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老街新春印象

标签:
安徽桐城东作门龙眠河老街 |
分类: 游记 |
这是桐城市政府在龙眠河边依史册重建的“东作门”城楼,现代霓虹灯光代替了旧时的红灯笼,看起来虽然美,但对于我来说似乎有点审美疲劳。
老街的房子地面一般比街面高两级台阶,旧时是为了防止街上的积水流进屋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居民都买了摩托车或电动车,所以就在门前筑起了上车坡。
北大街靠桐城广场那段已经消失于大锤底下,后半段,很难说还能保存多久。
老街上方那密密麻麻如蜘蛛网般的电线,几乎是所有原始老街的特色,缺少修缮,电线负荷过低,街道过于狭窄,满脸沧桑的石板路面凹凸不平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老街人民的生活起居。因此,很多原居民已经搬离了旧时的住所,只是偶尔回来看看,春节时回来给老房子贴上对联,放下喜炮。
晨雾中的龙眠河廊桥,只能行人,不能行车,是座风景桥。感觉很多地方的河水已大不如前,比如现在的龙眠河,或者称他为龙眠溪更恰当。
依史册记载重修的“东作门”。虽然漂亮,但不合我的胃口。
重修后的“紫来桥”,寓意“紫气东来”。将桐城的“南大街”和“东大街”连接在一起,但旧时的“南大街”已经消失了。
“紫来桥”的桥面,看看桥上的青石板,应该属于旧材重用吧,仿古建筑。
“东大街”是除了“北大街”外仅存的老街,听老人说,古时这里属于“桐城”城外,是旧时的“红灯区”,不知是否真的如此。
老房子上的窗花,虽有点老朽,但风韵犹存。
一口古井打在街道边,虽然已基本失去了饮用、洗漱的功能,但他却承载着老街几代人的记忆。
晨起的老街居民,开始打扫门前的炮仗纸。
在地上寻找未爆的炮仗是伢儿新年里最兴奋的事情。看着他,我会会心的笑,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难忘的童年。
住在老街,邻里之间虽然相隔数屋,但依然难解亲近。