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漫漫说旧闻——李希霍芬与洛阳之一

标签:
李希霍芬洛阳丝绸之路 |
分类: 河洛广记 |
|
□郑贞富 从洛阳到中亚、欧洲,有一条古老的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这个词,是近代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在洛阳提出的。1870年4月间,李希霍芬在洛阳及其周边地区考察了半个月,《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详细记载了这半个月的行程,向我们展示了晚清时期洛阳的生动历史画卷。 李希霍芬中国行 李希霍芬1833年生于巴登符腾堡的卡尔斯鲁赫,1856年毕业于柏林大学。在1860年到1862年,李希霍芬曾在亚洲的许多地方旅行,例如中国的上海、台湾,以及日本、印尼、菲律宾、泰国和缅甸等地。 1868年,李希霍芬获得加利福尼亚银行的资助,第二次来到中国进行地质考察。后来,他又获得上海外商会的资助,精心设计了七条考察路线,以上海作为基地,四年间,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进行考察。 河南府(洛阳)被列入李希霍芬第五条考察路线中。从1869年年末到1870年年初,他从上海到香港,然后进入广东、湖南、湖北,从湖北转入河南南阳、洛阳,转道山西、河北到达北京,从天津返回上海。 回到德国后,李希霍芬总结考察成果,完成了五卷本传世巨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1905年10月,他于柏林逝世。两年后,由他的学生蒂森整理的《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出版。《日记》近来已被译为中文出版。正是在这些著作中,他提出从洛阳到中亚,有一条古老的商路,并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 河南府是李希霍芬考察的重点,《日记》详细记载了当时洛阳的地质地貌、风土人情、商业商路、名胜古迹等,是研究晚清洛阳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 大谷道上远来客 1870年1月1日,李希霍芬从广州出发,开始他的第五条考察路线之行。他的翻译兼助手,是比利时人保罗,此人在中国工作多年,懂汉语。他的仆人,是一个姓李的广州人。 李希霍芬一行从水路乘船北行,2月26日到汉口,3月27日到樊城。在樊城,他们弃舟登岸,雇了三辆马车,从官道进入河南。这条官道,就是襄阳通往洛阳的洛襄古道,即洛襄驿路。他们于4月8日到达南阳府,4月10日到达南召县。然后,穿越伏牛山之鲁阳关,到达鲁山县。 《日记》中写道:“鲁山这里盛产柞蚕丝织造的茧绸,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地,欧洲人近年十分喜欢这种纺织品。”“鲁山县有一条平坦的道路可以前往开封府,还有一条道路向北通往河南府。我选择了后者,这是一条山路。” 李希霍芬在鲁山未作停留,一路抵达汝州,4月13日晚下榻汝州城西的一家客栈。《日记》中写道:“每天我们都能遇到很多装满了河南府产的棉花的车子前往樊城和老河口进行交易。往北边运送的主要是烟草、纸张、菌类、胶和其他一些小东西。” 从汝州北行,李希霍芬一行就进入了河南府境内。当时,河南府治是洛阳,领十县,即洛阳、偃师、宜阳、新安、巩县、孟津、登封、永宁、渑池、嵩县。 从汝州到洛阳,有两条驿道。一条为伊阙道,从汝州西北行,到草店铺,顺伊水东岸到伊阙,至洛阳;另一条为大谷道,从汝州到大谷关,过大谷关后,顺万安山北麓西行,经玉寨到伊阙,至洛阳。李希霍芬走的是大谷道。 大谷道因通过大谷而得名。大谷,在洛阳东南。《洛阳记》说:“大谷,洛城南五十里,旧名通谷。”此谷为汉魏洛阳城正前方的一道门户。东汉曾置洛阳八关,大谷关即其中之一。大谷关遗址在今寇店镇水泉村。4月14日晚,李希霍芬一行住宿大谷关。 李希霍芬夜宿玉寨 4月15日上午,李希霍芬一行离开大谷关,到达玉寨山北麓。然后,顺玉寨山北麓,于当天下午到达玉寨。玉寨,因玉寨山而得名。古寨被一条河环绕,这条河名为玉川河,因此这个水郭山村又称玉川村。此村位于今万安山山顶公园山门之北三公里的一个山坳里。 在玉川村,《日记》写道:“从这里可以眺望远处的群山,那是我在中国见过的最美的山峦之一。山势雄伟,全景恢弘,尤其是在暮色之中,此处的景点一点儿不比地中海沿岸的差。”“玉寨山本身看起来像一座城堡,或许没办法攀登,因为四面都十分陡峭。西北和西面尤其陡峭,山势几乎直上直下。玉寨山至少高2000米……面对如此秀美险峻的山峰却没有机会攀登,无疑是一件憾事。对于旅行者来说,错失了机会让人感到惋惜。或许只有将时间花费在那些不怎么有意思的地方之后,才能意识到哪里才是正确的选择。” 玉寨山北部就是伊洛平原,因此从其北麓看,山势雄伟,但实际高度比嵩山要矮一些。玉川村年过花甲的村民卢中兴说:“村里有一首古老的民谣‘玉寨山比天高,不到嵩山鼻子稍’,就是说玉寨山比嵩山低了半个头。” 在当天的日记中,李希霍芬写道:“傍晚刮起了大北风,几分钟之内天空被乌云遮蔽,空气中遍布黄沙。湿度计显示,空气非常干燥。” 第二天上午,能见度很低,无法进行考察,李希霍芬在玉川村暂停,整理几天来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