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州 · 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2012-10-16 09:34:12)
标签:

疍家

水上人家

裙褂

民俗

疍家糕

分类: 民俗

    “疍民”即水上居民,因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疍民。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据说是属于汉族人。疍民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现在主要分布在广东的阳江、番禺、顺德、南海,广西的北海、防城港,海南三亚等沿海地区。而实际存在的“疍家”是越来越少了。

广州 <wbr>· <wbr>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疍家”一般是生活在水上以打鱼为生的小渔民家庭,他们没有大船,无法远航,只能在近海捕鱼。渔港里也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退潮时,他们下笼下网,捕些鱼虾。生活随着潮汐变化而变化。他们的所有家当都在这艘小船上。

广州 <wbr>· <wbr>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婆婆告诉我,老头子70多了,最近由于感染了肺炎,正在医院里吊针,她就呆在船上编制“虾笼”。以前的“虾笼”都是用水草和藤条编制,但现在基本全改成塑料编条了,而且也耐用,编一个“虾笼”,可以赚2元,按她的速度,一天大约可以编7、8个......

广州 <wbr>· <wbr>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由于工业发展,及各类污染,近海已经很少能捕到鱼虾了,以往的那种鱼虾满仓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而捕到的鱼虾一直是他们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广州 <wbr>· <wbr>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飘泊流离的水上生活以及越来越无法保证的生活来源,老人的孩子们都舍弃了“疍家”生活,上岸了。而老人及老爷子不愿意割舍这份情结,依然吃住在船上,船舱虽然窄小,但总算还是个“家”。

    他们每次出去近海打鱼一般是7~15天,鱼虾就在沿途岸边卖掉,顺便补给一些生活必需品。7~15天后,就将船开回到内河港湾休整,2~3天后,再次启程。这次由于老爷子身体欠佳,就多呆了几天,吃饭就在岸上的子女家,但晚上依然回到船上睡,按婆婆的说法:踏实!
广州 <wbr>· <wbr>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婆婆在狭窄的小船上挪了下位置,让我可以更清楚的看看这个“家”。
广州 <wbr>· <wbr>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小船的甲板下分设有几个仓,挪开上面活动的木板,靠近船头的是“煮食仓”,舱底放着炉子和薪柴。
广州 <wbr>· <wbr>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后舱放的是改造过的简易柴油螺旋桨,是全船的动力。船篷下,所有家当一览无余。
广州 <wbr>· <wbr>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揭开这块木板,是粮仓,油、米、干酱菜等全在里面。
广州 <wbr>· <wbr>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现在近海的鱼虾很少了,鱼虾的收入几乎无法弥补每次捕鱼时的柴油损耗。婆婆从前舱的舱底下拿出一坨用麻绳系牢的大磁铁,这是他们老两口的新的“生财工具”。
广州 <wbr>· <wbr>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婆婆说,这个磁铁吸力非常强大,现在近海有很多沉于河、海底的金属,捕鱼之余,就用这磁铁来吸拾金属,也算是一种收成吧。这磁铁是3年前用500元买的,现在早已收回了投资成本。说到这里,婆婆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广州 <wbr>· <wbr>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婆婆拿出一把菜刀,当面试了下磁铁的磁性。好家伙,我费了好大劲才把菜刀从磁铁上分离出来。我不禁问了句:“假如刚好吸到了一块非常大的金属,仅靠老两口的力量是不能把他挪上岸时,咋办?”婆婆告诉我:“遇见非常大的金属块,拉不动,就只能开足柴油机马力,利用螺旋桨的推力将磁铁从金属块上剥离出来。假如是可以拉动的金属块,但凭他们的能力无法将金属块搬上船甲板,那么同样开足船马力,拖着金属块找个坚硬点的地方撞,通过撞击来使磁铁与金属块分离......”
广州 <wbr>· <wbr>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快到晚饭时间了,该到岸上的子女家吃饭了,同时我也该告辞了。上岸,回头看,只见老人家靠着船帮熟练的俯身、掬水、洗手.....
广州 <wbr>· <wbr>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用活动的铁片船篷将“卧室、粮仓、煮食区......”遮盖好......
广州 <wbr>· <wbr>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看看一切整理完毕,老人家拧起制好的“虾笼”和“虾笼模”弯着身体从船舱里走出来.....
广州 <wbr>· <wbr>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上了岸,老人家顺手把船推离岸边,我问为啥?老人家说:“现在的小孩都比较淘气,把船靠岸,假如我不在,小孩就可能跑到船上玩,这样做一方面是避免他们损坏东西,另一方面是怕小孩出危险......”

 

广州 <wbr>· <wbr>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疍家裙褂”是番禺籍“疍家姑娘”的传统服饰。广州 <wbr>· <wbr>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疍家姑娘”勤劳、善良、美丽、聪明、贤慧。她们住的地方叫作“疍家棚”,是傍岸临水架设的棚户,竹瓦板壁,陈设简单,卫生清洁。

    旧时,当他们的兄长、丈夫出海打鱼时,她们就默默地为他们祈祷。出远海迟迟未归时,她们就上妈祖庙、五龙公庙为他们祈祷神灵保护……
广州 <wbr>· <wbr>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广州 <wbr>· <wbr>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广州 <wbr>· <wbr>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广州 <wbr>· <wbr>即将消逝的“疍家”记忆
   

 

    近年来,因为多种因素,传统的“疍家生活”已经无法满足“疍家人”的生存需要,新一代的疍家人更是纷纷离船上岸,“疍家”也将慢慢的消逝于历史的舞台.....

 

摄于:广州市番禺区东涌镇鱼窝头

事件:偶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