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新闻不断的在各媒体频道中滚动:缅甸境内克钦族武装与缅甸政府军发生激战,其中有三发炮弹落入中国云南省境内...“中国云南”、“缅甸”、“炮弹”这三个名词让我揪心,云南哪里呢?我的朋友们可安好?...总算找到了,三发炮弹落在云南省德宏州的盈江县,造成民居损坏,幸未有人员伤亡。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面积1.15万平方千米,北、西、南三面都被缅甸包围,国境线长达503.8公里。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德宏与缅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据新闻报道,这次处于新闻焦点的缅甸克钦族其实是和云南的景颇族是同一个民族,只不过是在不同国家中的别称。
在德宏,景颇族共有人口10多万,占全国景颇族总人口的95%。豪爽骁勇、热情好客的景颇族认为自己是大山的子孙,他们信仰“木代”(太阳神),崇拜太阳的人自然也喜欢太阳般灿烂的颜色。所以在她们的民族服饰中,鲜艳的颜色永远是自己的主色调。

有说法,景颇族女孩子服饰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银泡,硕大的银泡挂满了前胸后背,银泡是景颇族对生殖崇拜的典型代表,代表的是女性的乳房。
也有人说,景颇族喜欢孔雀,这银泡是代表孔雀的羽翎,景颇族的女子与孔雀一样娇艳。节日里,景颇族女子还会跳起欢快的“甩银泡舞”,来模仿孔雀开屏时的艳丽。

景颇族喜欢自己腌制酱菜,所以每到蔬菜收获季节,景颇族人家就会开始着手准备腌制酱菜

竹楼,曾经是景颇族的典型民居,但其耐久性及防寒保暖性能欠缺,所以现在也慢慢的消失了,偶尔的遗留,则是亲朋好友们聚会聊天的好地方。
景颇族聚居的地方,盛产竹子,因此很多竹制的炊具依然得以保存下来。
景颇族居住的地方,环境优美,户外,她们总是一抹亮丽的风景线。

景颇族姐妹的感情是真挚的,她们喜欢用“闺蜜”来称呼对方,“闺蜜”就是一种无任何隔阂的亲情。“闺蜜”这或许是我在德宏州听见最多的一个名词,没有什么能比“闺蜜”的感情还要深。

“玉米”是景颇族主要农产品,每到秋季,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都堆满了晾晒的玉米。
玉米晾晒场也是闺蜜们嬉戏玩耍的好地方
背后的“澡塘河”不到2米宽,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河”对岸就是缅甸,据说,这里曾是非常猖獗毒品交易地,河这边丢钱过去,河对面将“货”丢过来....
这条很普通的水泥路是我国的“边境巡逻道”,是边境人民骑行、散步的好地方。河对面的农田就是缅甸,听说,由于缅甸那边的货币不值钱,所以缅甸农民们更希望把农产品卖到中国,于是在农田收获季节,这条边境线停满了收购粮食的汽车。
国境线上的晚霞很美,这样的美丽同样也属于缅甸人民的
畹町,“边关名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从这里跨出国门入缅抗日

新旧“畹町桥”,中国远征军就是从这旧的桥面上跨出了国门

远征军当时走过的“畹町桥”,桥对面就是缅甸
2012年6月6日,让我从此与德宏结缘,忘不了那段美好的时光...
“畹町桥”头,依然保留着当时为开辟这条“抗日补给生命线”——滇缅、史迪威公路时,用于平整公路的石头碾轮。
“万众筑血路,机工谱丹心,远征壮歌行,铸就抗日功”...我们永远要记住“机工”这个名词。
当年,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支持抗日,确保滇缅公路上运输工具的完好,他们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告别亲友,主动回国投身抗日,奔赴滇缅公路抢运抗日军需物资,他们的名字就叫“南侨机工”。
边境人民的通行证,有了他,可以经常来往于缅甸及中国两地

这里,中国与缅甸,就是邻居,你来我往,没有任何隔阂

边境线上,很多时候亲戚分居两国,边境居民通婚情况很正常,经常过桥跨过国界线串串门,走走亲戚是平常事
缅甸老汉也会来中国这边买点东西,他告诉我,鸡在缅甸贵,不如来中国买...

缅甸农民会把农产品挑到中国卖

站在国境线上,缅甸小孩在田间玩耍的情景一览无余
从缅甸村寨里走出来的缅甸小姑娘

国界线边,准备到中国销售农产品的缅甸商贩与准备回家的缅甸商贩

缅甸的边防警察

在界碑边聊天的边境农民

老汉告诉我,前几天对面还在打仗,枪炮声声声入耳,但他已经习以为常,对他的生活没有造成任何不便。他家距离国界线不到50米。
住在边境线边的居民

不用跨出国界线,缅甸小姑娘的倩影我就能清晰可见

从缅甸伸到中国境内的小手...

从缅甸过来玩耍的儿童

在瑞丽街道遇见一个穿粉红长袍的缅甸尼姑。朋友告诉我,在缅甸,人被分成三六九等,排在第一位的是僧人,而排在最后的是“尼姑”...哎...

在瑞丽街头,我们随时都可以看见来自缅甸的商贩

瑞丽街头,卖缅甸报纸的帅气男孩,那眼神...我靠,我是男的,我都着迷了...

缅甸盛产玉石,缅甸有很多玉商在中国境内营生...
在瑞丽玉城的缅甸人,脸上抹的是“防晒”的

市场上,随处也可见她们的影子...
德宏,与缅甸无国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