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和比例错例剖析稿

(2015-06-02 14:42:13)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

比和比例错例剖析稿

比和比例是小学六年级学习的知识,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它们的基本性质

名称

意义

各部分名称

基本性质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  3 

 ↓  ↓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内项

 

外项

8∶6  4∶3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二、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名称

意义

各部分名称(相当关系)

a∶b(b≠0)或(   

表示两个数相除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分数

 (b≠0)

表示一个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除法

a÷b(b≠0)

表示一种运算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三、求比值与化简比

 

意义

方法

结果

求比值

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

用前项除以后项

一个数(整数、小数、分数)

化简比

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①     运用比的基本性质

也可先求出比值,再将比值写成最简比

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前项和后项)

四、    组比例与解比例

组比例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一种方法是求出两个比的比值,若比值相等,就可以组成比例;另一种方法先假设两个比已组成比例,分别求出内、外项的积,若积相等,则能组成比例。

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五、    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用式子表示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在小学阶段我们主要学习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六、按比例分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这些知识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今天我有幸与全区的六年级老师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交流探讨,我感到十分高兴。我和所有的老师一样,很喜欢学生把每天的作业都做对,但我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我还喜欢学生做错的题,注意是喜欢学生做错的题,而不是喜欢学生做错题。对于学生出现的错题,我不生气,相反我却如获珍宝。把学生的这些错题收进我的收藏室,然后放入诊断室 ,观察它分析它。今天老师就把这些拿出来,和你们一块交流探讨,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益。

(一)   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错例1、判断:比就是除法,比就是分数。( 

错因剖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搞清比、除法和分数三者之间的区别。误认为比就是分数,比就是除法。我们经常看到这么一个等式:“3∶2=3÷2=3/2”,学生对这个等式有片面的理解。“3∶2=3÷2=3/2”这一等式有两个意义,第一指的它们的值是相等的,第二个意义是指,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相当于分数的分数值。这个意思在我们的课本里讲得很清楚,不能把相当于改为等于就是。为什么不能改呢? “除法分数三者是各不相同的;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倍比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所以比、除法和分数是三个既有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概念,比就是除法,比就是分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错例2、判断:只有同类量才能相比。(

错因剖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比的意义,误认为比就是比较两个数或两个同类量的倍数关系。什么是比?两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显然,根据这个规定,同类量与不同类量都可以比了。比如路程和时间的比,得出速度。诚然,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不同类的量,都可以比。比如人的年龄与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的比,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正确说法应该是同类量可以相比,有些不同类量也可以相比。

错例3、张老师买了3个排球用了43.5元。写出买排球钱数与买排球个数的比,并求出它的比值。

错误答案:43.5∶3=43.5÷3=43.5/3

错因剖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学生对题目要求没弄清楚,这道题有两个要求,一个是写出买排球钱数与买排球个数的比,第二个要求是求出它们的比值。所以这道题应该分开来做。第二个错误就是对求出的比值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数不理解,误认为43.5/3是要求的比值。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出的商,是一个数,一般用整数、小数或最简分数表示。把比值写成43.5/3,这不是一个最简分数,是错误的。应该写成29/214.5。这道题的正确解答应该是:买排球钱数与买排球个数的比是:43.5∶3=292;比值是:43.5∶3=43.5÷3=14.5,两个问题分开答。

错例4、判断:化简6∶8和求6∶8的比值,得数都得四分之三。(√ 

错因剖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和掌握化简比求比值的区别。误认为化简6∶8和求6∶8的比值得数都是四分之三。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一看:化简比6∶8=3∶4或写成(3/4);6∶8的比值是3/4,若仅仅从现象上看都是3/4。而从它们的实质上看化简比的结果是一个比,写成3∶43/4都是比,这里的3/4只能读作三比四,而不能读作四分之三。而求6∶8的比值是3/4,它是一个数,只能读作四分之三,而不能读作三比四,更不能写成3∶4。正确解答:化简6∶8后得3∶4;求6∶8的比值得到的3/4是一个数。

错例5、判断:比例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错因剖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三个概念的关系不理解。误认为比例可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比例正比例反比例这三个概念的关系是并列的关系,而不是包含关系。

比例是指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正比例反比例是指两种相互关联的量之间的一种关系。所以比例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二、比例尺

错例1、判断:一幅地图上1厘米代表3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3000000厘米。(

错因剖析: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它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并不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比例尺后面是不带单位名称的。

我们知道两个同单位相除或相比,所得的结果后都是没有单位名称的。所以比例尺用1/3000000厘米或1∶3000000厘米表示是错误的。

错例2、选择在一幅地图上,用4厘米表示80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A

 A .   1/200000             B.1/2000000          C.1/20000000

错因剖析:学生把千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搞错了,误认为800千米等于80000厘米。

我们应该熟记1千米=1000米(1后面添上30),我们又知1=100厘米,再在1000米后面添上20,所以1千米=100000厘米,也就是千米变米,1后面添上50

4厘米∶800千米

  =4厘米∶80000000厘米

  =1∶20000000

错例3、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城到B城的距离是17.6厘米。求A城到B城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错答:解A城到B城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千米。

17.6/x=1/4000000

X=17.6×4000000

X=70400000

答:A城到B城的实际距离是70400000千米。

错因剖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长度单位不统一,解题时,设未知数错选了长度单位(千米),这是致错的主要原因。应设实际距离为x厘米,求得结果后再化为千米。

错例4、一张设计图的比例尺是1/40,图中的一个长方形大厅长60厘米,宽45厘米,这个大厅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错答:(160×45=2700(平方厘米)

     2)解:设这个大厅的实际面积是X平方厘米。

           2700/X=1/40

              X=2700×40

              X=108000

       3108000平方厘米=10.8平方米。

       答:这个大厅的实际面积是10.8平方米。

错因剖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学生把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错误地迁移到图上面积/实际面积=比例尺,比例尺是两个长度间的比,并不是面积的比。要求这个大厅的实际面积,应知道这个大厅实际的长和宽,那就要先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出实际的长和宽,再求实际面积。

正确解答:(160÷1/40=60×40=2400(厘米)

          (2)45 ÷1/40=45 ×40=1800(厘米)

         32400厘米=24米,1800厘米=18

        424×18=432(平方米)

          答:这个大厅的实际面积是432平方米。

三、按比例分配

错例1、学校生物兴趣活动小组饲养白兔、黑兔和灰兔,它们的只数比是235,已知灰兔和白兔共70只。求三种兔子各有多少只?

12+3+5=10

270×2/10=14(只)

70×3/10=21(只)

70×5/10=35(只)

         答:白兔有14只,黑兔有21只,灰兔有35只。

错因剖析:这道题学生错把灰兔和白兔的总只数看作三种兔子的总只数,70只只是25所对应的总只数,我们可以先求出灰兔和白兔各有多少只,再求黑兔的只数。(出示正确答案):(12+5=7

2)白兔只数:70×2/7=20(只)

灰兔只数:70×5/7=50(只)

3)黑兔只数:20÷2×3=30(只)  50÷5×3=30(只)

答:白兔有20只,黑兔有30只,灰兔有50只。

大家解题时一定要弄清楚所给数量是部分量还是总量。

错例2、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70,它们的比是2∶3∶4,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2+3+4=9

甲:270×2/9=60

乙:270×3/9=90

丙:270×4/9=120

答:甲数是60,乙数是90,丙数是120

错因剖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把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270当作要分配的总数。在解按比例分配问题时,必须准确地找出总数与要分配的比。这道题是间接给出了总数,而不是直接给出的。根据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70,可以求出它们的总数。然后再按比例分配。

正确解答:

1)总数量:270×3=810

2)总份数:2+3+4=9

3)甲:810×2/9=180

乙:810×3/9=270

丙:810×4/9=360

答:甲数是180,乙数是270,丙数是360

思考:

一个长方体铁块,棱长总和是80厘米,长、宽、高的比是5∶3∶2,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不能把更多的错例给大家一一列举出来,希望今天带给大家的这些错例,能给你以启发,今后学习数学时,一定要理解概念的实质,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祝愿你们以后数学学得更加轻松快!。谢谢大家,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