事,然后呢?
既不能多挣钱,也不能少加班。
为什么还要做?
其实,团队反馈的问题,指向了我后来总结出来的一个基本原则——
任何管理动作,要想能坚持,必须“让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收益”。
复盘正是这样的一个管理动作。
当我作为老板觉得没有收益、团队也觉得没有收益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有动力坚持下去。
为什么我的复盘会没有收益呢?
原因在于,我的复盘总是结束在“知道了”和“下次注意”——根本没有把复盘的结果转化为行动。
没有行动,就不可能有收益,自然大家也就都不乐意做。
对比之下,美团在王兴的带领下,能花那么大精力复盘,正是因为让复盘的结果充分转化为了行动、王兴和团队都看到了复盘的巨大收益,才会在复盘上投入那么多的时间。
接下来我以美团在“千团大战”,其中一个部门的复盘为核心案例,看王兴是如何带领团队复盘的。
在每个周六,一整天的复盘会上,
王兴会提前让每个团队成员按照规范准备好复盘材料。
那会儿美团的主营业务,只有团购。
运营团购,做得最多的动作,就是找到商家、和商家谈下来上什么团购套餐、然后把套餐上线。
于是,
负责找商家、上线团购套餐的同学,每周在复盘会上,要呈现的主要是下面两个内容。
第一,数据。
你所负责的范围,这一周的团购数据如何。
涨了跌了。
哪些团餐卖得更好、哪些团餐卖得不行。
第二,动作。
你这周,上线了哪些团餐,什么餐厅、什么菜系、具体什么套餐内容。
那好,数据有涨有跌。
但是,涨了就一定是好?跌了就一定是不好吗?
也未必。
有可能,今天是连续高温之后难得凉快的一天,大家中午都更想出门吃饭,于是,导致了团购卖得好。
也有可能,我们上这个团购套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直接拉到最高的销量,而是和这个很难谈下来的新品类商户,尝试第一次合作,之后拿到数据,才好谈下来这个品类的更多商家。
那好,到底啥样的数据是好?啥样是不好呢?
一般看到数据,王兴就会开始提问了,在复盘会上,大多数时候,他都在提问、和团队讨论问题。
比如,他就会问:“当时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为什么要上这个团购套餐?”
因为目的不一样,决定了好坏标准也不一样。
团队会说:“这个是为了冲一下高销量。”
那下一个问题,自然就是:“为什么你会认为这个团餐能冲到高销量呢?”——王兴总是会多追问几个为什么。
“因为两周前,上过这个商家的团购套餐,效果不错。这次又加大了优惠力度,效果就应该也会不错!”
“那为什么结果,销量数据反而不如其他套餐呢?”
团队也未必能直接找到原因。
王兴就会和团队一起讨论。
比如,最后可能发现的原因是:这家餐厅不太适合工作日吃,主要是周末家庭聚会才会吃。由于两周前已经上过他家的团购,所以此前的团购很多用户还没消费完,就不会再买了。
这个时候,找到了原因。
下一个王兴会提的问题,就是:“怎么避免这个问题再发生?”——他最爱问的总是两类问题,要么是“为什么”,要么是“怎么办”。
团队就会说:“此后,每次再上团购时,先看一下同一商家此前的团购,还有多少没消费。”
这一场复盘才算结束。
但是,并不是每个团队说了后续怎么做,就都会做到。
当看到一个问题重复发生时,王兴也会生气。
只不过,大多数时候,他只是用连续的追问来表达他的不满。
在复盘会上,让他生气的常常是三类问题——
“这个数据明显不对!为什么数据会错?”
“这件事之前不是说要做吗?为什么没做?”
“这个问题不是已经发生过了吗?为什么还会再次发生?”
他的不满和追问,又会成为新一次复盘的开始。
比如,
当他看到,此前已经有过结论,在上团购套餐之前,要看看“同一商家此前的团购还有多少没消费”。
结果,同样的问题,又导致了某一天销量不及预期。
团队在他的追问下,就会开始思考原因:
“因为这次上架套餐的是新员工,流程很多、新员工还不熟悉流程。”
那“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个问题再发生呢?”
团队又会开始想办法,就会想到——“不要总是依赖于员工记得流程、主动执行流程,最好的流程,是员工不需要想着,也不得不被执行的!”
那,对这个问题,就可以在系统上直接写个限制,同一商家,此前的团购套餐如果还有多大比例没消费完,系统就会禁止再上这个商家的新套餐。
后来,这样通过系统做限制也变成了美团的习惯:能写在系统里的,一定写在系统里,能不依赖于人的主动性的,一定不依赖于人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